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辨析构筑思维训练的桥梁
2019-03-29刘先莹
刘先莹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辨析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辨析能力的训练,可以分三步走。
明确辨析思路。对学生进行辨析能力训练之初,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路径。比如,辨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辨析的目的,多方面剖析问题。这个阶段要充分运用发散思维,主抓剖析。第二阶段,求因索果,声情并茂地发表看法,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这个阶段要采用必要的说服技巧,重在说理。第三阶段,及时总结辨析方法,进行迁移巩固。这个阶段,重在迁移。笔者以《狼》的教学为例,简要地对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如何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讨论,明确了故事情节分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部分,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在第三步迁移时得出:“像狼一样的坏人再狡猾也终将被击毙的下场”等几个不同的启示。可见,狠抓思路,既能训练学生思维,又能构筑学习探究的桥梁。
掌握辨析方法。辨析的方法很多,本文只介绍类比、反比、关联比三种。
类比。教学《范进中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范进到底是怎么疯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已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通过类比,明白了范进的疯和孔乙己的死都源于同一个原因,即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对人的残害。
反比。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反的情况进行比较,辨析的效果会大大加强。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于勒与哥嫂不期而遇于游船上,菲利普夫妇确凿地认出了弟弟,故而张皇失措,断然离船。于勒是否也认出了自己的哥哥呢?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扣住人物性格,运用反比的方法,诠释了若瑟夫和父母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最终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
关联比。把相关联的情况放在一起辨析,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教学《木兰诗》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含义:为什么战斗中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学生通过辨析指出:“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文见义,不能分开理解,数字“百”“十”是虚指而不实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明白了两句诗的意思: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活用辨析结果。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或难度较大的知识,如果辨析出结果后就放置不管,学生很快就会将其遗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活用辨析结果。教学汉语知识“名词、形容词、动词”时,学生通过辨析,明白了三类词的区别及不同用法。怎么记住這些结论呢?师生经过讨论,归纳出顺口溜:“名动形容词易混淆,可加‘不字见分晓。不成话者是名词,余下再用‘很字套。‘很字不在动词前,形容词前用最好。为了保险加宾语,宾语只跟动词跑。”
(作者单位: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陈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