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

2019-04-01钟斌

职业时空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师产教融合

摘要: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本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某种利益纽带而形成的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师团体,是“产教融合”的实践者。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是团队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先阐释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的本质及意义,再从利益分析的视角探究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进而提出建设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双师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2018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旨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是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育人与发展相矛盾、理论与实践不协调问题的重要举措,能够发挥高职教师与企业员工彼此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尽管有学者从组建团队的动机,高职教师“双师素质”低,兼职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不完善以及高职办学条件差等方面对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但组建“校企混编团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或许与组建团队背后的利益格局有关。文章先阐释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再从利益分析的视角探究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进而提出建设策略。

一、校企混编教师团队的本质及团队建设的意义

所谓“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是指高职院校和产业内典型规模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研发、技艺传承、成果转化,以其所产生的效益为纽带,双方各自选派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团队,在完成项目或实体业务(如企业培训、工程实施、技术研发等)的同时,也承担学院相应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紧密的双师结构群体,并随着项目的深入或实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1]由此,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某种利益纽带而形成的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师团体。这类团队拥有合作企业、企业技术骨干和高职专任教师的参与,能够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专兼互补互促,对稳定“双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双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質决定了“双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环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数量明显不足、队伍年龄能力素质结构亟待优化、教师培养激励提升手段相对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发展和社会服务中应然作用的发挥。[2]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的初衷是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力资源上的共享,达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理想状态,进而构建稳定的“双师”教师团队。其一从源头优化“双师”结构,让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根据学科和专业,依托企业和学校的平台,发挥彼此优势共同服务育人工作,克服了“双师”教师缺乏企业真实生产经验的弊端;其二依托教师团队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发展的平台,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去企业实践,习得企业、职业的技术,团队围绕教学目标共同研讨、分享经验,让企业技术工匠掌握师范类教育知识、技能,深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校企合作的新路径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一体化育人,即企业生产发展和高职教育目标结合、过程结合、管理结合、利益结合,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升级,是育人工作从单主体、双主体向多主体转型的过程,需要协同育人各方思想、认识和理念的统一,构成利益共同体。“对于职业教育来讲,产教融合已经不是一般的理念、原则或特征,而是一种教育理论”。[3]教师是落实先进教育理论的核心主体和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结构直接关系到先进教育理论推进落实的成败,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是将高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的优势互补,高职教师理论强、企业员工实践经验丰富,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产” “教”一线的真实需求,能够将“育人” “研发” “生产”融合,达到最佳的平衡点,促进产教融合研究的深入与实践的开展。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是“生产与教学的融合”的实践者。教师团队的任务是要将学习与工作协调,学做人与学做事统一,专业能力的学习和通用能力的学习融为一体,在系和专业的层面,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从而导致高职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发生质的变革,[4]按照“育人规律”、“生产规律”协同育人。除此外,校企混编团队还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团队一起制定一整套教育教学标准,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更新教学方法。

(三)解决兼职教师难管理问题的新方法

高职兼职教师存在来源不够稳定,质量缺少保障,教学融入度不高,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对本专业专任教师缺少交集,无法对学校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系列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究其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兼职教师的利益问题。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是基于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一种校企共建双师团队的新模式,高职院校及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在不同时期选派不同的教师和工程师组建混编教师团队,学校和企业为团队提供必要的平台,校企人员共同开展对外业务和专业教学,提高兼职教师的归属感,在开展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气质”得到增强,企业工程师也从专任教师那里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经验及教学技能,“育人意识”得到提升,让企业兼职教师不再是独立的从教个体,从而真正达到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融合。

二、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有学者从组建团队的动机,高职教师“双师素质”低,兼职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不完善以及高职办学条件差等方面对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但组建“校企混编团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或许与组建团队背后的利益格局有关。利益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5]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指出:“在所有的推论中,把行为者的情形说明得最清楚的莫过于行为的利益”。[6]从利益的视角审视校企混编团队建设的本质,为探究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想动机背后的利益因素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利益是思想的物质基础,对组建团队的效益判断,将直接影响到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公益性质,企业则是以营利为发展的根本,以追求利益为行动的判断依据,是一种营利性质组织,两者之间在本质上存在冲突,双方无法找到利益平衡点,必然阻碍团队建设。其一,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企业参与育人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又长,远不及技术研发、业务拓展等效益大,因此,企业基于自身的利益判断更愿意让技术骨干参与技术研发、项目建设等而非教学。除此外,深受企业文化熏陶的企业技术骨干并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育人意识相对淡薄,而育人工作有自身的规律性,企业员工需要掌握教育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才能按规律开展教学,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企业获得的收益往往远远大于兼职教师所获得的利益。其二,企业技术骨干隶属于企业,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建设团队的前提。现有多数的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有限,掌握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不够丰富,另外教师教学任务重,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为企业技术攻关、发展规划、扩大营销等提供满意的服务,无法保障企业的利益。

(二)高职教师与企业人员缺乏共同的利益纽带

利益问题是一个关涉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都莫不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求有关。[8]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本质上也是利益关系的构建,关键是找到和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当前,一是由于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学校对兼职企业技术骨干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以单一的课时费用来激励工作,很少会给兼职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没有形成职称评聘办法,企业技术骨干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不够,彼此之间的发展没有形成“命运共同体”。二是高职的办学机制和经费来源渠道,降低了市场、企业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都没有对接市场、企业近期或远期发展的需求,高职与企业依然缺乏合作的方向和领域。三是高职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再加之繁重的课程和工作制约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政策与制度背后的利益壁垒

