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与数学实验共舞

2019-03-29罗四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折纸小棒盒子

罗四胜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的思维与数学实验同在,让学生外显的实验操作与内隐的数学思维有机融合。

实验设计:着眼以生为本,让思维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的大小”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实验:(先出示一个盒子)告诉学生盒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如果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哪种球的可能性大些?学生回答后进行摸球实验,并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一个盒子)同学们,这个盒子里放有白色球和黄色球共10个,不过两种球的个数不相等,如果不打开盒子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吗?在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后,教师让学生用做实验的方法展开活动。通过实验得出“白球比黄球多”后,再让学生打开盒子数一数,来确定自己实验的成功。

两种教法在形式上相似,都是通过“摸球”的数学实验来让学生感受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但前者实验的内容不具有挑战性,思维含量不高。后者教师给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预留了思维空间,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很好地发挥实验与思维训练的融合作用。

实验过程:着力认知规律,让思维从形象走向抽象。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测、比较、综合、概括、反思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关注数学的本原,回归数学的本质,使数学实验充满逻辑思维的力量。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很多教师会安排“小棒实验”,但学生在探索“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实验中往往出现悖于结论的实验结果——由于小棒不够细,会学生误以为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时可以将数学实验和数学推理有机结合,采用先实验后推理的方式有层次地展开:①让学生进行小棒实验,从探索“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逐步过渡到“两根小棒長度之和等于第三边”,充分积累感性经验;②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出反思,引发“任意画三角形来量”的验证实验,为数学推理的引出奠定基础;③创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

上述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在“摆→画→量”的实验过程中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演绎、推理为教学画上句号。

实验结果:着重语言表达,让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效的数学实验离不开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和表达,实现实验在数学思维层面的提升。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经常组织“折纸”实验活动,以此帮助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和表象。因此,在折纸实验的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折纸实验进行对比和语言描述:为什么折法相同,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却不同?为什么图形不同,涂色表示的分数却一样?为什么图形相同,涂色表示的分数却不同?在几次相同与不同的辨析中,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折纸实验所获得的结论和规律,不断将思维引向分数的内在本质,使得实验由简单的操作,上升到数学思考的层面,将数学实验结果内化成数学认识。

(作者单位:汉川市田二河镇田二河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责任校对 张 敏

猜你喜欢

折纸小棒盒子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寻找神秘盒子
折纸
折纸
折纸
折纸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