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写好作文批语 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2019-04-01强玉霞
强玉霞
摘 要:如何写好作文批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好的批语,学生读后能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文的兴趣,增强写作文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内容具体、语句生动、针对性强、有指导性的作文批语呢?
关键词:作文批语;写作兴趣;概念化评语;因人而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4-052-1
一、作文批语要亲切自然
传统的作文批语总是把“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之类程式化、概念化的评语进行排列组合,给人一种距离感,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笔者尝试着用“你”、“老师”这两个人称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读了作文批语,觉得就像和朋友谈心一样亲切。
例如,有一个同学,她虽然很用功,但每次作文总是不得其法,水平不高。看得出来,她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有了畏难心理。为了鼓励她,她的每篇作文,我都在眉批中写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特别是总批中还写了激励性的评语:“你的习作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你能在作文辅导课上认真听老师辅导,平时多读多写,那么写的作文会有进步的”。为了帮助她树立信心,我还把她修改后的习作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通过多次鼓励,她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作文批语要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倾向,作为提高作文水平的突破口。可以从作文中最简单的书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开始,也可以从作文的遣词造句、组词成段、连段谋篇开始。总之,要从某一点入手指导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有新的突破。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秋景的作文时,一位同学写的是《秋游金鱼公园》。这篇习作语句比较优美,但就是没有抓住秋天气候的特点来描绘景色。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没有给他写“内容不具体,中心不突出”之类的批语。我在他的习作后这样写道:“老师认为你的这篇习作语句通顺,用词恰当,但是“秋”的特色卻没有表现出来。多遗憾啊!”
三、作文批语要多激励少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作文是中小学所有作业中难度最大的、畏难情绪最重的作业。尤须多作鼓励,树立信心。学生是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力得到老师的肯定,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也要子以表扬;对其缺点,也不要以生硬、严厉的口气批评指出,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指出,使其含全蓄地隐藏在表扬之中。对于后进生尤其要这样。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缺点的不足,又不致于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譬如,一个同学的作文写得不错,只是字迹不太工整。针对他的这一不足,在作文批语中我这样写道:“读你的习作,老师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你平时多练习书写,把字写端正了,那你的这篇习作将增色不少。”
四、作文评语要突出美感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说学生在作文中应该努力表现生活中的美,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在学生习作中寻找美,这样作文批改将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劳动,而是发现美、欣赏美的一项活动。
笔者在作文批改中,始终牵着“美”这根线,利用眉批和总批,指出作文中“美”的所在。作文批语,虽寥寥数语,但遣词造句却要讲究,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例子。本人觉得评语首要的是中肯,另外要有美感,有激情。学生拿回作文,对照评语再揣摩自己的作文,这又是一次反思写作经过,领略“美”的过程,使学生深深地为老师的一片赤诚所打动。比如一位同学作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低沉消极情绪,我为他写道:“你有满身的书卷气,很少听到你说题外话,对学习的执著,使你成为知识海洋中的搏击健将。老师更期望你能上岸走一走,生活中不仅有“海”,更有在大地、鲜花、飞蝶和善良的人,在多姿多彩的集体生活中,你也应该出任一次主角。”
五、作文批语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在给学生写作文批语时,就要因人而异。总体上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要求,不能拔高。各年级段的要求,也不能超出。这样在批改中就不会苛求学生。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作文,要从严要求。对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主要要求“通”,句子通顺,基本意思表达了就行。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只要作文内容县体,层次清楚,用词准确,在通顺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就可以了。对中等、后进学生不能只采取横向比较,还要让学生多跟自己以前的成绩比较。不然中等、后进生永远是“矮子”,不易看到自己的进步。总之,在统一的要求下,从不同的实际出发,写出批语,才能收到实效。
作文批语,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推敲评语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增加了了解,沟通了心灵。作文批语成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林建模.作文批语应见真情[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6).
[2]冯雪梅.作文批语要体现人文关怀[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