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剖麻雀”到“构建高楼”

2019-03-29徐保员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剖析自然段

徐保员

“解剖麻雀”和“构建高楼”都是形象的说法。前者的意思是借助教材中的经典例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后者的意思是指导学生运用从每篇例文中学到的结构方法,写出符合基本规范的作文。二者的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解剖麻雀”是学,“构建高楼”是用。

一、解剖“麻雀”,理解结构

1.抓整体,把握行文结构

小学作文教学中,写景是重点训练内容之一。学生写景往往语言干涩,情感生硬,脉络不清,表述杂乱。这些问题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不会谋篇布局,整篇习作言之无序。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的《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景色美及语言美,还要侧重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是怎样将美丽的景色有序表达出来的,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美。

《桂林山水》的写作对象是“桂林山水”,文章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指出桂林山水的总特点。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句“管总”的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而展开。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是怎样具体体现出山水之美的”,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从“水”和“山”两方面进行具体描绘,是分写。结尾处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段的“甲天下”相呼应。这样一分析,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就凸显出来了。

2.抓线索,解剖行文思路

上面对写景文结构的引导,实际是在剖析课文架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领悟写景文的“四梁八柱”,掌握作文结构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叙事类文章中同样适用。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顶碗少年》是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的。通过剖析,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写的是顶碗少年一场演出中三次惊心动魄的表演过程,即“第一次表演失败——第二次表演再失败——第三次表演成功。这三个步骤是由事情发展顺序决定的,不能互换。

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是叙事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方式,抓住了叙事线索,文章的行文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3.抓局部,解剖内部结构

理解了《顶碗少年》主题部分的结构后,教师以“第一次表演失败”为例,引导学生剖析事件的具体情节。学生通过剖析,发现“第一次表演失败”的过程为:出场——自如地表演——加大表演难度(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表演)——碗摇晃得厉害——碗掉了下来——观众惊呆了。进一步剖析让学生认识到,“第一次表演失败”是通过一系列分步骤完成的。运用这种方法剖析第二次、第三次表演过程后,学生对叙事过程分步写的印象就加深了。

《桂林山水》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写“水”和“山”,各段的内部结构同样值得细细品读: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写法,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水“静”“清”“绿”的特点,抓住“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很容易理解段内的并列结构;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通过“奇”“秀”“险”三个不同侧面,以并列结构的方式写出了山的特点。

通过对文章内部结构的剖析,学生会领悟到,写文章不仅要从全文的角度关注结构,还要注意每个段落中的内部结构。

4.抓提綱,还原文本结构

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桂林山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还原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提纲,进一步强化他们对“总分总”结构和分述中并列结构的认识。

教学《顶碗少年》时,笔者带领学生“恢复”课文开头段和结尾段的内容,强化他们对全文“总分总”结构的认识,理解“总”与“分”的内在逻辑。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在叙事类文章中,“分”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进程分步推进,与写景文结构中的“并列分层”有所不同。若说写景文的结构是横式,那么叙事文的结构就是纵式。

二、构建“高楼”,构思成文

无论对课文结构剖析得多么透彻,对学生而言,都还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跟写之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1.抓关键句扩写

学完《桂林山水》之后,可以布置“家乡的美景”之类的主题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总分总”的顺序,先用三句话或者三个关键词概括自己的家乡,再对这些内容扩写。这样的扩写既让学生少了对作文的畏惧感,避免了不知从何下笔的情况,又强化了结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是有章法的。

笔者的课堂中,一名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借鉴《桂林山水》的结构,首段点出对家乡的总体印象,明确“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写了小河、田野及村落的景象。各个段落中,小作者又有层次地写出了各自的特点,如“小河”,体现了河水的清澈、水草的丰美、水产的丰富等特点;写“田野”时,描绘了春夏秋冬的不同色彩;“村落”一段则扣住房屋的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及村民的淳朴热情而展开。最后,以“这就是我的美丽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作为结尾。通过这篇习作,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学生已经通过《桂林山水》领悟了写景文结构上的特点,完成了自身对写景文结构的构建。

2.变人称改写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文章叙述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改写这篇课文。改写的要求是去掉课文的首尾段,假设自己就是顶碗少年,这是自己的一次演出,并且是第一次演出, 用第一人称改写这篇文章。改写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事件的场景与过程。通过改写,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有一名学生写到“碗,又在我头顶厉害的摇晃起来”时,甚至紧张到笔尖都在轻微地颤抖。

3.仿结构拓展

《顶碗少年》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是“难忘的第一次”。改写完后,笔者让学生从成长中找出“最难忘的第一次”,依据分解的《顶碗少年》的结构模式,当堂说说经历的过程。学生说到“第一次学骑车”。首先将整个过程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学会推车——学会单脚落地蹬车——学会骑车”三大步骤,然后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将几个大步骤分成若干小步骤。结构上如此有序,说明学生对叙事类文章分步逐级推进的纵式结构已初步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动笔习作,也就不会有太大困难了。

以上对学生作文结构的引导,主要基于对典范课文的剖析和仿写。这样做绝不是要让学生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而是为了打通阅读与写作的藩篱,让二者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头脑中积累的“模板”越来越多,他们就能逐步抛弃模板,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法。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二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剖析自然段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