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学作品在舞台上的改编与实践

2019-03-28汪闻婕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改编音乐剧话剧

汪闻婕

【摘 要】随着戏剧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走进戏剧、认识戏剧、了解戏剧。儿童舞台剧,作为戏剧演出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帮助孩子从小就理解和建立起正确的观演关系;更能以戏剧为媒介和载体,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传达给孩子,有益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故而,儿童舞台剧的选材和内容尤为关键。本文将围绕如何将各类文学体裁改编成儿童舞台剧及其应用展开,探讨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改编;话剧;音乐剧;默剧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20-03

一. 改编的选材和来源

(一)绘本

绘本又称图画书,或画出来的书,是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①。绘本区别于其他图画书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带插图的图书,而是使用图画叙述故事,并通过故事传达相应的主题。它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要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②。在某种程度上,绘本的这一特点和儿童舞台剧是相契合的。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儿童舞台剧,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看”出其中的意思。不仅如此,绘本还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并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所以绘本故事非常适合被运用在舞台上。

以中戏戏剧教育系15级同学创作的儿童舞台剧《奶奶来了》为例。《奶奶来了》改编自韩国作家李慧兰的同名绘本。原绘本根据作者的真实故事进行创作,画风清新脱俗,通过女儿看见父亲对奶奶的爱,从而学会了如何爱自己的父母 ——“看见”也是一种言传身教,将爱传递下去。在绘本中,无论女儿怎样嫌弃和质疑奶奶,爸爸只是说:“她是我的妈妈啊!”。这句话简单却引人深思。每个人都会长大,都会有为人父母的那一天。子女习惯了亲人对自己的宠爱与包容,把他们所给予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当亲人老去时,子女才会发现他们为自己的付出,感知到他们的不易和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简单的故事,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该绘本改编的儿童舞台剧令人感同身受又发人深省。

(二)课本

课本,即学校使用的书籍,又称“教材”或“教科书,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通过课本能系统的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③。

以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囊括了各类精挑细选后,适合当代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古诗词、散文、中外短篇小说、童话寓言、人物传记、外国诗歌和剧本等,体裁丰富多样,知识点包罗万象,兼具可读性与教育性。将这类内容改编成儿童舞台剧,不仅是将书本知识的舞台化,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对人物的分析能力和了解创作的过程。

中戏戏剧教育系15级和16级的学生就多次实践,将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契诃夫的《变色龙》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范进中举》、《药》改编成了课本剧。

(三)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作为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文本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儿童文学的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它偏于文学,适合三至十七岁阅读。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要有大量的高潮吸引儿童阅读,同时要避免啰嗦和冗长的描述;需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和清晰突出的故事主干和教育意义。除了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外,儿童文学还需兼具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和知识性,非常适合被改编成儿童舞台剧④。

中国台湾作家王淑芬的《我是白痴》是以一个具有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全的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他经历的生活点滴。无论是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还是复杂的人性,主人公彭铁男永远在以一种善良、乐观、仁爱的态度去对待他所遇见的种种情况。当他特殊但纯白的洁净心灵与“功利的世界”相碰撞,闪现的是属于彭铁男自己的耀眼光芒。中戏戏剧教育系15级的学生对该儿童文学进行了改编。从故事中截取了“家长会风波”一段作为叙事主线,将书中的其他人物关系、故事片段作为创作素材,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集中展現了彭铁男的天真与成人世界的利益争执间的对比。这种放大和对比的呈现将改编者想表达的感动更直观的传达给了观众。

二、如何改编

(一)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改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年龄的准确界定是零至十八岁。每个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方式以及速度都是各异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和特征是不同的,所以本文针对这一点,对受众群体进行了分类,并针对相应年龄段提出了改编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二至十一岁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尔杰在他的认知发展论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二至七岁的孩子能使用符号(例如:词、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他们有辨别现实与幻想的能力。但此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直到后期他们才开始考虑到他人的观点且他们难以建立事物与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七至十一岁的孩子开始能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在这个时期出现,但在思考问题时仍主要是以具体事件为依据,还不能与抽象概念相联系⑤。

基于孩子在该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在改编儿童文学作品时,笔者将结合由宫西达也同名绘本《你看起来很好吃》改编的儿童舞台剧《你看起来很好吃》进行举例分析。

①台词不能过于书面化,要尽量生活化和口头化,可加入一些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并做一些台词的简单重复,加深孩子们对重要内容的印象。另外,在表述一些残忍的画面和现实时,可将其抽象或拟人化,用相对“迂回”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相关信息。例如在《你看起来很好吃》中,恐龙的本能是捕杀并吃掉其他动物,该画面在舞台上演绎、解释起来较为困难,便用了相对“儿童化”的视角来对其进行解读——吃掉等于到别人的肚子里去玩或等于被别人用牙齿咬碎,吞进肚子里,变成排泄物。

②表演时放大行动,可加入一些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动作,快速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和吸引到舞台上的事件。例如:标志性动作定格、晃尾巴等。在必要时,可以表现一些孩子们眼中的滑稽行为,例如:摔跤、吃东西被噎住等。

③用音乐进行场上角色和气氛的定调和说明。例如:当坏人出现时,使用紧张诡异的音乐、小恐龙和恐龍爸爸在做游戏时用轻松活泼的音乐、在打斗的关键时刻用激昂的音乐等。

④充满童趣的简单舞蹈动作可以代替大段的对白,在欢快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快速明白场上在发生什么。

