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的镜像

2019-04-01戴海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世俗知识分子学术

内容摘要:19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加快,很多大学知识分子积极融入市场,将“知识资本”变为可供交易的商品,显示出大众的、世俗的精神趣味特征。这在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题材小说中有突出表现。从立场、姿态而言,大学知识分子不再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而是分化为沉沦者、蜕变者、坚守者这三个精神气质、行为特征不同的群体,这是大学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的表征。

关键词:1990年代以来 大学题材小说 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危机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1](27)当然,此次转型与80年代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开启了“一个世俗的、物质的,充满精神危机的、向下的时代”,[2](39)而后者则开启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启蒙的、具有价值感的、向上的时代”。[2](39)社会时代语境、价值风尚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到某些群体或阶层的命运。对知识分子群体而言,向来以“启蒙导师”自居的知识分子迅速从中心滑入边缘,让知识分子深切地体验到价值失落的痛苦:一方面源自知识分子以往所坚守的道德、价值准则在世俗市场利益面前遭到了彻底解构;另一方面来自于知识分子昔日引以为傲的知识、文化权力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迅速祛魅,导致了知识分子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普通民众之间原来形成默契的“召唤-应答”关系出现了“有效性”危机。这恰如某学者所言:“主流话语作为一个道德范导者的力量逐渐消退,知识分子话语的被‘拘囿,被它们所挟裹的那些对人类精神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概念和思想也逐渐失去对普通民众的心灵的约束力。”[2](52)当80年代末90年代初知识分子所崇尚、恪守的价值法则出现“合法性”危机时,知识分子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我的双重失落,进而衍生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严重质疑,这样想要继续以一种比较统一的“声音”对世界进行“启蒙”已经变得不太可能,“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知识分子在多元语境中的多元立场”,[3](281)而且为了寻找一种重构话语方式的可能,“人文知识分子说话的前提已由启蒙主义的反意识形态技术转变为在多元语境中寻找支撑自己的话语语境的寻找技术”。[3](281)无疑,这对以“启蒙”为天职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其中最直接后果是知识分子“对义务的恪守以及自我牺牲的忠诚已经消失”,[4](46)随之,自觉不自觉地背叛了自我,主动调整了原有的角色认同,即“或显现为对现实妥协和积极参与”、“或体现为角色认同的疏离和淡化”。[5](81)就大学知识分子而言,他们虽然多半生活在“象牙塔”中,但是如今的“象牙塔”早已蜕变成与普通“社区”并无差异的场域。因此,面对市场时,大学知识分子不再彷徨与犹豫,将知识资本变成可供交换的商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市场交换之中,显示出“更加趋同于大众的、世俗的精神趣味”[5](83)特征,大学知识分子表现出“欲望凸显、道德迷失”[6](86)的人格镜像。这在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小说中表现突出。从文本中的大学知识分子形象的立场、姿态看,他们大致分化为沉沦者、蜕变者、坚守者这三个行为表征与精神气质迥异的子群体,这是其身份认同危机的表征。

一.沉沦者:与“欲望”共舞

自中国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战略以后,以工具理性为特征、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就迅速介入,并以绝对的话语优势影响、左右着人们思想价值建构、行为方式选择。不可否认,市场话语存在“建构”性因素,然而,从精神层面上说,它又表现出明显的“解构”属性,即“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就造成了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道德信仰沉入底线,正义、是非判断的模糊,使以个人为主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經过漫长的禁欲时代,市场化引爆了人心向富、向享乐的心理。”[7](277)就知识分子而言,市场话语的负面影响是“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让位给了实用主义和一种明显的对待生活的工具主义态度”,[8](39)以至于知识分子“对思想的追求不再出于任何高远的目的。……许多知识分子发自内心地接受了与他们的活动相伴的实用主义,并坚称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8](8)当知识分子主动降低身价时,知识分子就为其融入世俗找到了合理理由,更为其蜕变、沉沦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大学知识分子纷纷向世俗利益投降,沉湎于金钱、性欲、权力追逐的狂欢之中。对于大学知识分子沉沦问题,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小说给予了全面关注。这些小说揭开了大学知识分子堕落、沉沦的面纱,引起了社会及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小说以文艺方式书写着90年代以来大学知识分子价值失范的历史,具有文史通融的文本特征。

