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利弊

2019-03-30秦上王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秦上 王莹

内容摘要:翻译界对“可译性”及“可译限度”一直存有争议。“零翻译”,常见于网络用语,如“iphone”“TV”“E-mail”等,已广为接受。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相互影响、互相依存。“零翻译”在使接触异文化成为可能,但也夹杂他国文化,严重情时会形成文化造成冲击,因此应全面辩证地看待“零翻译”。目前在“零翻译”的利弊上仍有不少争议,本文将英汉、日汉“零翻译”词汇整理分析,归纳“零翻译”的种类,分析其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及可能对本国语言文化带来的危害,找出趋利避害的方法,形成对“零翻译”的科学观。

关键词:零翻译 文化传播 文化入侵

一.绪论

1.选题背景

翻译是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民族、个人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思想沟通手段,在维系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以翻译为形式下的交流也可能造成文化间摩擦碰撞,乃至文化冲击。21世纪,互联网将翻译活动从传统媒介中解放出来,翻译策略“零翻译”应运而生。互联网促使了“零翻译”大量出现,“零翻译”下一些他文化的词语也走进了生活,如“ATM”“PM2.5”,乃至企业如“三星(SAMSUNG)”“飞利浦(PHILIPS)”等。

从翻译定义来看,翻译大都会带有原国家或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色彩,丰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易造成文化冲击。“零翻译”现象已经在生活中几近泛滥,我们有必要对其形成正确认识,全面分析其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先行研究概况

“零翻译”也称“原型转译”。杜争鸣(2000)提出“零翻译”表述,但将其片面理解为“不译”。邱懋如(2001)引入“零翻译”概念,认为“所谓的‘零翻译就是不用对象语中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罗青国(2011)认为“零翻译”有窄式和宽式之分,指在译入语种采用源图形和语言文字符号便可进入源语言文化去理解译文。但不少人认为“零翻译”是外国殖民文化入侵的便利之门。贾影(2002)表示应该承认不可译的存在,而不是引进“零翻译”的概念,“零翻译”的方法在主观上就是错误,在客观上更是没有必要和无法实现。龚晓斌(2008)也发出了“如果对零翻译放任自流,会不会成为英语扩张的帮凶?”的质疑。

二.全面观察“零翻译”

1.“零翻译”的定义

“卍”字(音:万、意:吉祥万德之所集)在佛经翻译时就保留原本的形态和发音。跨文化交际兴盛,如“克隆(Clone)”“丁克(Dink)”等都是音译来的“零翻译”词汇,“不可译”实际上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某种形式完成语际转换。皮特·纽马克在《翻译研究途径》中说“交际翻译先应忠于目标语和目标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笔者将“零翻译”概括为:指将难以直接用对象国语言表达的词汇,通过音译、省译等翻译方法,保留原文的特性,如音、形等,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翻译策略,译文简单易识、诙谐幽默。

2.“零翻译”的类型

“零翻译”极为常见且广为接受,有简单易识、清晰明快等特点。根据翻译的具体方法和表现形式,本文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存音翻译、存形翻译、固定翻译和缩略翻译。

2.1存音翻译;“零翻译”运用中使用最多的是音译。音译指用目标语言班中谐音的字或词等,通过与原语中的词语进行组合的翻译方法,多用于人名、地名、企业名等。此类词语仅外化为音和形,不具实义,译时保留其音即可。如日语中的吉本バナナ(吉本芭娜娜);みずの(美津浓);カシオ(卡西欧)等;英语中的Donald Trump(唐纳德·特朗普);Barack Obama(贝拉克·奥巴马);Detroit(底特律)等。

2.2存形翻译;存形翻译指通过保留原文文体的外观特征、符号特征,与目标语中近似的表达方式相贴近的翻译方法,即直接“嫁接”进入目标语当中的方法。日汉翻译中,因汉语和日语的语言体系中存在共同的文字符号——汉字,存形翻译在日汉翻译中大量存在。如“量販店(りょうはんてん)”“総動員(そうどういん)”“在庫(ざいこ)”“寿司(すし)”“赤字(あかじ)”等音形之间相对獨立的词,在翻译时,因具有汉字的符号形态,易被国人识别,就保留了其汉字符号,译为“量贩”“总动员”“在库”“寿司”“赤字”。

