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分析

2019-03-29苏彬凤郑建清

中外医疗 2019年1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二聚体

苏彬凤 郑建清

[摘要]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预防PICC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护理分析。 方法 方便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1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吲哚布芬片。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置管前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为(2.9±0.7)mg/L,置管后为(3.0±0.6)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8,P>0.05)。研究组前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为(3.0±0.5)mg/L,置管后为(2.5±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7,P<0.05)。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1.94%(χ2=4.176;P=0.041)。 结论 吲哚布芬可以有效降低PICC 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

[关键词] 吲哚布芬;PICC;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1(a)-0151-03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风险少、创伤小、置管方便、留置时间较长、置管后护理简单等优点,适合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尤其适合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1-2]。血栓形成和静脉炎是PICC 置管后最重要的并发症,既影响PICC留置时间,也给患者肢体功能造成影响[2-3]。置管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往往会升高,是反应血栓形成风险的重要实验室指标[4]。吲哚布芬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药物不良反应小等特点[5-6]。该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接收70例患者使用吲哚布芬用于预防PICC 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组后研究组70例,对照组67例)。研究组中,男42 例,女28例,年龄22 ~68岁,平均( 47. 2 ±7. 6) 岁,其中肿瘤患者53例,非肿瘤患者17例。对照组中,男47 例,女20例,年龄23 ~67岁,平均( 47. 7 ±7. 9) 岁,其中肿瘤患者50例,非肿瘤患者17例。两组资料具有对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既往无PICC穿刺史,无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史,无发生血栓疾病史,PICC置管前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使用。

1.2  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由有经验的PICC置管护士在专门操作室内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PICC置管术。对照组仅给予常规PICC 导管维护。研究组除给予常规PICC 导管维护外,还给予吲哚布芬片200 mg 口服,1次/d。所有PICC 置管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各进行一次D-二聚体检测。常规护理方法:所有患者PICC置管前,均给予PICC置管护理教育,了解患者的病史、有无血栓病史等,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嘱咐患者避免置管侧上肢暴力拖拽及剧烈活动。做好输液管理,定期检查PICC管道并每周给予置管换药处理。嘱咐患者发现肢体肿胀时,及时返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 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异;研究组记录口服吲哚布芬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栓形成需经彩超证实。

1.4  统计方法

运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

血栓形成研究組血栓发生率为2.86%(2/70),低于对照组的11.94% (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6;P =0.041)。

2.2  D-二聚体水平

研究组和对照组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置管前后D二聚体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置管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总体而言患者耐受性良好。

3  讨论

PICC可以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对静脉血管的破坏,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7]。血栓形成是PICC 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与穿刺插管导致的血管机械性损伤、药物的化学刺激、肿瘤患者血流缓慢及患者的特殊血液高凝体质有关。两项荟萃分析显示,PICC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0%~19.8%[7- 8]。本组病例发生率为11.94%。研究报道显示,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深静脉血栓[9]。因此,积极预防血栓形成,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10]。

D-二聚体是一个反映特异性的纤溶过程的血浆标记物,是动态监测并反映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指标。此外,D-二聚体也是反映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指标。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特殊的高凝体质,其血浆D-二聚体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肿瘤病人使用PICC置管,发现静脉血栓风险明显升高。有研究报道,初次行PICC 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 3%,而多次行PICC 后,血栓发生率可高达达38%[11]。该文对照组的资料显示,PICC置管后未给予药物预防时,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且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刘昕等人研究发现,如果患者PICC置管术后,未给予药物预防, 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且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因此动态监测D-二聚体具有重要意义。

吲哚布芬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物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素A2(TXA2)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的聚集。体内外研究证实,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不差于阿司匹林,并且不良反应少于阿司匹林[5-6]。目前吲哚布芬能否预防PICC 置管后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鲜见报道。谢娟等人[12]利用吲哚布芬预防血栓形成,研究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结果显示,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 P<0.05) ,且吲哚布芬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吲哚布芬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 。研究认为吲哚布芬对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与谢娟等人研究相似,该研究发现,研究组给予预防剂量的吲哚布芬治疗后,血栓发生率显著下降。笔者的研究发现,研究组血栓发生率为2.86%(2/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94% (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6;P=0.041)。与刘昕等人[4]的研究结果相似,笔者研究组治疗D-二聚体水平为(3±0.5)mg/L,经过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下降为(2.5±0.5)mg/L;提示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获得改善,说明吲哚布芬具有较好的预防血栓的作用。从我们的资料显示,研究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6/70例),说明吲哚布芬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吲哚布芬推荐剂量为200~400 mg/d,目前缺乏吲哚布芬最佳预防剂量的循证依据。对人体最佳剂量及维持治疗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13]。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对预防PICC 置管后的静脉血栓有良好的作用,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丽群, 庄若, 曹松梅, 等.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 2017,52(10):1179-1185.

[2]  刘芬, 侯惠如. 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诊疗研究进展[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7,19(2): 182-184.

[3]  郑月. 浅论肿瘤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护理策略[J]. 实用肿瘤杂志, 2017, 32(1): 92-95.

[4]  刘昕, 冯正富, 朱玉爱, 等. 阿司匹林对PICC置管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5, 22(8): 45-48.

[5]  陈晓燕.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临床合理用藥杂志,2017,10(28): 152-153.

[6]  张栩,孙兆林.辛贝-吲哚布芬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10): 12-14.

[7]  王朋朋, 应燕萍, 黄惠桥, 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26): 3259-3266.

[8]  于瑞, 陈利芬.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6,16(6):738-743.

[9]  Luo L, Jing X M, Wang G R,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in Oncology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Doppler Sonography[J].J Ultrasound Med, 2016, 35(8): 1759-1763.

[10] Wilson J D, Guardiola J H, Simonak B, et al. Does Hyperglycemia Affect Risk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J]. J Infus Nurs, 2018, 41(3): 176-179.

[11]  Xing L, Adhikari V P, Liu H, et al.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PICC-rel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Asia Pac J Clin Oncol, 2012, 8(3): e12-16.

[12]  谢娟, 李正胜,卢晶晶,等.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2(5): 607-610.

[13]  吴昊, 毕齐. 吲哚布芬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9): 773-776.

(收稿日期:2018-10-12)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二聚体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