《大学轶事》描绘了一幅在G师大就读的博士生们不惜牺牲知识分子尊严而追逐物质利益的群丑图。G师大各方面条件不够好,很难招到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极大地制约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即将毕业的博士郝建设将它视为捞取个人利益的难得机会,以稀缺的博士学位为筹码向学校提出了很多物质方面的要求。博士小峰将博士点看成“一座富矿”,认为可以在这座“富矿”中挖掘出无穷的物质财富,甚至还可以兑换美色与权力。在G师大校园中,除了这些被视为学术新星的博士们沉迷于物质追逐外,那些文献史的硕导们所从事的专业因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被迅速边缘化,面对招生、学术上的现实难题,他们向世俗靠拢、铤而走险,试图以办“一号双刊”的《学养》杂志为挽救群体、拯救专业的办法,可是,这种投机的做法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久就被查处停办。

《大学轶事》从追逐物质利益这个角度反映了市场化时代大学知识分子人性迷失、信仰缺失等问题,而老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9]系列小说则全面、深刻地描绘出大学知识分子学术、情感全面溃败的现实图景。许纪霖认为,知识分子扮演着“学者”、“思想者”[10](30)的角色,作为“学者”,知识分子就应该生产出“有思想学术”[10](30)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平庸”的学术垃圾。就大学知识分子而言,学术研究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根本。然而,在老悟的小说中,神圣的学术问题却被那些大学知识分子视为“儿戏”,肆意亵渎和践踏。《大学校长》中的学者毫无“学者”的风范,大部分学者打着教授的牌子,以学术的名义为个人牟取私利。特别是韦俊彦是一个十足的学术骗子,不懂得学术论文写作,更不懂得学术规范,却浪得锦都大学的“四大才子”的虚名。《教授变形记》中的锦海大学的人文社科部主任皇甫钟贤毫无学术道德可言,用钱开路,雇“枪手”写核心期刊论文,剽窃袁枚的《祭妹文》而写成的《祭母文》。此外,老悟的小说还对大学知识分子性欲狂欢、情感堕落的现象进行了揭示。《教授变形记》中的皇甫钟贤的性生活十分糜烂,不仅与女生余小浪关系暧昧,而且还与同事霍丽友、潘如莲感情牵扯不清。《招生办主任》中的汪得勇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从90年代以来的大学题材小说看,大学知识分子还贪婪地追逐着权力。何季洲(《大学纪事》)、张伟戈(《风华正茂》)、史可亮(《天眼》)、袁逸儒(《丽娃河》)、俞道丕(《大学之林》)等大学知识分子就是疯狂追逐权力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史可亮已经完全被权力所异化。史可亮崇尚权力,早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来了,他为了赢得校领导的赏识和信任,违背良心、泯灭良知,造谣中伤自己的导师。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夺得文学院院长的职位后,为了稳定“江山”,动用手中的公共权力,采用各种不正当方式压制南琦、章鹤年等有能力、有思想、有公信力的教师的话语权,充分展示出了他丑恶卑劣的人格。以正当方式行使公共权力本无可厚非,然而,史可亮之流追逐权力的真实目的在于借助“权力”这种工具,给个人带来巨大的世俗利益,其行使权力的范围早已超越了“合法”、“合理”的界限,也正是如此,大学小说中出现了大学知识分子掌权后“逐步使掌权者忘乎所以,逐步走向独裁专制,逐步把公共权力攫为己有”[11](11)的乱象。

很长时间以来,知识分子被视为人类的“导师”、社会的“良心”,甚至被视为“民众的父母”,[3](281)然而,曾经拥有过这些“美誉”的知识分子,遭遇了市场经济之后,那种带有“道德象征”意味的身份认同,已经被知识分子所抛弃。“当代人文知识分子传统角色功能的丧失,……那么,在他喋喋不休的话语背后‘死去——话语主体导化为非话语主体从而失去‘人文知识分子身份,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了”。[3](281)既然如此,大学知识分子背叛自我本应坚守的身份认同,转向了对金钱、性、权力的追逐。从90年代以来大学题材小说中,我们从部分大学知识分子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自我放逐后“死亡”的种种面相。

二.蜕变者:从“坚守”到“放逐”

