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研究述评
2019-03-29曹艺
曹艺
【摘要】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实业界企业采用平台战略进行转型升级的实践层出不穷,对此学术界也展开了研究,按照平台模式进行分类归纳主要包括广告媒体、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软件系统等类型。
【关键词】平台经济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谢平(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从融资模式角度出发,将其界定为区别于已有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模式之外的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并对传统金融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变革,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影响关系展开了探讨。
邱峰(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凭借快捷的支付、高效的资金配置效率和较低的资金匹配成本等优势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全面、系统和持续的冲击。通过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产生的冲击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抢占了银行对融资中介服务和资金支付中介的独占份额造成金融脱媒,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垄断地位;刘勤福和孟志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在金融资源普惠程度、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都比传统商业银行更具有发展优势。
在实践研究方面,王锦虹(2015)按照资产类、负债类和中间业务类三大业务类别分别选取指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使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盈利的结构中,负债业务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大,而对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小。
Buzzacchi等(1995)对意大利银行中电子银行创新业务的扩散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意大利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动可以创造出来源于他们的竞争对手的正网络外部性。Corrocher N(2006)在此基础上,利用持续模型实证探究了意大利银行采取网上银行创新业务的动因。
钱峰(2011)以互联网下的云计算为研究对象,指出云计算在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方面为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手段,它通过网络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灵活易扩展的软硬件服务和平台资源,具有资源共享、按需定制、灵活易扩展、低成本和服务可度量的特点,由此得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为银行业解决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变革需求提供了硬软件和业务服务等方面的有利支持。
综合来看,已有的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侵蚀着银行的传统业务优势和利润空间,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Evans(2003)认为平台是为具有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需求的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场所以实现交易和互动,实现成本最小化。徐晋(2006)在此基础上将平台定义为可以导致或促成双边或多边客户之间交易的一种现实或虚拟的空间。
网络外部性是网络平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Armstrong(2006)对双边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平台一边的用户规模和质量对另一边客户从平台获得的效益具有正比关系。Rochet和Tirole(200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双边用户的这种正比关系必须在平台向双边用户收取恒定不变的费用的前提下才成立。
由于网络平台的独有特征,对其定价和竞争规则也展开了研究。Rochet和Tirole(2004)、Armstrong(2006)等学者从需求弹性和网络外部性两个角度对网络平台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平台具有倾斜式的定价结构,大多数平台在创建之初都面临“鸡蛋相生”的难题,为了保证足够规模并且比例合理的互补性需求用户加入到平台上来,根据各边用户的需求弹性和外部性强度,通過对一边用户采用低价或免费甚至补贴的方式先保证其加入,然后从另一边用户的较高费用中实现盈利。Ulrich和Julian(2006)、Martin和Tonaso(2008)等研究了网络媒体平台的价格结构,发现平台对广告商收取的广告费用随着观众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广告商需求的提高而下降。刘启和李明志(2009)基于Hotelling模型对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下平台倾斜式定价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表明市场竞争结构从从垄断向寡头垄断转变的过程中,平台的定价倾斜也将被迫发生变化。
李雪静(2013)对我国P2P网贷平台的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借鉴美英等国家的监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监管情况,对我国P2P网贷平台的规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软件平台方面,杨药(2012)认为网络平台组织模式开拓了企业盈利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并从经济学角度对以苹果手机平台为例的网络平台组织运行方式进行了案例分析。苹果通过打造强大的智能手机平台整合实现了外界软件资源的整合,并在产品、营销和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成功实现了颠覆,将手机通讯行业从单纯的通信功能盈利模式转变为承载多业务的新获利模式。杨蕙馨、王硕等(2014)将网络效应引入Bass模型,研究了技术标准竞争性的扩散机制。
平台为具有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需求的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了一个真实或虚拟的聚集场所,通过平台自身的结构和机制设计促进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易,并能通过内部化网络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多方共赢,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因此对传统产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打造平台变革传统经营模式,传统媒体、交易、金融、信息通讯等产业纷纷借助网络平台战略成功实现了转型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网络平台商业模式日渐成为新经济常态下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模式之一,成为网络经济时代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新兴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