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2019-04-01齐丽梅

现代交际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齐丽梅

摘要:新时代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进一步把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价值共识作为首要的而且是最基本的工作来抓。延续发展几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蓬勃的生命力活在人们的精神意识中、生活习惯中、民族情感中,无疑能够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贯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22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曾指出,中华文明“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博大的家国情怀,深刻的哲学思辨,丰厚的人文精神,积极向上的道德理念等,既为人们看待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认识角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新时代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进一步把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价值共识作为首要的而且是最基本的工作来抓。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蓬勃的生命力活在人们的精神意识中、生活习惯中、民族情感中,无疑能够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极大地加强全体社会成员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同提升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正确反映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在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无论是对于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价值观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它为人生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对于社会来说,它则是社会发展的活力的源泉。正确的价值观是确立人生方向、树立目标理想、指导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原则和准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必然是同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出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有利于促进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价值观的比较,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分析、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价值理论成果,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更先进的、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对于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多种价值观出现的现象,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这本身就是历史和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人民意志。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衍生出了一整套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被各族人民共同接受,深深植根于思想观念之中,其中有的部分更是约定成俗。这种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民族血脉、民族生活中的文化是具有强大张力的、活着的文化。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导出不同的社会行为。将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然会极大地加强全体社会成员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同提升。

二、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美好生活”这四个字。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就明确昭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的愿景和目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成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在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永远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行了全面部署。

三、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性是区别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准。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的话,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失去了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失去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说,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繁衍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性。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求我们的文化有中华民族的特色,要表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式要有中国特色。当前我们的一些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在文化表现形式上,注重追求表现形式的怪异和新奇,有的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形式弃之如敝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上要求表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同样要求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实现这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才能以自己的民族性的特点保有自己的独立性,才能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而不至于被同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既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价值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肩负着新使命,团结一心踏上新征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历史长河中磨砺出新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精神光芒。将这些古而有之的家国观念纳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之后,必然会更好地引导社会成员增强爱国意识,并将爱国精神付诸实践,更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有利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存,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利益和价值就是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动力。当前环境保护问题之所以广受关注,就是由于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更贴近于群众的心理感受和理性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本质上就要求从传统和现代两个基本维度上去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進而用制度化的模式把它们在实践中固定下来,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2612018.htm.[OL].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