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类抗栓药不一样

2019-03-28刘祖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抗凝脑梗塞血小板

刘祖春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2-015-01

年初,老张突发脑梗塞。治疗期间,医生发现他存在“心房颤动”,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老张脑梗塞的元凶。神经内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共同会诊,建议老张使用抗凝剂治疗。老张很疑惑地问医生: “我已经在使用抗凝剂,为什么还要用?”原来老张一直在使用阿司匹林,他误将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当成“抗凝剂”了。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的最终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两者并不一样。

臨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主要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三类。血栓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疾病病理生理变化,造成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纤维蛋白凝固、血栓形成,这种类型的血栓多发生于静脉系统;另一种则因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形成血小板栓子,这种类型的血栓多发生在动脉系统 (有内皮受损) 。对于前者,可用抗凝血药防治;对于后者,可用抗血小板药。也就是说,抗凝血药与抗血小板药抗栓机制不同。溶栓药则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服华法林需监测凝血指标

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水解活化连锁反应,有 12 个凝血因子及多种酶的参与,最终使血液变成血凝块。抗凝治疗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中某些凝血因子,在一定程度阻止血液凝固,以达到防治血栓性疾病的目的。

血栓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还多与血流缓慢、局部血液形成涡流等有关。这类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肺栓塞、猝死,心房颤动的血栓脱落则可发生严重的脑梗塞。

目前临床上,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心脏相关手术、心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导管检查、脑血管导管造影检查、血液透析、人工肾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以及心房颤动预防血栓发生等。代表药物是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个经典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脑梗塞,但用药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服药期间,患者必须监测凝血机制中 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和INR 值 (国际标准化比值) ,根据 INR 来调整药物剂量,以免剂量过高导致出血,或减量过低没有效果。现在,国内已有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用监测 INR,比较安全,有效性和华法林差不多,但价格昂贵。

有胃肠道疾病慎用阿司匹林

通常,血小板在凝血过程的启动和血凝块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动脉内膜斑块破裂或者人体出现伤口时,首先是血小板被激活,之后诱发凝血过程。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目的。

目前,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动脉相关血栓疾病,例如,心肌梗死或者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各种动脉支架植入以后,通常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但是,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黏膜存在一定的刺激性,会损伤胃黏膜,抑制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干扰胃黏膜屏障的形成,从而引起消化道出血。若患者有明确的胃肠道疾病,一般不建议服用该类药物。必须服用时,需要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虽然都可以抗血栓,但并非完全一样的概念。抗凝药物使用以后,血液凝固受到明显影响,需要医生仔细评估后再使用,并小心监测;抗血小板药物只影响血小板,出血风险较低,相对安全。

(摘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年第11 期 图 / 壹图网 童玲)

猜你喜欢

抗凝脑梗塞血小板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哪些食物会影响抗凝
服华法林者要注意 蔬菜可能会影响抗凝效果
比较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的效果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