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4-01张伟任敏张卓云
张伟 任敏 张卓云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理念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的变革要求,基于“互联网+”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162-02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需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积极探索出互联网+新思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师开展相关研究,将具有时代意义,可以为相关课程改革及教学模式探索,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将“互联网+”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在其教学的模式、学习的方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多方面充分融入“互联网+”理念,发挥“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使得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方面与互联网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互联网+”课程、“互联网+”产学研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即继承传统高职教育模式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思路的优点,将人才培养模式往适应时代背景和适应产业需求的方向上发展。
一、“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人才的培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也应顺应时代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目前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更应注重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融入互联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素养融合的自我学习探索的能力。当前,国际金融强国纷纷推出了各种发展的新型战略,例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的工业4.0战略,而我国要想跟上强国的发展步伐必须推出自己的发展新方向,“互联网+”行动计划因运而生。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曾经说过:“这是后发国家的路径,发展中国家的路径”。
“互联网+”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育的信息化对高职高专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高,为新的学习环境的创建与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高职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也在这张网中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我国在国际布局中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这次变革的基础,及时把握教育改革先机,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的教育模式。
二、“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逐渐呈现数据化的趋势。随着教学辅助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方向可以被大量地记录到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用户行为大数据库中。教学组织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研究,能全方位地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性特征,可以引导教学,及时准确地研究分析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中的相关特征数据,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高效地激发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我想学”的积极态度。同时,大数据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符合学习习惯和兴趣内容的自适应学习模式,进而实现定制化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大数据的分析成果,还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个性化困难,引导教师及时启发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围绕着教材,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思路的培养模式能对课程进行延伸,能延伸到课程结束后的就业服务,以此来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全面需求。个性化教学模式,已经显著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培养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移。这种教学新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能进行个性化、灵活性与多样性的课程,课程符合个人的学习兴趣,具有加快职业技能形成的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渐从主导地位演变为思维的引导者,学习流程中的主角将是学生个人,教师转变为督促、考核与服务的引路人。对于学校而言,“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模式,可以允许学校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内在发展潜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时考核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效。相比传统教学及课程改革中需提前几届学生筹划的长周期,“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组织及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拟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化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学设备琳琅满目,合理地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能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能突破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能更有效更生动地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获取量。
2.课程体系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开设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关闭被时代所淘汰的专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須与时俱进,需积极主动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产学研的研究,要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出共赢的桥梁。
“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要搭建自己的网络共享课程,学校科研借鉴国外发展慕课的经验,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搭建属于自己的在线网络教学平台。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拥有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课堂体系结构以及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品牌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3.学习方式
“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学习方式以碎片化、移动化为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下,充分利用零存整取式学习方式,提倡学生每天利用闲散时间对所学新知识进行零存,再通过不断的积累以及应用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从而获得整取的效果。学生可以将看似毫无联系,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碎片化的知识信息整合归纳在一起,构建出独到的知识体系,以实现对处理知识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学习,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学习,以达到即时学习和重复学习。
移动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移动平台的学习能增加学生情景化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基于移动环境的教学,教室和课程安排不受限制,学生能通过多种诸如QQ、微信、微薄、BBS等社交软件实现师生间互动。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核心人才供不应求,“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信息平台、学习平台。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在“互联网+”思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取得好成绩。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