⑤融入一些简单且孩子们都知道游戏规则的小游戏,让他们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并能激发对游戏结果的好奇心。例如:123木头人、老鹰捉小鸡、动物蹲蹲和爱的抱抱等。

⑥可在适当的情节,由剧中的人物普及一些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和日常行为规范等。例如:恐龙的种类、身体的结构等。

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故事的主题要有教育意义。

2.十一岁及以上

儿童在这个时期能够进行智力活动,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他们不再凡事依靠实践,有能力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建立在想法而非具体事物。思考变得理性化、系统化和抽象化⑥。

该年龄段的孩子不再需要用一些简单、外化的舞台形式来向他们传达故事情节。他们可以通过人物间的台词、行动和人物关系来判断场上发生的事件。所以,在改编时作者可以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态度精炼并融入在作品中,让孩子们在观看的同时进行自我总结,而非通过具体的台词直接告诉他们。同时,可以展现作者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并使用多种舞台手段。

在对《范进中举》进行舞台改编时,中戏戏剧教育系16级的同学重新对故事中的事件解构,将舞台事件的侧重点放在了对“范进”心理线索的挖掘和开采,强调对于“中举”,“举人”的心理冲击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作者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范进设定成了一个因不愿写八股文而屡屡落榜的考生。另外,还从范进的视角出发,在台词中多加入“穷酸”的诗文词句,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使全剧语言节奏幽默轻松。初中学生在观看完此作品后,都表示能很好的理解舞台上的事件并概括出该故事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二)改编时可使用的舞台艺术形式

1.话剧

西方“戏剧”在中国被称之为“话剧”,以区别中国的古老戏剧艺术,戏曲。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括剧本(说明性文字和台词)、舞台美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和化妆)、音乐与音响、导演和表演⑦。所以在改编时必须要对话剧的舞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使用,缺一不可。

话剧相对其他艺术形式,更具舞台性(有利于演员表演剧情)、直观性(通过演员的神态、动作和台词等让观众了解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和此时的情绪,并利用舞台美术让观众直接接收到人物的相关信息)、综合性和对话性。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故事情节和人物尤为重要。若改编的重点是叙述故事的话,话剧这一形式能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

在对《药》进行舞台化时,戏剧教育系16级的学生采用了话剧的形式。剧本保留了小说的插叙和第三人称并行的结构,但将讲述着变成了主人公自己,一方面减弱剧本在讽刺方面的重心,另一方面着重强调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以一人及多人的悲剧。作者还将小说中原有的鬼神祭祀进行提取和放大,在服装、道具和化妆中皆体现了鬼神元素。歌队和傩面具的使用也能更好地外化剧中主人公被外部舆论的唆使和内心的恐惧。

2.音乐剧

音乐剧早期被翻译为歌舞剧,它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⑧。此类改编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唱段、配乐、舞曲的安排、演唱的方法和演奏方式等,歌唱、配乐、舞曲处理、乐队和乐器等因素都是音乐剧舞台的一部分。虽然对于创作者来说,音乐剧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对于儿童而言,这一形式充满趣味性、场面性和观赏性。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已经阐述过二至十一岁的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若用音乐剧的方式来诉说故事,充满童话色彩的音乐旋律和歌舞场面能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美国作家约瑟夫.舍曼的童话《丢了鼻子的小丑》是一个极富隐喻的成人童话,风格偏阴暗。在改编时,中戏戏剧教育系15级的学生担心原童话厚重的主题难以被所设定的观演人群(三年级学生)所接受,所以将创作重心放在了塑造“友情”这一主题上,并运用了音乐剧这一形式。除了大段的唱跳,作者还充分利用故事中本身的角色设定小丑,增加了魔术表演的部分;利用乞丐的设定,使用裁剪过的破旧纸箱作为舞台布景和道具。

3.默剧

默剧是指演员不可以说话,通过肢体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进行情绪的传达和故事的叙述。所谓“默”是指沉默与默契,默剧并不是哑剧,演员可以发出笑声、哭声,一些情节还可以通过旁白来完成⑨。去除了大量的语言描述,默剧的形式可以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配乐和演员的肢体动作上。

《奶奶来了》的改编并采用了默剧的表演形式。作者将原绘本进行改编,将故事主要集中在了奶奶和孙女的身上,并刻意将演员的脸部表情给抹去,让每个人都带上了属于自己形象的面具。观众便无需观察演员的表情变化。符号化的面具下,留给观众的是想象的空间。默剧用形体动作代替了大段的对白和独白。如有复杂的剧情,能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看明白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了能让观众看明白,戏剧教育系15级的学生在排演初期会在刻意夸大动作的同时,摆定点造型。实践证明,这样的行为其实是适得其反,不仅观众看不明白,演员的表演也会变得死板呆滞且没有生命力。经过反复的排演和修改后,演员用真实自然的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使得整段演出更真实、可信。

将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舞台化的改编方式是多样的,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来传达想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难易度和表现方式的区分。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绘本/6863846?fr=aladdin,百度百科.绘本.

2.https://baike.baidu.com/item/绘本故事,百度百科.绘本故事.

3.https://baike.baidu.com/item/课本/376406,百度百科.课本.

4.https://baike.baidu.com/item/儿童文学/647#viewPageContent,百度百科.儿童文学

5.(英)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杨健,张先.剧本写作初级教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7.鲍黔明,廖向红,丁如如,姜涛.导演学基础教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8.https://baike.baidu.com/item/音乐剧/250231?fr=aladdin,百度百科.音乐剧.

9.https://baike.baidu.com/item/默剧/6377319,百度百科.默剧.

猜你喜欢

改编音乐剧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