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和对策
2019-03-28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2)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主体之一,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对其产生重大危害甚至是威胁。公安部门对近3年电信诈骗的警情分析透露:20岁以下受骗者占比12.85%,20至29岁占比23.73%。这些年龄段群体多以大学生、研究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主,也是网络生活的主力军,其被骗手段以网络诈骗和电话诈骗居多,大学生因被骗自杀等种种案例令人触目惊心。[1]网络诈骗和电话诈骗都与个人信息泄露脱不开干系,网络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为了解大学生网上个人信息泄露和保护现状,笔者以延边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示,最经常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是电话号码,其次是姓名年龄。91.89%的人收到过各种诈骗信息和电话。76%的人表示非常介意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对于隐私泄露的原因,有超过70%的人认为是因为法制法规不健全、惩罚力度不够以及软件本身存在漏洞等外部原因,仅仅有约30%的人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重视。由此,可以推测的结论是:有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个人信息泄漏程度比较严重,对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了解程度一般。
一、大学生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一)法制机制建设不完善,倒卖个人信息泛滥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约40部法律、30部法规以及200项来自工信部等部门的规章制度涉及信息保护,但这些法律法规出现的形式都是保护个人隐私,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的政策法规,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研究,由于尚且处于初步阶段,出台专门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一些时间。当下,各式各样的app以及实体商店均以注册的形式收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等。由于管理用户信息的人员成分复杂、行业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为谋私利,个人信息往往容易被商家之间进行倒卖。
(二)校方课程设置不合理,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欠缺
学校层面上,课程设置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信息安全教育层面,注重计算机规范操作、杀毒等技术技巧,没有把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进行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教育。[2]当下,负责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的科任教师普遍缺乏信息安全防范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实用的、重要的理论和技能教育。而课下,高校辅导员一个人往往要应付一个专业几百个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信息保护工作,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没有得到校方和教师的重视和充分开展。
(三)大学生信息泄露意识不足,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对泄露个人信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经济不独立,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大部分大学生经常在各种网络平台提供个人信息,如为了参与商家促销活动、店家周年庆赠送礼品活动而提供个人信息;在支付宝、微信支付、淘宝购物等交易过程中容易随意填写个人信息;随意丢弃邮件包裹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注册各式各样的app提供个人信息;在日常的朋友圈、空间“晒”各种生活信息等等。[3]绝大多数大学生网民对泄露个人信息的潜在危害性认识不清,甚至在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后毫无察觉,不采取任何措施。这些都是大学生群体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充分表现。
二、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方面
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专门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让每一个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和相关监管部门尽快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掌握网民个人信息的平台或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其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严惩不贷,对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服务商坚决追责,并督促服务商采用保护级别较高的技术管理用户的个人信息,使服务商从技术手段上做好对用户信息的保护,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够安心地注册和使用网络服务。由于计算机木马病毒也是导致网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个人信息保护技术的研发上,相关部门可出台政策引导国内一些大数据企业、信息研究所、高校等机构研发、升级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技术。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开设技能层面上的个人信息保护课程,又要开设心理层面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课程。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既要主动了解掌握信息安全防范相关的知识,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入网络诈骗案例、信息安全的统计数据、信息安全的理论分析等,引入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在授课形式上,校方应积极开发包括线上课堂、资料下载、线上测试、线上交流等环节的网络信息安全协同教育空间。让在校大学生能通过丰富的途径掌握知识和技能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设立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服务机构,让学生在遇到信息泄漏的威胁时,能直通专业人士咨询求助,避免因盲目慌张而造成的进一步精神、财产损失。[4]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群体不仅要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切实维护自己的网上个人信息安全。为此,大学生要谨慎考虑每一次的个人信息输出。少在甚至不在非官方网站或app注册,尽量设置较复杂的密码。在公众场合登陆自己账号时,及时退出删除个人账户信息。在进行网络社交或网络交易的时,对于一些可疑的链接不要去点击,谨防信息泄露。[5]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敢于揭露不法信息泄露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掌握者的主体,应主动学习有关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规条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身或者身边的人遇到个人信息泄露且为此造成一定的精神财产损失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大学生作为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对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对于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生自身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提升了,不仅其自身受益,在当下和未来,更有利于整个网络环境秩序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