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2019-03-28陈凯
陈凯
【摘 要】《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古诗今唱打造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意境。节目别出心裁的把经典古诗词与现代音乐方式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既有清风徐来般灵动自然亦颇有函牛之鼎之势,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更是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和歌共舞的视觉盛宴。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131-01
《经典咏流传》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播出的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凭借经典古诗和现代音乐的节目形式打破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汲诗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长推陈出新,创造性的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带领三千年的中华诗韵穿越时空,以诗和歌,以古人之气节励今日之子孙。
一、古人气节咏流传
(一)文化身份认同引危机。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传播无国界虽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交流,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趋向多元便捷。然而基于此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凸显。换言之,全球化并没有形成无差异性的全球熔炉文化,反之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一种丧失自我确认标准与定向、不知所措的分裂感与迷茫感正在困扰着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分子。
(二)主流价值观的急唤醒。《经典咏流传》为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启了新时代,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古代和现代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创新了节目的形式,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创新路径。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兼具文学性与娱乐性,节目内容选取经典古诗词,重新书写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为青年群体点燃指路明灯,唤醒了亿万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节目中梁俊与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的学生们合唱的古诗《苔》感动了亿万中国观众。节目内容不仅传达出了主流价值观,更是借台湾古谣《来甦》和元曲《天净沙秋思》这一曲一词传达出家国情怀,将海峡两岸的国人紧紧联结到一起。
二、古诗今唱 内容形式同创新
(一)千年古诗词越古回今。自“文化自强”概念提出之起,大众传媒的主力军电视媒体本着贯彻这一政策之本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如大型诗词类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不仅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更是将中国的诗词文化推向了吟诵高潮;而较之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并无赛制设置,现场观众只需通过点亮胸前的红心以示对歌曲的喜爱,相较于追逐赛制紧张激烈的现场氛围代入感,节目选取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为情感带入桥梁,观众不禁融入节目氛围之中,情感共鸣自然水到渠成,节目的沉浸式传播范式成功吸引大众视线。观众在观看节目同时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
(二)内容创新追溯深厚文化身份。《经典咏流传》以经典诗词为价值引导和传播内容,在内容表达上以顺应时代潮流为风向标,以主流價值观为导向重现穿越千年而来的家国情怀。一首《登鹳雀楼》传唱出无国界的异国兄弟情谊,顺应了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兼容并蓄原则。传唱人谭维维以一首《墨梅》准确的阐释了“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蜕变,《墨梅》与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律跃动获得了观众了的高度认可,谱写出一曲中国风骨势正红。《经典咏流传》实现了受众的沉浸式观看体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开创了文化类节目传播的新范式,让经典再次成为经典。
三、现象级传播引文化传承热潮
《经典咏流传》的现象级传播与其创新的传播方式是休戚相关的,随着各类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的碎片化拾取行为的日常化,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和片段化。而《经典咏流传》顺应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点,将节目内容分散为短视频形式,在传播形式上契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微型传播链条,点击数量的积累式传播,实现了节目的裂变式传播效应;同时实现了节目的跨屏传播,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关于歌曲的详细信息,在跨屏传播的基础之上实现了融媒体的交互使用,接受信息的便捷式传播,进而实现了节目的现象级传播。
四、结语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发展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法宝,传统文化的转型与传播亦需要国人的继承与传承,打造出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身份,《经典咏流传》顺应了新时代“文化自强”之声,完成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自上而下实现了内容形式的创新转化,内容的创新转化与形式的创新发展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跨时代结合,碰撞出中华文化最美和声,实现了传统文化内蕴新生,突破传统文化内涵的时间囿限,完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与传承。《经典咏流传》以现代音乐和经典诗词的创新性传播形式冲破了受众人群的年龄限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生长的生生不息,发展中华文化自信,带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9.
[2]陈华.文化自觉之路——网络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3]张竞月.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融合方式——电视节目城艺的创作思考[M].辽宁,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