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思维自然生长
2019-03-29陈晓华
陈晓华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教师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让课堂化平淡为神奇。
一、真心倾听“话语”
真心倾听就是让教师放下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真诚的倾听不仅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而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来看《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段。
师:比较[45]和[23]的大小,你有什么方法吗?
生1: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因为[45]=0.8,[23]=0.666……所以[45]>[23]。
生2: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45]>[23]。
生3:1-[45]=[15],1-[23]=[13],[15]<[13],所以[45]>[23]。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4:可以把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进行比较。因为[45]=[1215],[23]=[1015],所以[45]>[23]。
生5:还可以把分子化成相同的分子进行比较。因为[45]=[45],[23]=[46],所以[45]>[23]。
生6(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把[45]和[23]十字交叉相乘,4×3>5×2,所以[45]>[23]。刚开始,我以为这是特例,后来举了很多例子,发现这种情况都成立,比如[37]和[56],3×6<5×7,所以[37]<[56]。
片段中,前五名学生既用到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用到现在的新知识解决问题;既有画图直观形象的比较,又有直接推理、转化的比较。真实的课堂往往是这样,因为学生的某一个声音让整堂课多姿多彩,而这样的声音需要教师弯下腰來真心倾听。可以想象,当学生发现教师真心倾听自己解题的独特思路,并且给予热情鼓励时,他们内心是多么自豪。这种感觉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意义。
二、童心倾听“矛盾”
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一颗童心,让学生在尝试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桌上放了大小不同的圆柱形、圆锥形容器,让学生自主选择容器,研究圆柱形体积与圆锥形体积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组也是三次倒满,证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不对。我们组倒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师:到底是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呢?我也想试试!(教师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举起来说:“你们看, 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两次正好装满。这是不是证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呢?)
(学生陷入了困惑,教师要求他们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再次分组实验。)
生4(异常兴奋):我们发现原因了,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向圆柱形容器中倒沙子,每次都是三次倒满。(其他组听到后,都按这样的方式做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
师: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
生(齐):等底等高。
片段中,教师故意制造了一个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用心倾听“意外”
在课堂上,学生错误的思想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始分享。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生3(忽然站起来):老师,我不同意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生4: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
倾听、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因急于达成教学目标而置学生的意外思考而不顾,反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