市场经济所信奉的现实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对精神信仰具有解构作用。这使得大学知识分子精神信仰的合法性、合理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不容乐观的生存处境,对于被人们“规定为古代宗教中的圣职者,……从更广义的词义来看,还是决定人类命运的‘预言家”[12](1)的大学知识分子而言,“不管知识分子如何潜在地同情市场制度,他们对市场的敌意却是公开的。在知识分子圈子里,蔑视‘利润动机(profit motive)的现象非常普遍,正是追求利润的动机引导着经济活动。同时,知识分子对出于利润动机的行为所抱的疑问,也是根深蒂固的。”[13](139)正是如此,大学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对传统“士人”的精神传统与生命范式仍怀有幻想,然而,当这些怀着诗意憧憬、浪漫理想的大学知识分子去面对世俗生活时候,他们非但没能获得灵魂的自由,反而在世俗利益的围剿中遭遇了更严重的物质危机,进而压缩了精神自由的空间。在经受了诸多的生存困境之后,大学知识分子对既往的人格精神坚守产生了怀疑,并逐渐滑入到追逐世俗利益的漩涡之中。在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很多经过灵魂的阵痛、挣扎之后最终放逐自我的大学知识分子形象,这是大学知识分子精神蜕变、溃败的表征。

《裸体问题》关注的是“一个飘荡的、闪烁的、回旋的形而上的主题,即人的精神归宿”[14](395)问题。然而,小说中东方大学的很多大学知识分子找不到精神的归属,迷失在市场利益追逐的大潮当中,梁守一就是其中的一个迷失者。从字义上讲,梁守一的名字蕴含有“始终如一”的意味。可是,梁守一的行为表现逐渐偏离了其名字的意义指归,从一个“坚守者”转向了欲望的“追逐者”。梁守一是研究《楚辞》的知名学者,从早期的行为价值取向看,他对况达明“随心所欲地对古典横加阉割和演绎”[15](15)的亵渎传统文化的做法极为不满,坚决反对况达明改编的《山鬼》上演,认为“学校应该是至圣之地,即使天下都被铜臭污染,至少学校多少要有几分自爱自重”,[15](216)以致绝决地否定了开办作家班的建议。这是梁守一坚守儒家人伦精神、抵制世俗价值观的处事原则的生动体现。然而,梁守一作为一个系领导,必须重视经济效益,为教职工利益着想,提高教师福利。“坚守”还是“放弃”,是摆在梁守一面前的两难选择。为此,其内心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最后经不起现实利益的诱惑,“商品经济观念……击穿了坚韧无比的典型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甲胄”,[15](228)他放弃了原来坚守的“君子耻言利”的价值信条,蜕变成世俗利益的追逐者。于是,他打破传统的学术惯例,授予香港大款兼职教授头衔,又不惜牺牲知识分子的尊严开办作家班、举行校庆等等。

《桃李》中的邵景文来自农村,本科时期读的是中文,爱好诗歌、音乐,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然而,当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以后,“文学已被挤到了社会的边缘,而法律却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位置,依法治国这是现代社会的需要”,[16](20)正是如此,邵景文的人文理想缺乏现实生成的“土壤”,从而遭遇了生活的困境。残酷的现实,让邵景文瞬间感受到虚构的文学及其所谓的人文理想的脆弱无力感,由此他做出了从人文科学向更加符合世俗社会需要、能获得更大市场利益的法学学科转换的人生选择。从文学向法学的转变,给邵景文带来了不菲的物质利益,如给民营企业家宋天元代理的“28%案”获得了五十万元代理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赚到这第一桶金后,邵景文日渐远离了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恪守的精神准则,逐渐堕入欲望的狂欢之中,以至于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博导、著名的法学专家,在面对香车美女以及巨大的物质利益时,可以无视法律的公正公平,泯灭良知而通过多种不合法的方式获得非正当的利益。从這个角度上说,邵景文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再成为捍卫人与社会尊严的武器,而是成为了换取美女与财富,满足私人欲望的资本。

从上可见,90年代以来大学小说中大学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表现出一种非常矛盾或困惑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他们因放弃知识分子良知而经受着灵魂的拷打,内心充满愧疚感;一方面在世俗现实的步步紧逼下,如果坚守知识分子精神,拒绝融入现实,就可能在物质上出现严峻的危机。面对这个两难选择,大学知识分子最后放弃了坚守,堕入了世俗,显然这是大学知识分子堕落、蜕变的生动表征。

