唐代文林郎授予途径研究
2019-04-01唐云
内容摘要:文林郎最早起源于北齐的文林馆学士,隋炀帝时设文林郎为从八品,唐代文林郎属于低阶文散官,为从九品。唐代文林郎授予途径众多,可以品德才能、科举、举孝廉等方式获得文林郎之职,并且文林郎之职在唐初也可以授予隋朝降官。唐代文林郎作为文散官,无实权,象征品级,并且出现了武官挂文散官文林郎的现象。
关键词:唐代 文林郎 唐墓志
文林郎作为低阶文散官之一,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学者马小红在探讨唐代散官制度时,认为文林郎的官品服色应为青色[1],姚永柱先生对文林郎指淳化县事吕至山的碑文进行了考释[2],裴一璞先生对清代文林郎、河南中牟县知县李府君的碑文进行了考释[3],文林郎作为低阶文散官,学者对其的研究尚没有出现直接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对唐代文林郎进行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性。本文将以墓志资料为基础,结合正史重点探讨唐代文林郎的授予途径、特点等,以补学术界研究之不足,以充实唐代文官制度的研究内容。
一.唐代文林郎的流变
唐代的文林郎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的文林馆学士,《资治通鉴.陈纪五》卷一百七十一记载:“齐主颇好文学。丙午,祖珽奏置文林馆,多引文学之士以充之,谓之待诏;以中书侍即博陵李德林、黄门侍郎琅邪颜之推同判馆事”。[4](p2057)由此可知,此时为太建五年(573年),即文林館建于公元五七三年,文林馆内都是饱读诗书之文学之士。而文林馆学士其主要职责是掌著述,据《通典.职官三》卷二十一记载:“汉魏以来,秘书省有其职,梁武帝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5](p567)可见文林馆学士主要是掌著述之职。
到了隋朝,隋文帝时设置文林郎一职,据《隋书.百官下》卷二十八记载:“六年,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则厘其曹事。吏部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6](p792)由此可知隋朝于开皇六年时设置文林郎,官阶品级为正六品下,从九品上,并且从其规定的职责来看,其有出使监检之权。
唐代的文林郎与隋炀帝时期相比,又有所损益,据《旧唐书》卷四十二记载:“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并为文散官。”[8](p1799-1803)从此可知,唐代文林郎作为文散官之一种,与隋朝时期相比,品级有所下降。唐代文林郎的设置时间按笔者考证至少可以追溯到武德五年之时,据《大唐故文林郎新喻县丞胡府君墓志铭》中记载:“武德五年除吏部文林郎,选袁州新喻县丞”。[7](p26)据此墓志志文,早在唐高祖武德五年之时就已经有文林郎的设置。唐代文林郎作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其授予途径多样。
二.唐代文林郎的授予方式
1.以才能品德授予。唐代文林郎的授予可以通过其杰出的德行与才能授予。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记载:“豫州人许坦,年十岁余,父入山采药,为猛兽所噬,即号叫以杖击之,兽遂奔走,父以得全。太宗闻而谓侍臣曰:‘坦虽幼童,遂能致命救亲,至孝自中,深可嘉尚。授文林郎,赐帛五十段”。[8](p4921)从此处可知豫州人许坦因以幼童之躯,能够舍命救亲,因此得到太宗的嘉奖,授予其文林郎之职。唐代墓志之中也有许多关于文林郎的授予记载。如《大唐朱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君英灵载誔,符瑞挺生,风范端凝,识度夷雅。含贞抱洁,岁寒而不逾;据德依仁,始终而靡替。年廿一,授文林郎”。[7](p1112)从此志文可知,墓主英姿挺拔、风度翩翩,始终坚持含贞抱洁、据德依仁,因此在廿一岁之时就被授予文林郎。
2.以科举及第授予。文林郎除以能力品德出众授予之外,参加科举及第之人也会授予文林郎一职。
如《全唐文》卷二百零一载:“思元字文成,高安人,举进士,为文林郎,滕王元婴为洪州都督,待以师友之礼”[9](p2037),从此可知,李思元因为中进士之后,被授予文林郎职位。
以明经及第授予文林郎之职。如《新唐书》卷一百零七载:“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其先居新城,六世祖太乐,当齐时。兄弟竞豪杰,梁武帝命为郡司马。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举明经,调文林郎”,[10](p4067)从此处可知,陈子昂之父陈元敬通过明经考试之后,授予文林郎一职。除此之外,唐代墓志中也有诸多以科举明经及第授予文林郎的记载。《大唐故高士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载:“君擢英奇树,晞干灵根,践诗礼之幽庭,入芝兰之奥室。故得宏材挺拔,秀颍孤生,逸调不羣,清襟独迈。以乾封二年明经高第,授文林郎”,[7](p743)在此墓志之中记载,墓主是在乾封二年之时以参加明经而及第,而授予文林郎。
以射策及第授文林郎之职。如《杨训及夫人郑氏合葬墓志》中记载:“唐任成均生,应制举,射册及第,授文林郎。”[11](p3)从墓志志文可知,墓主是参加制举,射策及第后被授文林郎。
3.举孝廉授予。唐代的文林郎也可以通过举孝廉的途径授予。如《大唐故文林郎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皇唐以孝廉授文林郎,耽好琴书,糠芥簪绂”[7](p1003),从该墓志可知,墓主王府君被唐朝廷以孝廉而授予文林郎。《大唐故梓州铜山县尉弘农杨府君墓记并序》中记载:“乡党推仁,宗族称孝。垂拱中,年弱冠,州举孝廉,太常对策,拜文林郎”[7](p1110),从该墓志可知,墓主在年方弱冠之时就被州举孝廉,以举孝廉的方式参加太常对策,后被拜为文林郎之职。
