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实效性
2019-03-29李晨
李晨
【摘要】本文试着从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出发,提出教师在历史课堂kK以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从两个方面论证说明了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课堂 启发式教学 效果与作用
从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念上来说,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设问式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时,讲到教材上这段话:“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教师可适时的向学生提问:是不是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可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二、情景式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电教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从而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讲甲午战争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这段影片,让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虽多次中弹,但仍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果敢精神,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当中的英勇不屈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接着可以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三、判断式启发
是教师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从而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封建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类比、对比式启发
这是教师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或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类比比较,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例如,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第二目“战火再燃”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五、扩散式启发
是教师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變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人教版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启发式教学在新课标历史教学当中到底是如何体现其实际效果和作用的?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启发式教学既能突出趣味性,又能使学生进入角色。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趣味性。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吃透教材和教参,理清知识层次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要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明了知识重点和难点。然后,精心设计教案,巧妙设计历史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从全方位使学生进入角色。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4课,如果向学生介绍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时只给学生们说他是一个如何伟大的人物,他的作品如何动人心魄,学生是很难感受的,但如果教师同时放一两首贝多芬的作品,如《第五(命运)交响曲》等曲目,学生从中可以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知识得以升华,超越时空的阻隔,加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
第二、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历史概念。在教学中,历史概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加以整理、加工、归结,自觉的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实质,而形成的概念。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分别采取步骤:先给学生提供具体且明晰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知道这是怎么一会事;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开始思维活动,揭示出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及属性;然后,诱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对象的内在联系,揭露其实质;最后,使用准确、完整、简洁、严密的语言下定义,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在此,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能力和习惯,防止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片面和歪曲的认识。一旦出现这情况,教师应该立即予以点拨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