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19-03-29汪翔楼敏芳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丁苯溶栓神经功能

汪翔 楼敏芳

作者单位: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

目前,脑梗死急性期的溶栓治疗,尤其超早期进行溶栓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受到溶栓时间窗要求严格及溶栓风险、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使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获益受限[1-2]。已有研究证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均表现出一定疗效,但仅单独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则难以有效阻止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进展[3]。作者联合应用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探讨其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11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60~77岁,平均(69.47±8.1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43例、高血脂25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61~78岁,平均(69.85±8.7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45例、高血脂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结构、平均年龄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 CT 和 MRI确诊证实[5];(2)发病时间≤72h,且发病后未经治疗;(3)年龄≥6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4)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能够按照医嘱坚持用药,依从性较好,能定期随访;(6)入组时无静脉溶栓指征。排除标准:(1)颅内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性疾病;(2)心、肺、肝、肾等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不全;(3)恶性肿瘤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4)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5)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

1.2 方法 对照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具体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口服100mg/(次·d),7d为1个疗程;硫酸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口服75mg/(次·d),7d为1个疗程。治疗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药物联合治疗,具体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滴注,100ml/(次·d),2次/d,7d为1个疗程。临床医生应根据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际病情的变化情况,分别对给药剂量和用药疗程予以适时、适度调整,连续用药2个疗程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情况,肝肾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其中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定,NIHSS总分为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MoCA总分为30分,分值越低表明认知障碍越严重;MMSE总分为30分,分值越低表明认知功能越差。其中血管内皮功能情况的考察项目主要包括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FMD),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GTN)。其中肝肾功能情况的考察项目主要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蛋白(Pro)、尿红细胞(RB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的比较[分,(x±s)]

2.2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情况的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肝肾功能情况的比较 见表3。

表2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情况的比较(±s)

组别 n ET(pg/ml) NO(μmol/L) FMD(%) GT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5 75.62±17.49 43.29±10.35 47.35±11.49 70.25±15.86 8.85±1.46 14.63±2.25 19.24±2.18 24.76±2.04对照组 55 75.26±17.55 52.57±12.89 47.58±11.52 60.87±13.04 8.81±1.48 12.98±2.31 19.19±2.22 22.50±3.15 t值 0.11 4.16 0.10 3.39 0.14 3.79 0.12 4.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肝肾功能情况的比较(±s)

表3 两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肝肾功能情况的比较(±s)

组别 n ALT(U/L) AST(U/L) Pro(mg/24h) RBC(个/μ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5 10.28±2.35 10.09±2.57 8.53±3.12 7.91±3.43 34.67±5.30 32.38±4.72 1.19±0.54 1.27±0.43对照组 55 10.42±2.29 10.26±2.34 8.72±2.98 7.76±3.18 34.99±6.42 32.65±5.46 1.17±0.62 1.25±0.50 t值 0.32 0.36 0.33 0.38 0.14 0.28 0.18 0.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受自身年龄、体质及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病情较为复杂和危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老年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发生急性血流障碍所造成的突发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其中心区域的神经元常会在发生脑梗死后便开始逐渐死亡,且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于梗死后也会发生缺血级联反应,于后期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快速恢复血液供应、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已成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

据文献资料报道,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急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功能受损,细胞内线粒体结构改变、功能丧失,自由基产生增多及清除减慢,最终造成神经元细胞发生水肿及凋亡[5]。本资料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NIHSS评分值明显降低,而MoCA评分值和MMSE评分值则均明显提高,推测可能是由于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缺血区周围侧支循环,从而增加动脉血流速度,进而发挥增加缺血区血流供给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细胞内线粒体膜稳定性,增强线粒体内腺苷三磷酸酶活性,并积极稳定线粒体的结构,充分发挥其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和优势,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目的。

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颅内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并且临床上所表现出的头痛、眩晕、耳鸣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血管狭窄堵塞,从而使得脑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神经元发生坏死,直至脑部功能破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本资料中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后,其ET明显降低,而NO、FMD及GTN则均明显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所介导的各种病理反应及炎性反应,减轻脑血管的收缩痉挛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并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以全面防止再通后的血管受到再灌注的损伤,全面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

本资料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ALT、AST、Pro、RBC等肾功能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均居于正常水平,表明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在积极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并未对其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并促使其肝肾功能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为该药物治疗方案在老年急性脑梗死这一特殊人群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猜你喜欢

丁苯溶栓神经功能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