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私界限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2019-03-29张萌
摘要: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基于功能定位,受众定位,需求定位等等方面,社交媒体的供应方已经细分受众市场,群体根据各自的需求可以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社交工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社交媒体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相比于书信时代,电报时代,社交媒体极大的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扩大了信息流通面积,但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信息信息加速流通同时也导致关系的加速流通,大的信息流通面积导致关系网的错综复杂,社交媒体由简单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转变的更加虚拟化,表征的虚拟化之下又存在着隐私保护和形象塑造问题。由于社交媒体影响的庞大复杂性,在这里只探讨社交媒体与隐私保护,即公私界限问题。
关键词:社交媒体;公私界限;信息流通;领域转换;形象塑造
一.社交媒体定义与历史
1.社交媒体基本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社会性媒体与商业媒体(或者称为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电影等等不同,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能够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而且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几乎不用任何花费。
2.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史
2.1早期社交媒体雏形 BBS 时代
BBS 的英文全稱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这种形式的网络媒体被大众称为论坛。2007年以前,论坛是主要的社交媒体类型,在这一时期,天涯、论坛、猫扑、西祠胡同等是这个时间优秀论坛的代表。相较于 E-mail 的点对点交流形式,论坛将社交媒体演化为点对面的交流形式,降低了交流成本。
2.2 娱乐化社交媒体时代
Facebook 的发展给了人人网一个良好的启示,2007年,人人网在大学生中迅速流传开,开启了中国社交媒体井喷式发展的新篇章。2008年,开心网成立,其娱乐性和互动性广受白领阶层推广。相较于论坛,人人网和开心网上的小游戏使社交媒体更加具有娱乐性和互动性,风靡一时的“偷菜小游戏”正是流行于此。
2.3 微信息社交媒体时代
2009年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媒体时代的大幕。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形式出现,借助其简短、精炼的文字和良好的传播性,新浪微博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 微博平台。2010年腾讯开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借助其大量的 QQ 会员,腾讯微博迅速成为 中国第二大的微博平台。
2.4 垂直社交媒体应用时代
垂直社交媒体应用并非是在上述三个社交媒体时代终结时产生的,而是与其他三个时间交相辉映。目前,垂直社交媒体主要是与游戏、电子商务、分类信息等相结合,如微信、易信、大众点评等,这也可以称为社交媒体探究商业模式的有利尝试。预计垂直社交将成为 社交媒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当今今社交媒体特性及公私领域问题
1.当代社交媒体及特性
当代社交媒体多种多样,但主要依托电子及网络技术进行传播。社交媒体软件和信息传播功能多种多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交媒体。例如:如果是用于熟悉的朋友之间的交流,中国主要使用微信,qq等,国外使用的软件主要有vk,vibar,facebook,instagram等,如果是用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有陌陌,探探,同城交友,米聊等,如果用于同种兴趣进行交流的有贴吧,天涯,知乎等,如果用于娱乐进行交流的有微博,各种直播平台等等。这些社交软件的功能又相互具有交叉性。
现在在中国各种社交媒体软件已经有几千种,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交需求。当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交工具有开放性与多面性,不仅局限于熟人之间的交流,还存在大量的与不熟的人,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内容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文字,图片,动图,还可以视频,语音,不仅是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还具有主动的个人形象塑造性,这个形象塑造具有矛盾性,基于不同的社交媒体具有不同的形象塑造,这个形象塑造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也可以是全部是虚拟的。因为交流对象的庞大性与复杂性,所以在个人形象塑造中就具有矛盾性,并且涉及到公领域与私领域问题。个人形象塑造的矛盾性与公私领域问题密不可分,这是当代存在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个人环境转换频繁问题,一个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的诞生。
2.公私领域问题探析
