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9-03-28
(西安欧亚学院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相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西安市残疾人口将达到400多万,其中90%利用居家残疾人,由此可见发展残疾人居家照料已迫在眉捷。
一、发展历程回顾
20世纪40年代,日间照料中心起源于精神病医院,主要是为了帮助出院的精神病患者在社区继续接受医疗护理照顾,减少入院率。20世纪60年代,日间照料服务开始从单纯的精神科转向其他健康保健服务。在此期间,美国各州开始设立成人日间照料中心。随后,日间照料中心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盛行起来。
我国的社区日间照料最早始于香港,大陆对社区照顾关注的较晚,较早的社区日间照料研究来自社会工作领域。2008年之后,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又得以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和服务对象对其认识较模糊
西安市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有日托和居家2种服务形式。目前,日托服务方式的照料中心占98%。但是,在西安市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的配套、工作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中心并没有购置护理设备,如轮椅、康复设施等,有些设施的设计也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生理特征,忽略了残疾人服务设施本应具备的防滑、防碰撞、防摔跤等功能,服务设施在布局上不合理。
(二)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很多,实际享受人数很少
1.传统观念较重
在中国传统的残疾人文化中,家庭残疾人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残疾人在社会中角色的转变,使他们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60%的残疾人担心邻里之间的看法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愿意到日间照料中心。
2.经济困难
虽然在过去的3年中,市级财政为困难残疾人居家残疾人购买服务,投入大量资金为居住在家、白天无人看护的残疾人开展日间照料服务。但大多数入住日间照料中心的费用,很大一部分需要残疾人自己支付,对于中高收入且需要照料服务的家庭,这样的费用可欣然接受,而大部分低收人且需要残疾人日间照料的家庭则认为负担过重。
(三)护理人员少且工资待遇低
有关数据显示:有48%的残疾人看重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因为日间照料中心没有家庭熟悉的环境,一个人在这里若无人陪伴更倍感孤独。但现实中由于社区干部没精力,居委会没财力,加之没有编制,社区根本腾不出人手专门负责看护残疾人。而有看护人员的照料中心,文化水平又普遍偏低,且未接受过与照料相关的培训,每日的工作也只是为残疾人提供一日三餐,且薪酬非常低。
三、对策
(一)明确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和功能
为使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这种服务形式在西安市有理有节的发展,首先要明确日间照料的服务对象,它是针对身体健康状况处于自理、半自理状态,能支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行动不便或者机能/智能有轻微障碍,需要别人适当照顾的残疾人的一种服务机构。其次,要明确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和功能,除了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活动服务外,还要为他们提供保健康复、体检服务、精神和心理慰藉服务等,尤其是有长期慢性病和失能的残疾人。
(二)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引入专业机构
有关数据显示:有53%的残疾人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区有照料中心这个机构。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①采用新的信息传播和宣传方式。随着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采取的工作方式应该积极地切合群众的口味,利用网络传递相关信息。②社区居委会可组织残疾人以及家属,定期参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文娱活动等,消除残疾人家属的顾虑,倾听残疾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完善服务。③对于半失能且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行接送制。④充分挖掘社区义工志愿服务。
(三)适度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待遇,强化其专业技能
(1)要适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提高工资待遇就是对她们心理减压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她们地位身份的一种认同。
(2)要加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工作,建立护工的考核与认证机制,根据技术等级来区分护工的职业级别,级别越高得到的工资越高;建议在天津大中专院校内开设护工班或设置陪护、护理专业,专门培养陪护服务方面高素质人才。
四、结论
西安市对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这种残疾人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问题与不足,就目前来讲,在发展机制,人员配备,服务标准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市场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希望通过这些部门的有效协作,建立一个多主体参与的残疾人服务长效机制,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更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