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分析
2019-04-01刘伟彬
刘伟彬
【摘 要】小學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科较明显的特点便是抽象性。如何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文章据此提出了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相关教学策略,以期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景的,北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景。情景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数学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精心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爱上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创设出难度适中、问题清晰的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投入解决数学问题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名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对于数学的理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模仿教科书的图,一只手拿4个棋子,另一只手拿2个棋子,然后将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演示的过程,再让学生猜一猜手中棋子的个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棋子?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猜数游戏中来。他们很快得出结论:一共有6个棋子。教师再追问:你是怎样得到“6”这个答案的?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演示过程,整理出两个数学信息——4和2,问题就是把4和2合在一起有几个?是用加法计算:4+2=6。最后,教师把两只手合起的棋子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一个一个点过,确认有6个。教师可充分利用此情景,举一反三,加强学生对“6的加减法”的应用:双手共握有6个棋子,一只手摊开1个,2个,3个……另一只手有几个棋子?学生在这次活动创设过程中,始终参与活动,体会到了学习数学成功后的乐趣。
二、创设故事情景,让课堂动起来
故事总能吸引学生,各种奇闻趣事往往能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引入有趣的情景中,在情景中达到趣中生疑,疑中生思,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背土豆(7的加减法)”时,教师根据课本的连环画图,创设形象生动的老鼠背土豆的数学故事:有一只小老鼠,他有一个美丽的菜园,他很勤劳。有一天,他到菜园里装土豆。教师引导学生:你能从这幅图里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边看图边回答:一边有5个土豆,另一边有2个土豆。继续用故事情节来展开教学:小老鼠虽然勤劳,但是他不会算,大家来帮忙他算一算,好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土豆?(5+2=7)同学们帮助小老鼠解决了数学问题,小老鼠很高兴,装好土豆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后一看,装的土豆一个也没有了,掉到哪里了?教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了解原因:原来,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洞,小老鼠一边走,就一边掉土豆。但是,小老鼠并没有发现,所以,回到家里,他发现一个土豆都没有了。在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原来有7个土豆,掉了1个土豆,总数少了一个,就用7-1=6。如果掉了2个,3个,4个……怎样列式?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此问题上引导学生完成7的减法。最后,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教育:小老鼠为什么掉了土豆都不知道?是因为他粗心大意。同学们,小老鼠这种不认真做事的习惯好不好?(学生回答:不好)我们在做事时,一定要认真,特别是做数学题时,不能像小老鼠那样粗心大意,一定要看清题目。
故事和数学问题相结合进行学习,能使学生在认真听故事的情况下,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三、创设生活情景,让课堂活起来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数学教学中要按照“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思路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相对丰富的具体情境之中完成运算的抽象过程。教师可配置一些生活原型,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实际情景,展开现场模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乘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加减的意义,教师可这样教学: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观察图,找到数学信息:车上原有2人,前门有3个小朋友正在上车,后门有2个小朋友正在上车。(强调小朋友上车时,脸的方向是对着公交车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模拟演示:第一步,教师可在讲台前找1条长矮凳,代表“公交车”,让2个学生站在凳上,表示车上原有2人,在凳的前面有3个学生准备上“公交车”,后面又有2个同学准备上“公交车”;第二步,从“后门”上来了2个同学后,现在车上有2+2=4(人);第三步,再从“前门”上来3人,这时,车上有2+2+3=7(人)。学生通过模拟现场很直观地发现:要求车上现有多少人,需要把原来车上的人数与前门、后门上车的人数三部分合在一起,这就是三个数连加的算式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应当生活化,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创设游戏情景,让课堂乐起来
美国教育家柯普兰指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游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和比赛的特点,創设“玩”扑克游戏。为每位学生准备“1-10”的扑克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玩扑克游戏的规则:得数是10,教师抽出一张扑克牌,并说出是几,然后学生要以自己手中抽出一张扑克牌,抽出来的牌和教师抽出的扑克牌加起来要等于10。学生边抽边大声地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几加几等于10,10减几等于几。此游戏可全班先玩,学生熟悉规则后再分小组比赛,教师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游戏的目的以及游戏的规则、组织,让游戏为数学教学服务。
通过一系列“玩”的活动,能让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熟记起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从具体的摆小棒、画图、拨珠等具体的实物操作变成扑克游戏。并且通过比赛,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中,尽量让学生脱离摆小棒、算手指的习惯,从而快速口算出10以内的加减法。
五、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练”中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体验、探索,分散思维,从而加强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左右”时,小猫要去小兔家做客,怎么走?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如果凭这幅图,学生很难想象小猫走的路线。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好玩的特点,找到黑、白围棋子各一枚,围棋纸一张。用一枚黑棋表示小猫,用一枚白棋表示小兔,按题中的位置把黑棋和白棋放在相应的围棋纸上。然后,教师可演示黑棋走的方向及格子数,让学生随着黑棋的移动方向,说出路线及格子数。通过这样的操作,让这题“动”起来,把抽象思维通过棋子的运动这个桥梁转变为形象思维。在实际操作中,还可变换黑棋和白棋的位置,让黑棋“走”向白棋。也可让学生上台操作,其余学生根据操作说出行走的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数学理念,还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