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粗隆间骨折老年病人行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比较

2019-04-01沈鲲李杰程劲

医药前沿 2019年4期
关键词:施术导针股骨头

沈鲲 李杰 程劲

(成都市核工业416医院骨科 四川 成都 610065)

粗隆间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多发于老年人,其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传统采用动力髋螺钉和髓内钉内固定粗隆间骨折,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 研究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推广,均具有促进粗隆间骨折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由于无需长时间卧床休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发生率少,死亡率低。但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出血较多,手术时间较长,要求患者有较好的身体耐受性。本研究分析了粗隆间骨折老年病人行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对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124例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手术分组。置换组62例,男性患者实施手术37例,女性患者实施手术25例;年龄73~84(78.31±6.40)岁;致伤原因:楼梯摔倒22例,走路摔倒有30例,10例为交通事故引起。Tronzo-Evans分型:Ⅰ型12例,Ⅱ型20例,Ⅲ型20例,Ⅳ型10例。左侧骨折42例,右侧骨折20例。

对照组62例,男性患者实施手术38例,女性患者实施手术24例;年龄73~85(78.35±6.21)岁;致伤原因:楼梯摔倒21例,走路摔倒有31例,10例为交通事故引起。Tronzo-Evans分型:Ⅰ型14例,Ⅱ型20例,Ⅲ型18例,Ⅳ型10例。左侧骨折41例,右侧骨折21例。

两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好。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内固定术,患者仰卧位,牵引患肢,促使骨折端闭合复位,C型臂下复位满意之后,适当内收患肢,在大粗隆顶部做纵切口,大转子最高点给予导针置入,C型臂明确导针经大转子最高点位于股骨髓腔内,沿着导针扩髓,主钉插入到股骨髓腔,准确安装钻头套筒和瞄准臂,给予导针置入股骨颈内,促使导针在股骨颈中轴线稍下,经C型臂证实。沿着导针扩髓,给予合适螺旋刀片打入。C型臂下证实螺旋刀片位置合适后骨折端加压,经瞄准器将远端螺钉置入,给予尾帽拧入,逐层缝合切口。

置换组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仰侧俯卧位,硬膜外麻醉。选择髋关节后侧切口,显露和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头、基底部,探查股骨头胫骨处部位,用股骨头取出器取出股骨头,测量之后选择合适人工股骨头,若小粗隆处于游离状态,需要先复位固定。先进行人工股骨头试放,可自由活动,且拔除髋臼时存在一定负压为符合要求,之后固定,最后给予人工股骨头复位和负压引流放置。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对两组效果;手术围术期指标;施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状态;肺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率。

显效: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肺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发生;有效:髋关节功能改善;无效:不满足显效、有效标准。效果=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分别进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效果比对

置换组效果相对对照组更高,P<0.05,如表1。

表1 两组效果比对 (例)

2.2 施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状态比对

施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状态相似,P>0.05;施术后置换组髋关节功能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施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状态比对(±s)

表2 施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状态比对(±s)

组别例数时期髋关节功能状态对照组62施术前62.13±2.26施术后82.04±3.25置换组62施术前62.57±2.21施术后95.24±4.16

2.3 两组手术围术期指标比对

手术围术期指标中,置换组手术时间和出血多于对照组,其他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围术期指标比对(±s)

表3 两组手术围术期指标比对(±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分钟)下床活动时间(d)进食时间(h)出血(毫升)置换组62134.02±20.561.02±0.5625.24±2.21653.21±41.21对照组62115.14±14.1515.14±4.1551.15±3.51566.62±22.59 t值-8.2218.2249.3245.725 P值-0.0000.0000.0000.000

2.4 两组肺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率比对

置换组肺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4。

表4 两组肺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率比对 (数)

3.讨论

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老年患者通常具有骨质疏松症症状,其特征在于骨折后粉碎性骨折。目前,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3-4]。内固定主要是PFNA,效果较好,出血少,手术较为简单,但无法在治疗后早期起床,并且长期松动,移位和断钉的可能性高,然后发生髋内翻和缩短畸形。人工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得到临床推广,具有安全性高,联系确切的优势。人工关节置换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有利于术后早期锻炼,并发症少,机体功能恢复良好[5-6]。

本研究中,对照组开展内固定术,置换组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结果显示,置换组效果、髋关节功能状态、肺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率均显著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手术围术期指标中,置换组手术时间和出血多于对照组,其他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施术导针股骨头
摩腹中的大学问
摩腹中的大学问
针刺施术时长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脑炎症反应的影响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髓内钉治疗:新设计的具有远端导针定位器的导向开口器的应用
“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PFNA导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导针定位装置的临床研究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