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2016-10-12常莎

考试周刊 2016年75期
关键词:唐代介词

常莎

摘 要: 本文以《永州八记》中的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和时贤的基础上,采用穷尽式统计法及分类描写法,将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其中的介词做系统、全面的研究。从介词这一角度窥探唐代介词的某些特点,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永州八记》的文学价值,体会其对古代山水的诠释和感悟,又可以以介词为切入点看出文言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 《永州八记》 介词 唐代

根据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的介词分类,本文对《永州八记》中的“缘,寻,于,由,自,与,以,因,从,在”等介词进行分类分析,并对文中出现的介词与文中该介词的不同词性进行穷尽性区分、研究和解释。

一、介词的分类

(一)表处所的介词

表处所的介词有“缘,寻,于,在,从,由”,例如:

1.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始得西山宴游记》)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小石城山记》)

例1中的“缘”和例2中的“寻”表示处所中的“沿途,沿着”;

3.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石涧记》)

例3中的“由”表示处所中的“经由”。

4.祟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钴鉧潭记》)

5.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鉧潭西小丘记》)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钴鉧潭西小丘记》)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例4到例6中的“于”和例7中的“从”表示处所中的“始发,所在,终点”。

8.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始得西山宴游记》)

例8中的“在”表示处所的位置。

(二)表示时间的介词

表时间的介词有“自,与”,例如:

9.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钴鉧潭记》)

10.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袁家渴记》)

11.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小石城山记》)

12.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钴鉧潭记》)

例9到例11中的“自”表示时间中的“起始点”。例12中的“与”表示时间或处所的“所在或经由”。

(三)表示对象的介词

表示对象的介词有“以,与”,例如:

13.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钴鉧潭西小丘记》)

1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钴鉧潭西小丘记》)

1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

16.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钴鉧潭西小丘记》)

1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例13到例14中的“以”引进关涉对象。例15到例17中的“与”引进参与对象,相当于“和,跟”,介词短语均与谓语连用,作状语。

(四)表示方式或原因的介词

表示方式或原因的介词有“因,以”,例如:

18.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1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0.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钴鉧潭记》)

21.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钴鉧潭记》)

例18中的“因”表原因。例19到例20中的“以”引进原因,为“因,由”。例21中的“以”引进工具,表示“用”或者“凭借”。

通过以上分类分析,再与古代汉语的介词比较,可以发现《永州八记》在介词方面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部分已有介词仍在沿用,其功能没有变化,如表处所和时间的,“于,在,从”,表原因的“因”,表凭借的“以”等。

其次,部分古汉语已有的介词其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与”,以前作介词的用法只有介绍参与的对象,相当于“跟和同”,介绍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什么相比”,介绍服务的对象,相当于“给和替”。《永州八记》中“与”有了表示时间或处所的“所在或经由”的新用法。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介词。如“寻”和“缘”等动词逐渐虚化发展为常用的介词。

二、介词的辨析

认真分析这八篇游记散文,我们会发现文章中有一些字同而词性不同的词,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下面对与介词容易混淆的动词进行举例论述和区分。

“介词是介绍名词性成分给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及对象等关系的虚词。它必须先和其他词语组成介宾结构,而后由词组整体参与构句,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古代汉语》213-214页)介词作为虚词之一,由实词发展而来,而动词属于实词。大部分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故动词和介词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易分辨。

例如:“与”

1.“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钴鉧潭记》)

2.“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钴鉧潭西小丘记》)

3.“摇飃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

其中1和2中的“与”为介词,1介绍时间或处所,“与”字附着在时间名词“中秋”前构成介词短语,修饰谓语动词“观月”。2中“与”字附着在“耳”、“目”、“神”、“心”、“深源、克已”前,介绍参与的对象。3中“与”字表示事物的变化,作动词,为“随着”。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当”(正对,动词)和“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小石城山记》)的“当”(挡住,动词)与“当”表示时间中的“正当”的区别。“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的“从”(介词,表始发)和“予从州牧得之。”(《石渠记》)中的“从”(动词,跟从)的不同。

总之,我们必须从定义、语言结构、上下文具体联系等方面综合辨析具体语境中的介词和动词的区别,特别要在语言结构上把关,才能得出符合语言客观实际的结论。

三、结语

《永州八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其文学价值,很少有人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唐代是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语在这一时期经历着新旧语言的消长更替,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其研究有利于看清汉语的发展轨迹和渊源演变,有利于认识现代汉语的来源,对现代汉语本身深入研究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一个时期区别于另一个时期在质的界定上应依据语言本身发生的变化,《永州八记》在介词方面呈现的一些特点证明了古代汉语正朝着近代汉语演变的这一汉语发展事实,人们常说后人使用文言在仿先秦,殊不知仿中有变,本文以介词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出文言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4]郑振峰,李索,武建宇.古代汉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唐代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二)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