4.荐举授予。唐代文林郎一职可以通过他人推荐而获得。如《□周故陪戎副尉安府君夫人史氏合葬墓志铭并序》中记载:“父昙度,既属隋季乱离,聊生莫逮,爰失覆荫,唐运克昌,□□里闾,耆旧称荐,唐朝任文林郎”[7](p845-846),从此处可知,墓主之父在唐朝建立后,受到乡里耆老的举荐,而被唐朝授予文林郎一职。《大唐故朝议郎前行曹州司法参军上柱国李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君即勋之孙、丘之嗣子也……永泰初,故特进门下侍郎平章事王公举荐奏闻,恩制授文林郎许州鄢陵县丞”[7](p1869),从此处可知,该墓主是被门下侍郎平章事王公举荐,后被授予文林郎、鄢陵县丞一职,可见也是通过被人举荐之方式获得文林郎之职位。
5.授予降官。唐代文林郎之职也可以授予降官。如《唐故曹州离狐县丞盖府君墓志铭》中记载:“隋大业初,以父荫入为太庙斋郎。久之,授尧台府司马……及皇唐威灵畅于东夏,以隋官降授文林郎,从时例也”。[7](p518-520)从此墓志志文可知墓主最初以父荫入隋为官,及皇唐鼎定宇内,墓主入仕唐朝之后,被降职授予文林郎之职,可见在唐代,文林郎之职,作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之职,也可以被唐朝用来安置前朝之降官。
三.唐代文林郎的特点
1.无实权、象征品级。唐代的文林郎是文散官的一种,无实权,只象征品级。如《旧唐书》卷四十二记载:“文林郎为从九品上,属于文散官。”[8](p1802-1803)有此可知,唐代的文林郎属于唐代文散官,其品级为从九品。文林郎只象征品级,而如果有具体的职事,则在其后面加具体的职事官。如《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有关“韦焕”的记载:“焕,京兆人。大中三年摄馆驿巡官,以文林郎守泾县尉云骑尉”[9](p8282)。从此处可知,韦焕于大中三年担任文林郎、泾县尉。韦焕的职官为泾县尉,而文林郎只是定其级别,没有具体的实权。
唐代墓志中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如《安可愿及夫人李氏梁氏刘氏墓志》中记载:“按安氏自明初以来,世居耀郡,由公而上,曰儒官国祚者,赠文林郎、湖广远安县知县”,[12](p1080-1081)此处文林郎是散官,无实权,职官为远安县知县。由此可见,唐代文林郎只是从九品的文散官,只是象征级别,无实权。
2.获得途径众多。唐代文林郎的授予途径众多。前文业已论述,唐代文林郎的获得可以通过其杰出的德行与才能、参加科举及第、荐举、举孝廉等途径,同时,唐代的文林郎在唐初之时也可以授予降官。据《隋书.百官下》记载:“炀帝即位,多所改革……文林郎二十人,从八品。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6](p796)从此可知,隋炀帝之时定文林郎为二十人,唐代文林郎的授予方式如此之多,又如此频繁,笔者估算唐代文林郎的人数应该已经远超隋炀帝之时所设置二十人。
3.出现武官任文林郎之现象。唐代出现武官挂文林郎文散官的现象增多。如《大周故文林郎骑都尉王君墓志铭并序》[11](p65),从墓志铭可知墓主是骑都尉,身为武官却加上了文林郎之职。《唐故上柱国申屠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次子轸,弱年从事,明时尽忠,公才贞干,仁勇多可述,职昭义军节度要籍文林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上柱国”,[7](p2014)从墓志志文可知,墓主之次子为昭义军节度、左武卫兵曹参军,是一名武官,却也挂上了文林郎之职位。综上所述,在唐代,武官挂文散官文林郎之职现象较多。
综上所述,唐代文林郎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齊的文林馆学士,唐代文林郎为从九品,其属于低阶文散官之一种,它只是象征品级,无实权。唐代的文林郎与隋朝相比有所损益,其授予途径众多,可凭借品德才能、科举等方式获得文林郎之职,唐代文林郎的规模设置远超隋炀帝时所设置的二十人,并且唐代文林郎之职经常被授予武官。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唐代文林郎的授予途径、特点等方面,对研究唐代武官挂文散官现象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可以弥补学术界唐代文散官制度研究的不足之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小红.试论唐代散官制度[J].晋阳学刊,1985,(4).
[2]姚永柱.读《文林郎知淳化县事吕至山碑》[J].收藏界,2011,(11).
[3]裴一璞.清代《敕赠文林郎、河南中牟县知县慎斋李府君传》碑考释[J].北方文物,2017,(4).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57.
[5][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567.
[6][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清]董诰、徐松等繤.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67.
[11]陈长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7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12]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80-1081.
(作者介绍:唐云,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隋唐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