2.3固定翻译;在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国内研究多构建外国研究的体系上,须使用专业符号或术语。专业术语和专业符号多由国际权威的机构颁布或由政府部门立法确定,具有共识性和强制性。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Ca”,英语为“Calcium”、汉语为“钙”、日语为“カルシウム”、法语为“le calcium”、俄语为“кальция

”。科学技术方面中的外来语多为固定翻译,可较好地控制科学实验中因地域差异产生的变量。

3.缩略翻译;因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需要,面对较长而且难以拼写或朗读的词汇,要用缩略翻译。缩略翻译指将较长的词语通过缩略形式变成缩略词的过程。缩略中往往会选择各个词的首字母作为保留为缩略后的成分。2010年,中央电视台曾明令禁止电视广播中使用英语缩略词,官方对其持否定态度,但生活中仍充斥着大量的缩略翻译。语言有经济性,交流沟通中应简明扼要、避免冗长,提高交际效率。如“DVD”“SUV”“IBM”“CPU”“CNKI”等,如采用其他翻译都会显得冗长。

三.正确看待“零翻译”

1.文化交流中的利与弊

通过“零翻译”进入国门的词汇必极有可能夹杂着他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本国语言文化造成的冲击。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也要求影视广播机构的非外语类频道传媒活动中,尽量避免使用缩写。针对外语词汇泛滥的现状,旨在保护汉语和汉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也说明“零翻译”下的外来词已经带来了冲击,有可能威胁到本土文化的安全。

“零翻译”亦有利弊,作为高效的翻译手段,对物理化学、生物医疗、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国内高新科技、卫生医疗等研究相对落后,需在外国的研究体系上发展。为保证或减少翻译造成变量产生,往往会选择保留性较强的“零翻译”。

“零翻译”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符合当下高效的生活方式;通过“零翻译”进入国门的词语能使我们相对完整地认识他国文化;从文化输出上看,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本国文化,为国家在世界上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空间。如,英语的“fenqing(愤青)”,日语中“マージャン(麻将)”,乃至中国领导人在演讲中使用的“不折腾”也被译成“buzheteng”。可见“零翻译”在汉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作用。

“零翻译”虽有利于文化传播,但他国文化也会经“零翻译”进入国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字汉语的严整性和纯洁性。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不少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政治经济优势,在网络环境中肆意传播所谓的主流意识。文化交际中,“零翻译”也主要表现出一下几点弊端:损害了汉语和汉文化的“纯洁性”;“零翻译”很容易为西方文化植入打开缺口,成为文化入侵乃至文化殖民的工具;大量“零翻译”词汇进入国门,有的甚至已经与汉语文字结合起来,汉语恐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2.实践中的趋利避害

“零翻译”应遵从“趋利避害”的原则,但实际中却难以落实。语言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其价值体现在实用性、高效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上。互联网和现代化交通使人员流动成为易事,文化和语言的交融碰撞更不可避免,难免出现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的状况。一门语言具有“纯洁性”也仅是指其“相对纯洁性”,如果忽略了语言本身的价值而去维护“纯洁性”的话,语言本身就不再具备其价值了。

正确处理“零翻译”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归纳为:“适度宽容接纳,避免过分严苛,增强文化自信”。“零翻译”的出现和流行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其次,对“零翻译”带来的他国文化要辩证地去看待,不能一昧吹捧,不可强硬抵制,要以包容的心态和选择的眼光去筛选和保留;应增强文化自信,汉语也是一门语言,具备语言的一般共性但更有独特之处。真正做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才能面对“零翻译”,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3.“零翻译”的科学观

“零翻译”出现顺应了时代前进、社会发展,顺应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趋势,反映了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后对语言产生的影响。“零翻译”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语言的发展规律也蕴含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零翻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十余年的发展,其理论结构体系不断丰富,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性也越发显著,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很多翻译难题,面对特殊时效性、民族地域性等方面的词汇翻译时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零翻译”不是“不译”,也不是对实际翻译问题的“省事”做法,是译者在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异同后,做出的相对平衡且理想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

[2]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辨正[J].上海翻译,2005.

[3]张治英,朱勤芹.零翻译再议[J].语言与翻译,2007.

[4]罗国青.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

[5]罗国青,王维倩.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辨[J].外国语文,2011,27

(作者介绍:秦上,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莹,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