人事制度和管理是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的法理依据和有力保障,反之制度建设和管理的滞后必然会阻碍校企混编团队的建设。当前,从政府层面而言,国内立法机构尚未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立一套较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仅有国务院相关部门、地方的法律法规有一些提及。在经济法律文件中,没有针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出台专门规定,也没有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经济利益的分配标准。学校层面而言,高职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并没很好地解决企业技术骨干的聘请、培养、考核、晋升特别是激励等系列问题,高职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降低了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或是借助人脉关系,通过同行、朋友介绍等途径聘用或是因企业的某些暂时性需求而临时派出,造成例如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团队持续发展。教师聘用后受当前用人制度的制约,调动工作审批手续繁杂,再加之多数高职院校虽然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然而许多学校只聘不“管”,没有针对企业技术骨干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基本培训工作,使一些兼职教师只具备实践技术而缺少教育教学理论,不能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企业而言,一方面派遣技术骨干参加团队建设的意愿并不强烈,企业并不愿意承担人才空缺造成的利益损失,因此,对技术骨干采取“重奖励和重约束”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利益至上的企业管理文化并不太适合管理参与企业实践、实习的学生和参与技术研发的教师。

三、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挖掘团队建设的发展效益,制定团队双方都满意的利益分配方案,进而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稳定的利益纽带是构建校企教师混编团队建设的关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双师”队伍建设中,紧密联系产业发展,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委托项目的形式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一)规范管理,建立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管理制度

制度是科学管理的依据,是分配和保障利益的依据,制定一套既科学又合理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管理制度是推进团队建设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宏观层面而言,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明确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改革思路,推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互动流动,形成一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重角色顺畅转变的“旋转门”机制,对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予以特殊支持,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利益链接和分配机制,融通体制机制壁垒,集聚和整合育人资源,鼓励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发挥职称评聘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微观层面,校企双方要找对彼此的利益需求,共同确定混编教学团队教師的选拔条件、团队主要工作职责、薪酬、团队考核指标及方式、明确团队日常管理方式等,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制定校企合作双方的管理和运行合作制度,实现校企双方人员互聘、人才资源共享。制定维护企业利益的政策,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标准,完善上岗工作流程等。明确到企业接受实践锻炼的教师,由企业进行管理考核等管理制度。

只有在良好的运作机制下,团队的多方力量才能充分配合,相辅相成,团队成员才能极大地发挥各自优势。高职院校应当在人事部门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和机构,负责对校企混编教师人员的工作、待遇、奖金、福利和进修机会等方面进行考核和管理,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兼职教师的续聘、待遇和解聘等措施。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采取校企双向监控,实行聘期制与考核制相结合、适时调整不符合要求人员与稳定精干外聘教师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9]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理念、高校教师师德、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培训。

(二)整合资源,吸引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合作

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建设团队,除了政策制度对利益的约束与保障外,还需要有好的资源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校友大师、校内名师、技术能手等资源,提升人才发展战略,聘请优秀校友为兼职教师,鼓励组建团队,发挥校内名师的影响力,督促教师主动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传承和指导专业实践等,完备技术研发设备及相关资源整合,通过行业协会牵线企业,主动出击,促进校企合作。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做好专业教育动态调整,发挥优势学科资源,搭建引企驻校平台,例如构建創新创业导师工作室、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寻求目标,将对口企业请进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对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的资金支持,规范资金利用,提高企业技术骨干待遇,引导企业技术骨干授课、开展讲座,让企业先进技术真正走进课堂。

(三)搭建平台,服务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

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建设关键的要素就是建立共同的利益纽带,谋利是维持团队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团队可以发挥彼此的优势进行技术研发、实体项目建设等。高职院校可以创建大师工作室,以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内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团队专业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将工作室打造成“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落实和实施,拓宽“产、学、研”建设思路,增强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工作业绩,促进团队之间互学互助良好风气的形成,开展“寓教于研”。除此外,还可以以委托项目研究的形式,与行业内典型规模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研发、共建实体,以项目为依托,双方各自选派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团队,在完成项目或实体业务(如企业培训、工程实施、技术研发等)的同时,也承担学院相应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紧密的“双师”结构群体,并随着项目的深入或实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四)找准共同利益,实现利益共赢

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挖掘团队建设的发展效益,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寓教于研”、“校中企”、“企中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和举措,探索一条以校企共赢为基础,开展互动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新路,让企业受益、学校满意。按照教育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研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标准、课程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源标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全面对接。

参考文献:

[1]   汤昕怡,徐胤莉.组合校企混编团队探索双师队伍建设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8-49.

[2]   黄志远,刘竞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河北职业教育,2018,(5):101.

[3]   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4.

[4]    潘家俊.关于产教融合的一些思考[EB/OL]. http://www.sohu.com/a/152173165_229991.

[5]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964:271.

[6]   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57-55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8]   钟斌,聂衍刚,蔡忠兵.冲突与整合:高校学分制改革之利益审视[J].教育导刊,2017,(4):77.

[9]   王若梅.“校政企”混编教学团队构建探索—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为例[J].江苏教育,2017,(7):56.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融合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全面铺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