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时习之”到“学而时问之”

2019-03-29李小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题理论课堂教学

李小平

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小学《“学·问”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新时代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启迪。这一课题研究,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将研究与工作融为一体,经过持久的课堂实践、深入的课堂教学探索、全面而质朴的课题总结,揭示了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机理与课堂策略。其中,蕴含着可贵的实践智慧与理论价值。

從教为主体到学为主体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形成,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达成素质的全面发展,它的基点是学生。学生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不是外部灌输,而是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构建。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是要以学生的疑问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从一个疑问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级的疑问,从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而不是以教师的“知识点”为开端。但是,在教学应试化倾向痼疾难化的今天,课堂上的所谓设疑与发问,要么形式化地简单问答,要么虚假化的事先设计,要么干脆“我讲你听”地被直接罢黜。“学·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聚焦课堂上的“问”,以生疑发问为教学的起点,探索出系统的“学·问”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如此,课题还对“问”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使课堂教学中的“问”成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困惑之问,成为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深刻之问,成为超越现象、领会意义的感悟之问。成为敢于反思、勇于批判的质疑之问,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教学向其本真属性的回归。

从“教学”观到“教问”观的观念升华。在当今课堂上,我们也不乏看到“你问我答”“争先恐后”的现象,但是很多的所谓“提问”,不过是为迎合教师知识灌输的附和之问,是表层的、信息层面的“询问”,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思维困惑和自主疑问。真正激发出学生发自内在的、独立思考的“问”,要将知识本位、面向教师的“教学”观升华为思维本位、面向学生的“教问”观。“学·问”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们揭示了“问”的系统特点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教问”的课堂奥妙:即“思维困惑处、意义深刻处、感悟至深处、欣赏赞叹处、不同见解处”的“互问”情景,“抓住核心在难点处问、提供条件在比较中问、联系生活在观察中问、动手操作在尝试后问”的“善问”策略,以及“在隐含处设问引向细节、在变化处巧问引向开放”的“探问”方法,体现了对于课堂中“问”的观念升华与机理揭示,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无形思想”到“有形行动”的实践超越。“学·问”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运用发展心理学关于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通过“知识树”“三维空间”等有型载体,将抽象的教学理念“物化”为操作化的行动平台,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成功跨越。尤其是课题组独具匠心的“资源卡”设计,更是体现了先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独到策略:他们通过实践探索,设计出“预学生成卡、学习探究卡、分层实践卡”,以这些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卡为载体,以学生的问题为开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问自探、互问互探。动态更新、不断完善的学习卡成为扶持和引导学生以“问”促“学”的支撑点,有效解决了教育研究理论进入实践行动的现实困境。

对于小学教学一线教师而言,课题《“学·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也许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课题参考或者是实践借鉴。笔者认为,他们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积极从事理论探索、善于抓住现实问题、灵活将工作与研究融合渗透的态度与方法同样值得借鉴,富有启迪。

(作者系空军预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课题理论课堂教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