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议论文思辨能力
2019-03-29刘先海
刘先海
作文训练,尤其是议论文训练中,思辨能力不足是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学生的议论文思辨能力?笔者以一则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作文为例,做具体分析。
10月21日晚,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安徽站决战在央视三套播出。在音乐方面特立独行的尚雯婕与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了一首《夜之缪斯》。空灵缥缈的唱腔融合渔鼓的清脆打击,使人焦躁的内心获得平静与放松。尚雯婕是用法语唱的。唱罢,主持人和几位嘉宾对其大加赞赏,而老歌唱家李谷一对这种做法却不买账。她毫不留情地说:“对于你的演唱,我不喜欢。在我们中国的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的时候,你用外国语言来唱?”
请你任选角度,发表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则典型的时评类材料。材料的核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材料出现了矛盾双方——尚雯婕与李谷一。双方的观点十分鲜明,且水火不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辨。
从尚雯婕的角度来看。渔鼓道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经典,我们要尝试更鲜活、更有生命力的方式,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经典历久弥新。
从李谷一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要用独特的民族精神来捍卫,用合乎民族特色的方式来传承,用自信的民族心理来维护,而不能借创新之名,把本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抹杀或者掩盖。迎合时尚的口味,取悦世俗的从众心理,是对优秀传文化的不尊重、不敬畏。
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者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抛弃民族的精华来迎合世界的潮流与时尚,必须固守自己的根须与血脉,把民族的东西做好了,才会做出自己的品位与格调,才会赢得世界的赞誉。另一方面,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价值也是多元的。我们可以在坚持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适当添加一些观众易于接受的元素,让渔鼓道情既有民族风范,又有时尚因子。
充分理解了材料的内涵之后,就要开始构思自己的立意角度了。教师可以分三步,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1.立足材料,原点发散。发散,其实就是联想或者想象。发散得越丰富,对比性就越强,选择性就越宽,下一步甄别、取舍的空间就越大。上面这则材料,从材料原点出发,至少可以发散出如下角度:①坚守传统文化的根本;②发展文化要与时俱进;③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方式;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⑤創新要适可而止;⑥特立独行才有艺术魅力;⑦另眼看世界;⑧合作创造奇迹;⑨新瓶装旧酒未尝不可;⑩艺术可以崇洋;⑾用宽容心态看待文艺创新。
2.反复推敲,排除干扰。发散过程即使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最后要九九归一,寻找一个最佳的立意角度。上述材料中,尚雯婕和李谷一各执一词,两方的观点都可以站稳脚跟。从矛盾双方来讲,选择创新与融合,或者选择坚守与传承,各有优势。然而,仔细分析,上述材料中的“合作”“特立独行”“宽容”“另眼看世界”等就明显不合要求。
3.正反考量,寻求中和。从哲学的角度讲,中和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可以推动事物往更高层级的状态发展。上述材料中,尚雯婕的创新与融合是对李谷一的坚守与保持的一种变革与发展。一方面,我们既要守住民族文化的底线,另一方面,又要与世界文化接轨,既守正,也出新。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思辨至此,文章的最佳角度呼之欲出,即我们既要守住中华经典文化的根,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经典文化,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荆州市江陵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