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学生立场倾听

2019-03-29谢辉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负数学会交流

谢辉兰

执教《认识负数》时,在迁移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思考正数和负数谁大。一名学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正数比负数大”。笔者很欣喜,以为学生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追问了一句:“你是怎样想的?”他的回答让笔者很意外:“因为正班长比副班长大,所以正数比负数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没有有效对接,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没有真正理解,学习也就没有真正发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交流中有效倾听,让教学真正发生呢?

一、尊重学生的天性,做“放权”的倾听者

好奇、好探究、好分享是学生的天性。在分享交流中,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才能外显,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清晰展现出来,教学才能更具实效性。

激发主动权。教师要真心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想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教学《反弹高度》,教师提出“在同一高度,篮球和乒乓球自由下落,谁反弹高一些”之后,让學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践,再将实验数据汇总,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然后分享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反弹高度不仅与球的起始高度有关,而且与球的材质、充气程度及地面的软硬程度有关。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又饶有兴致地进行新的实践与探索。

转让话语权。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面对相同的问题,由于学生自身体验不一样,认识也各不相同。比如,教学“1×2×3×4×5×6×7×8×9×0=?”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结果一算出来,一名学生说:“爆掉了。”教师意识到与其让学生记住“0乘任何数都得0”,还不如让学生记住形象直观的“爆掉了”。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只要碰到0乘任何数,都会联想到“爆掉了”,对这个知识的掌握相当牢固。

留足说理权。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答案和自己的预设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留足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修正错误认识。学完《圆的周长》,教师让学生完成一道练习题:圆的直径扩大3倍,圆的周长扩大( )倍;圆的半径扩大3倍,圆的周长扩大( )倍。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3”。第二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是“6”。究其原因,学生认为半径需要乘2得直径,所以3倍也需要乘2。面对这个错误,教师没有做纠正,而是把知错、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争辩中明理。学生通过争论,最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式得出了正确结论。

二、相信学生的理解,做“悦纳”的倾听者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解法、独特观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的舞台。

做倾听榜样。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做倾听的榜样。比如:听取发言要专心,眼睛要注视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努力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理解。其次要告诉学生,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认识有出入时,应在尊重他人发言的基础上,用“我有补充”“我有建议”“我有提醒”“我有疑惑”“我有总结”等继续交流。

营造安全感。对于答错了的孩子,除了赞扬他的勇敢外,教师还要向全班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某同学回答错了,大家不要笑,因为他(她)已经很紧张了;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总之,教师要宽容地接纳答错的学生,营造一种有了想法、敢说、能说的学习氛围。

欣赏闪光点。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角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做“角”。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有:2根牙签、1根毛线、2根扣条,1张白纸。引导学生交流时,面对学生用毛线做出的、顶点用橡皮固定的角,张老师好奇地问:“你为什么用橡皮压在那里,你想做什么?”学生不自信地回答:“没有人帮我拉,拿掉就垮了。”张老师听出了她的话外音,理解地对学生说:“原来你用橡皮压住是想把两条边绷直,真会想办法。”巧妙地利用和引导,不仅强化了“角的边是直的”这一本质属性,而且暗示学生学习时要善于动脑筋。

三、支持学生的学习,做“智慧”的倾听者

教师要带领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学习,引领学生在拾级而上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学会利用。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经验,围绕知识的本质展开教学。特级教师华应龙上《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画圆,然后由学生评析画出的作品。学生说:“这里凹了”“这里凸了”“这里离中间的点近一些就行了”“它们一样近就行了”……华老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发现: “一样近”“一样远”是指“半径要一样长”;“扎了两个洞,针尖动了”是指“圆心要唯一”。学生从这些朴素的话语中抽象出圆的本质——“一中,同长也”。

学会等待。心理学表明:儿童的经验要和所学知识有效对接,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对接意味着理解。理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突破认知的障碍,实现知识的重组和建构。一位学生在回答“5减3等于多少”时,一直说:“1”。教师追问原因,发现他用的是数数的方法:因为3和5之间就差一个4,所以结果是1。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其结果,而是让学生摆出5根、3根小棒,观察相差几根。在静静地等待中,学生明白了5减3是指“5比3多多少”或者“3比5少多少”,并非“3和5之间差几个数字”。

学会示弱。教师的“示弱”,是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逞强”的机会,让其变得更自信、更爱思考、更会质疑。计算207×99+207时,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了(99+1)×207=20700的计算结果。面对正确答案,教师没有马上肯定,而是故意“装傻”:“算式中并没有出现数字1,老师也不知道1从哪里来,谁明白他的做法?”学生通过思考,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释,其中的道理,也就一清二楚了。

(作者单位:宜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负数学会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好乘方四注意
学会尊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