三.坚守者:道德良知的守护者

受市场化时代世俗利益的诱惑,曾经表现出相对统一的价值诉求的“知识分子共同体”瓦解、分化了。当大学知识分子统一的阵营不复存在时,大学知识分子话语权力的效用就大打折扣了。面对这场时代变革,那些禁不起市场利益诱惑的大学知识分子,要么沉湎于欲望的狂欢中,要么在经历了灵魂的挣扎后无法抵制物质诱惑而蜕变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忧心忡忡,甚至有人声称大学知识分子已经“死亡”。然而,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大学知识分子群体中还是存在一些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合流的抗争者。从90年代以来的大学小说看,大学知识分子中的“坚守者”表现出“抗拒世俗利益”、“敢于向权力挑战”、“坚守学术良知”的优秀品质。《大学轶事》中的博士生导师郁峰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的做学问,颇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风范。《导师之死》中的唐明辉不仅教学认真、治学严谨,而且安贫乐道、人品高尚,是一个具有“士大夫”气质的大学知识分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理念,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从不埋怨,坚守着自我人格精神,将整个身心献身于学术,将爱撒播给每一位学生。郁峰、唐明辉等大学知识分子不随波逐流,以一种平淡的姿态看取这个世界,坚守、保持着那种崇高的人格姿态,不随世俗利益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如果说从《大学轶事》的郁峰、《导师之死》的唐明辉等人身上看到了大学知识分子对世俗物质利益的那种反抗姿态,那么在盛副校长、宁可、邱仪方等人身上则表现出了大学知识分子坚守正义、反抗权力的“斗士”品质。《大学纪事》中的盛副校长富有强烈的正义感与反抗精神,表现出很明显的“为民请愿”、“仗义执言”、“扬善惩恶”的现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在面对事关全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的煤气管道修复问题时,他敢于向掌握着权力的校长何季洲叫板;对何季洲在H大鼓吹的争创一流大学,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办学思路与办学理念表现出强烈的质疑;对阿古的新书《宋诗辨》涉嫌抄袭年轻博士小林及其博导论著的学术不端行为,他更是义愤填膺,迅速做出惩处学术造假、抄袭行为、以儆效尤的批示。从这些细节可见,盛副校长具有萨义德所认同的“知识分子为民喉舌,……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17](5)的人格风范与精神气质。《底线》、《角力》以河州学院作为观察对象,清晰地呈现出大学知识分子的多重人格镜像。院长张力行不顾河州学院的实际情况,盲目掀起了申报硕士点工程,很多干部、教师强烈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只有政治系主任宁可挺身而出,反对张力行推行这项政绩工程,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河州学院,另外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是邱仪方。邱仪方始终坚守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不沾染官场习气,不屑于同那些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人为伍,表现出“自然”、“无为”的精神气度。

当然,大学知识分子也担当着学术研究者的角色,“最好的学者是思想家和智者,表达人类的理想,探索宇宙和人自身的奥秘”。[18](343)既然如此,那么大学知识分子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就不能因为物质利益得失而亵渎科学道德与科学良知。倘若学术与市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坚守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为学术进行有力的辩护。《所谓教授》中的宋义仁心存感恩、心系百姓,是一位有大爱情怀的善者。同时,他恪守科学精神、坚守学术良知,埋头实验、潜心探索,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在马瑞芳的“新儒林”长篇系列小说中,也塑造了一批超越世俗、勇于担当、人格高尚的“老”、“中”、“青”三代大学知识分子。他们虽然年龄差距大,但是都表现出“‘真诚和清高”[19](32)的人格品质。刘树人的生活压力很大,但是他并没有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去挖空心思捞取名利。同时,他全身心地献身于学术事业,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为导师整理著作。米丽才华横溢,为人真诚,坦然面对汪弋之流的中伤,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现实状况看,具有上述人格精神的大学知识分子已越来越少,但是并不能否认他们依然存在的事实。从作者的价值诉求看,他们在大学题材小说中塑造那些有担当、有责任的大学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一方面试图以此来拯救市场化时代日渐式微的知识分子精神;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正直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一种向往,彰显出作者强烈的人文情怀。从这个角度论,大学题材小说寄托了作家们对于大学知识分子未来命运的深切思考及其精神重构的理想,表现出作者十分强烈的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梁鸿.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管宁.灵魂的裂变:社会变迁中的人格姿态[J].江汉论坛,2001(11).

[6]罗昌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题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7(6).

[7]周晓扬.20年小说思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8](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老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包括《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大学校长》三部长篇小说。

[10]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1]焦健.公共权力运行误区:公共权力运行的误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2](法)朱理安·本达.出版说明[A].知识分子的背叛[M].孫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3](美)乔治·斯蒂格勒.知识分子与市场[M].何宝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4]陈世旭.裸体问题·后记[A].裸体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15]陈世旭.裸体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16]张者.桃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7]单德兴.译者序[A].萨伊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

[18]徐友渔.学术与生命的意义[A].城市牛哞: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碎片[C].牧歌编.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19]吴义勤.崩毁的“象牙塔”——评马瑞芳的“新儒林”长篇系列[J].当代文坛,1997(3).

(作者介绍:戴海光,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猜你喜欢

世俗知识分子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不愿向世俗投降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学术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