由上述古今社交媒体的对比可以看出,古代社交媒体传播时效性差,传播范围小,传播内容与可传播对象单一,传播方式简单,信息安全性差,但并不存在公私领域问题,这是当代社交媒体的独有现象,通过古今社交媒体的差异性对比,可以看出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a.当代传播媒体具有虚拟性和自我塑造性。这是公私领域问题诞生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可以随意的塑造形象,捏造身份,会导致自我防备意识的加强以及不同领域进行不同的形象塑造,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衡量公私领域所占比重问题。如果传播媒体不具有虚拟性和自我形象塑造性,则公私领域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b.社交媒体功能的交叉性。这个是公私领域问题诞生的重要条件,因为当代任何一款社交媒体软件都与商业价值挂钩,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引到使用受众,每款软件都尽可能的增加受众体验度,满足受众使用需求,所以不同的社交媒体在主流功能定位上依然存在不同的使用功能。比如微信,微信几乎是目前中国用户使用最广泛的一款社交软件,但它主要用于熟人社交,可是依然存在附近人,摇一摇,漂流瓶等与陌生人交流的功能。正是因为微信里存在着熟人与不熟的人以及陌生人这三种以熟悉度为划分的类型,但由于熟人所占比重极高,所以在以各种形式发布朋友圈时多数具有真实性,但它并不能算是完全的私领域,所以依然会有所忌讳,有些东西会进行私密发布,有些东西会进行屏蔽发布。
c.个人环境转换频繁和全民性社交问题。这个是公私领域问题诞生的一个影响因素。因为当代人们上学地区转换频繁,以及工作地区转换频繁,以及学生到工作的身份转变,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会形成新的社交圈,但是使用的社交工具又具有全民性,这中间就会存在隐私意识,有些人并不愿意在陌生的社交圈展示自己过去的行踪,就会出现时下一个常见的现象,设置空间访问权限,空间图片进行上锁,微信朋友圈进行屏蔽或者仅显示三天,仅显示半年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何种情况下为私领域,何种情况下为公领域的矛盾调节问题。
三.公私界限现象的细致分析
不同层次的人对于公私领域问题的重视度不同,公私领域问题的存在具有相对性。通过50名不同身份年龄的微信与微博调查分析,并根据性别,年龄,环境转换频繁度,学历高低,职位高低五个方面得出不同层面的人对于公私领域问题的重视度不同。
主要以微信使用人群为对象,以对朋友圈设置对外开放度和发表内容是否为日常生活状态为判断点,全开放和设置三天权限,全开放说明对公私领域问题重视度低,设置三天权限表明对公私领域问题重视度高,发表内容为日常生活状态的人表明对公私领域问题重视度低,反之则高,其他影响因素暂不考虑在内。经过具体的观察发现,女性对公私领域问题的重视度远大于男性,但也不排除男性朋友圈数量远远低于女性这个原因;年龄越大的人对公私领域问题的重视度远远大于年龄小的;环境转换频繁的大于环境转换不频繁的;学历高的大于学历低的;职位高的大于职位低的。根据微信使用人群的调查,说明越重视公私领域问题的人,公私领域问题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的社交工具并不具备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交圈里,公私界限问题显得十分具有矛盾性。
但同一个人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又具有相当大的差距性。以同一个人使用微博和微信情况进行分析,微博因为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公领域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微信公领域所占比重。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大反差,即微信使用频繁的人,微博使用很少,微信使用不频繁的人,微博使用频繁度特别高。但也有相同点,即只要使用微博频率高的人多数发表的全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美食,音乐,旅游,舞蹈,摄影,cosplay等等,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微信不会出现高强度的喜好分享。这说明在公领域人们更多的愿意展现自己的爱好,更多的虚拟化表达自己,更多的展现理想化的一面,这不同于微信,私领域里人们更多展现的是日常生活状况,很少展现自己喜好。这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在公领域里人们更加私化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更加张扬性表达自己,在私领域里人们更加公化表达自己,表达比较收敛,公共人物除外。
根据微博,微信对比调查说明,公私领域有两个方面,一个指的是客观性存在的公领域与私领域,一个指的是主观存在的公领域与私领域,并且客观存在的公私領域与主观存在的公私领域成相反比例存在,即客观的公领域里主观的私领域表达更多,客观的私领域里主观的公领域表达更多。
四.公私领域问题解决方案
1.账号分离,功能细化
工作账号与日常生活账号分离,不同的社交媒体功能更加细化。比如用于陌生人交往的社交软件不要有熟人推荐,熟人提醒的功能,用于工作的账号尽量只围绕工作内容,工作方面进行,比如提供更加便捷的文件传输,文件在线编辑功能,开通会议沟通功能等。
2.同一账号下多功能分类
比如微信登陆后,有各种分组,不同分组具有不同的朋友圈,比如朋友,同学,同事,女生,男生,陌生人等等不同分组,也可进行朋友圈限制解锁,某几个,或者所有的分组都能看到一个朋友圈。
3.社交媒体的垂直功能划分
即按照年龄,学历,职位等功能进行划分,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层次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交圈里,减少主观公私领域认知冲突。
结语
本文开始的时候大概的梳理了当代社交媒体发展历史,并从社交媒体发展历史中去把握社交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然后又从古今社交媒体的差异对比中寻找公私领域诞生的原因,从而深入探究公私领域问题;最后从当今社交媒体公私界限现象的细致分析中,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公私领域的实质问题,一个是公私领域意识强度与公私领域存在的关系,一个是客观的公私领域与主观的公私领域问题;最终针对前面文章的分析提出三点解决措施。至此希望有更有见解和能力的学者能够对此问题进行更加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本人不才,如若有更好见解的希望能与我进行及时探讨。对于此文章,也衷心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张萌,1994,陕西,汉族,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研究生.
(作者单位:白俄罗斯国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