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研究现状述评
2019-03-28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00048)
一、国内农产品流通方式研究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角度
王兆红(2007)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存在着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竞争力,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等问题;邹娜、郝大江(2016)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问题概括为“物流不到村,农产品不出村”,提出了“平台+现代物流+网上金融+农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是网络经济对农产品流通影响的具体实践,能够解决制约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障碍,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角度
麦影(2014)强调权力均衡可以提升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及渠道的敏捷能力和柔性能力,进而提升流通渠道创新能力,另外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对合作关系提升和对重构能力提升的作用,间接提升渠道创新能力;卢奇、洪涛等(2017)提出了“少环节、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产销衔接”的“农消对接”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这种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衔接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农产品的追溯问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树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三)流通组织角度
吴赛(2014)认为国内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既涉及了以实体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也有对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连锁超市等大的流通组织进行了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形式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农户+农产品批零组织”;二是“农户+农产品流通企业”;三是“农户十中介组织”;张金乐(2017)则是归纳了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组织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二是发展现有鲜活农产品的批发市场;三是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实施品牌农业建设工程;五是发展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模式。
(四)流通效率角度
欧阳小迅等(2011)认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对产品流通效率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对于西部地区作用更加明显,且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是决定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因素;张永强等(2017)运用因子分析法实证测度了我国近年农产品流通效率,揭示了农产品流通效率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并且分析了每阶段的发展状况,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整体上将继续呈上升趋势,电子商务将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二、国外农产品流通方式研究现状
(一)流通渠道方面
Weld(1916)重点研究了农产品从离开产地后的销售过程,并且还论述了农产品流通的渠道组织、商品交易、期货交易、拍卖和联合运输等问题,指出提高农产品流通中间组织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效率和效益提高有促进作用;Heide(1992)研究了渠道成员之间建立联盟关系对维持渠道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他还特别指出通过维持这种渠道关系的投资能够提升整个渠道系统的绩效;Amit Sachan,B.S.Sahay and Dinesh Sharma(2005)通过对印度农产品流通渠道研究发现,以定单式的粮食买卖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总成本,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McCullough et al(2008)认为不同国家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传统化的营销渠道、组织化的营销渠道和一体化的营销渠道。
(二)农产品供应链方面
Zuurbier(1999)对农产品流通过程进行了供应链分析,认为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从微观视角上对整个农产品运输过程进行优化,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Hingley(2006)等认为农产品的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平衡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既可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获取效率,又还可以充分挖掘整个生鲜农产品流通产业的潜在经济价值;Jacques Triendkens(2010)提到在农产品供应链流通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分有效的应用现代互联网网络信息化技术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简要评述
通过整理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相关文献,可知虽然学者们对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状的研究比较系统,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者们所创新的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很难实现农产品信息的有效追踪,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二是于地区差异性农产品的渠道效率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的研究并不多,因此在区分不同地区的差别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三是针对特色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专项研究不多,因此对于特色农产品是否需要构建特定的流通方式来提高流通效率,需要学者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