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底内侧皮瓣在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019-04-01仓正强倪小冬王慜徐媛崔磊袁斯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皮片皮瓣创面

仓正强 倪小冬 王慜 徐媛 崔磊 袁斯明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薄弱,血液供应相对贫乏,创伤后的软组织缺损常导致肌腱、骨外露,修复较困难。踝周创面的长期慢性溃疡可导致恶变甚至截肢。

足底内侧皮瓣柔韧、供瓣区隐蔽、供瓣面积较大、血供可靠、血管蒂长[1-2],在足底缺损修复中应用较多,但并未大量应用于踝周缺损的修复。我们近年来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踝周缺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共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3岁(20~77岁)。其中,内踝部位缺损6例,踝前区缺损3例。致伤原因:外伤7例、慢性溃疡和电击伤各1例。缺损面积约5 cm×4 cm~10 cm×8 cm。

1.2 术前准备和皮瓣设计

术前准备包括:①入院后常规体检,明确患者全身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②手术方案制定,根据致伤原因、缺损部位和缺损范围,制定皮瓣转移方案,包括皮瓣转移方式、皮瓣面积、所需皮瓣蒂部长度等;③皮瓣形成条件确认,包括多普勒超声、CTA和DSA检查,确认胫后动脉和胫前动脉是否通畅、足底内侧动脉走行等。上述准备完成后行皮瓣设计。

皮瓣设计包括:①皮瓣旋转点的确定,沿胫后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根据所需血管蒂长度设计旋转点。②皮瓣面积的确定,沿足底内侧动脉走行轴线两侧设计皮瓣,根据缺损需要设计皮瓣面积[3-4]。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抬高患肢。包扎皮瓣的敷料留一窗口用以观察皮瓣血运。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扩张微循环等治疗。术后9 d,打开敷料查看皮片存活情况。术后4周,患者进行轻受力训练。

2 结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例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本组患者术中切取皮瓣面积为5 cm×5 cm~10 cm×10 cm。所有皮瓣和供瓣区移植皮片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皮瓣色泽好,无臃肿,质地柔软,有保护性感觉。患者穿鞋行走正常,无明显疼痛。

3 典型病例

病例1,男性,60岁,碾压伤后左侧内踝骨折伴骨外露。骨科予以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钢板外露。我科行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踝周创面,植皮修复供瓣区。术后皮瓣和皮片成活(图1)。

图1 典型病例1Fig.1 Typical case 1

病例2,男性,56岁,左踝前瘢痕慢性溃疡30余年。病灶扩大切除后,行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踝周创面,植皮修复供瓣区。术后皮瓣和皮片成活(图2)。

图2 典型病例2Fig.2 Typical case 2

4 讨论

踝关节是行走时主要活动部位,其周围皮肤软组织紧贴肌腱和骨,肌肉附着少,软组织移动性差,血液供应相对贫乏,创伤后易引起软组织缺损。踝周发生软组织缺损较难愈合,长期慢性溃疡可导致恶变甚至截肢[5]。修复时不仅要恢复功能,并要兼顾良好的美学外观。因此,在踝周缺损的修复中,皮瓣的选择十分重要。

目前,许多修复方案已被应用于踝周软组织缺损,如皮肤移植[6]、局部皮瓣[7]、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8]、足底内侧动脉皮瓣[3-4]和游离皮瓣[9]等。皮肤移植适用于浅表小创面,深部有骨、肌腱和主要神经血管外露创面的,则需要皮瓣覆盖[6]。局部皮瓣因其移动性有限而较少采用[7]。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常用于踝周重建,然而该皮瓣的血管蒂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血供不稳定,术后有皮瓣淤血、部分坏死的风险。此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还存在受区臃肿、供区畸形和疼痛等术后并发症[1]。游离皮瓣因其实施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易发生血管危象而不能成为首选方案[10]。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足底尤其是足跟缺损的主要方法,但在踝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报道较少。

Shanahan等[3]在1979年首次描述了足底内侧感觉皮瓣。随后足底内侧皮瓣技术不断改进,相继出现岛状皮瓣[4]、逆行皮瓣[11]、游离皮瓣[9]、交腿皮瓣[12]和穿支皮瓣[13]等。足底内侧皮瓣取自足弓非负重区,位置隐蔽,供瓣后对局部外观和功能影响较小[1-2]。其表面皮肤无毛而柔韧,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皮肤与深部组织间有致密的垂直纤维结构,在行走时不会出现皮肤与深部组织间的滑动或相互移位。皮瓣的血液供应为足底内侧动脉及其分支。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与足底外侧动脉以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吻合,构成足背-足底动脉弓。足底内侧动脉在足底血运中的作用较小,不是足部的优势血管[14]。足弓区域的感觉由足底内侧神经的感觉支支配,感觉支易于分离,术后皮瓣移植区域能恢复感觉功能[14-16]。

本组病例中,所有缺损均位于踝关节周围,足底内侧皮瓣可充分覆盖缺损,未发生血管蒂牵拉、压迫情况。术中一般不需要结扎足底外侧动脉,为远端足部尽可能保留较多的血液供应。术后6个月,患者穿鞋行走正常,无疼痛、麻木等不适。

足底内侧皮瓣存在一些局限性,文献报道该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仅为10 cm×8 cm[17],适用于修复中小面积缺损[1,18]。本组中,皮瓣最大为10 cm×10 cm,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足底内侧皮瓣位于足弓非负重区,位置隐蔽,具有丰富的血运和良好的神经分布,是修复踝周中小面积缺损的良好选择。

猜你喜欢

皮片皮瓣创面
MEEK 微型皮片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疼痛护理管理在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种3L双面胶纸法手工制备网状皮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