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研究

2019-03-30孙怡晨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

【摘 要】 在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政府行政改革的三大方向,并对行政改革目标进行了深化。本文基于政府行政改革工作的开展,基于价值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的以及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行政改革;基本价值;服务能力;价值确立

行政改革是政府对自身运行模式、基本结构、运行职能的调整,在不断的改革中使自身不断完善,促进行政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保障。对行政改革基本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形成对中国体制发展方向的认知,了解中国的政治方向以及政策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价值性。

一、行政改革基本价值选择概述

中国的行政改革历程从改革开放延续到现在,已经经历过六次改革,前四次基本目标在于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健全政府管理体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与发展。[1]由于第五次、第六次的行政改革背景有所不同,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信息的流通度逐渐增加,政府执政的公开度、透明度逐渐增强。基于价值理论对中国行政改革进行分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行政改革需要强化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执政能力,强化行政风气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党的行政改革从内部出发,其价值选择在改革目的、改革目标上得以体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二、行政改革基本目的与价值目标

政府行政改革重点在于协调社会发展,改革的重点是协调政治体制与行政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与服务力。

1、行政改革基本目的

(1)协調制度与社会经济关系。行政改革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度完善、组织建设等方式,对已有的机构进行重塑,通过职能、机构的再造,维系整个行政体系的高效运转,有效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激发社会的潜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政治和谐、社会繁荣的目标。我国在前几次行政改革中,旨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持续增长,但人均增长速度较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行政改革的目的旨在通过改变国家治理模式,通过持续性发展的方式,优化改革目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行政改革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国家管理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治理手段,结合国家自身的发展特征,协调经济发展。[2]

(2)以行政改革促进政治体制完善。基于改革逻辑对价值选择进行分析,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先导,而政治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行政改革与政治改革具有良好的协调关系,通过行政改革方式,不断的优化政治体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的反映人民的意愿,解决人民面临的问题。此外,在行政改革中,政策引导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政策会对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冲突等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中国行政改革会将领导人、社会阶层的力量传递到社会之中,激活社会的发展活力,促进社会进步,而行政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我国政治制度,深化民主执政、健康执政的理念。

(3)强化政府职责,优化执政效力。政府公信力是保障政府科学执政的基础。在行政改革价值理念选择中,对核心重点进行了转移,强化政府治理绩效的科学性,通过发展经济、强化责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在中国政权体系中,存在贫富分化严重、政府官员腐败情况,过分的依赖经济增长,会导致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因素,在此背景下,政府行政改革通过“责任政府”的建立,树立责任行政理念,强化政府行政监督,依照相关制度追究个人责任,坚持以公民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4)强化国际意识,应对国际竞争。当前,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包括军事竞争、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行政改革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产生,其必须满足国际竞争的主要趋势。通过行政改革的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作用,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对意识进行扩张,应对现阶段的国际竞争,此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价值选择之一。[3]

2、行政改革价值目标

(1)公共服务理论确立。从行政改革的价值目标进行分析,将国家运行的本质看作为一种服务。在行政改革中建立新的公共服务理论,将行政改革的核心放在权利与责任的明确之上,强化管理者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此,政府应作为一个服务者,强调公民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建立公民与社会发展的合作关系,协调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服务理论角度对行政改革价值目标进行分析,具有以下内容,分别为民主公民权利的建立、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的建立、公共行政贯彻人文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确立。基于以上理论的行政改革价值选择,其核心在于以公共服务理论为导向,构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服务性政府。[4]

(2)新型行政价值构建。通过行政改革,建立新型的行政价值,是行政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在市场化背景下,行政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以原本的管制行政逐渐向服务行政方向转变,能够适应政策的发展需要。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点,分别为服务导向行政价值的选择、绩效导向行政价值的选择、分权导向行政价值的选择、“特色制度”导向的行政价值选择。在此过程中,强调政府为管理式的服务者,而人民则作为顾客式的公民,通过行政改革,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在绩效导向上,政府也从原本的有限政府转化到有效政府,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此外,分权导向是指协调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实现适度集权、适度分权的行政管理。最后,行政价值构建在于通过行政改革,保留中国的特色发展现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3)服务型政府建立。在行政改革中,中国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地优化以及完善。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政治管理职能,在二十一世纪的行政改革之中,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具有服务职能的政府,强化现代化的服务能力,在行政管理中坚持公民本位理念,按照公民的意志进行公正执法,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服务性政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服务性政府建立为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将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解决社会矛盾,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

总而言之,自从改革开放之中,中国先后经历了六次巨大的行政变革,或渐进式的变革、或突发式的变革,每次变革的目的与价值均发生了改变,但基本内容存在一致性。基于我国发展现状,行政改革的价值选择在于促进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建立服务型的政府,为社会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促进我国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列.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政府财务行政改革的推动作用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1)51-52.

[2] 禹竹蕊.行政经营的本质及价值取向——以英国近代政府改革的启示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8(01)57-62.

[3] 林民望.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中国行政改革——一个海外中国研究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7(06)73-82.

【作者简介】

孙怡晨,陕西西安人,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论高校计算机实训室服务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型仪器共享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盘水某学校学科馆员成就感低的成因调查分析
龙泉驿区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对消费者的影响调查
互联网时代政务微博如何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