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019-03-28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 来宾 546100)
2011年3月,南京红十字会副会长潘楷红以慈善之名进行非法集资,让公众开始担心慈善组织的正常运作。2011年4月上海红十字会的“万元餐费”事件让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产生了动摇。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炫富行为和她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头衔,引起网友的广泛评论、搜索、探究和怀疑。2011年9月,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因以善款发放贷款,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事件让人们对公募基金会又一次感到无比失望。2012年6月,温州苍南儿童福利院用铁链拴养儿童更让人发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官方微博号召大家为灾区募捐,可收到的却是14万多个“滚”字和鄙视的表情。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使得社会公众对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使得慈善组织的负面舆论越来越大。可见,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流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面对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大幅度流失的现象,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
一、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因素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有关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机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建设方面
田萍(2014)指出委托人(慈善资产捐赠者)和代理人(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慈善组织一系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致使其公信力丧失。因此,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1]。孙发锋(2012)认为信息公开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突破口,信息公开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
(二)慈善组织内部机制建设方面
邹世允(2013)等认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和内部监督,不同部门与项目之间存在交叉等这些不合理的内部机制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3]。平开玉(2011)指出,慈善组织公信力流失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管理者中饱私囊,私相授受;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单薄;产权缺陷,权责不明;内部管理不善,角色定位不清等[4]。庞娜(2005)认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流失内部原因主要有内部自律机制缺失,缺乏道德驱动上的自律以及自律存在制度上的缺陷等[5]。黄心华、卢锐(2005)认为,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缺失,内部治理结构混乱是导致公信力流失的原因[6]。
(三)慈善组织自身队伍建设方面
石国亮(2012)认为专业化水平和自主程度不足致使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下降[7]。孔云梅(2011)指出我国慈善领域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慈善组织策划慈善项目的能力不足,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差。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缺乏资产管理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容易造成低效的投资策略,某些不适宜的投资甚至会引起资金的大额亏损,这都直接影响到慈善事业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8]。
二、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外部因素
从影响慈善组织公信的外部因素来看,笔者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外部因素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制度
靳也(2012)认为我国慈善组织面临公信力缺失的严重危机,其原因在于我国慈善立法结构存在缺陷,慈善组织准入制度落后,慈善组织外部监管机制乏力[9]。孙春霞,沈婕也认为合法性则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最基本的认证要求。如果不进一步完善我国慈善法律体系,而仅仅依靠道德理论标准或依赖慈善组织内部监督的良好运行,是难以保证慈善组织公信力的[10]。
(二)政府角色与监督体制
李占乐(2012)指出我国政府长期存在职能的缺位与越位即准入过严、过度干预、监管不力和缺乏扶持等都影响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11]。景春晓,朱开君(2013)指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参与慈善组织内部的经营与管理,慈善组织成为了其下属单位,造成了政府对慈善组织事实上的监督缺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使得慈善组织一步步陷入了公信力危机的深渊之中[12]。平开玉(2011)指出缺少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乏行业监督是导致慈善组织公信流失的责任机制原因[4]。孔云梅(2011)认为政府监督主体混乱、社会监督力量薄弱是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8]。
(三)社会背景
我国整体社会背景处于转型时期,这一定程度上会对慈善组织的管理与发展产生影响。陈华(2013)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造成了公众的认识和慈善管理者认同的分化;另一方面,在转型时期,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阴暗面不同程度地向慈善组织渗透使公众对慈善组织产生不满[13]。此外,中国还处于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高梦梦(2012)指出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到信任危机的三个波段,旧体制对人的禁锢已经打破,但新的社会运转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化,这使中国社会的信任度相当低,从而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14]。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基于某种理论或某种视角对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作一些比较全面的分析,但这类研究较少。如汝绪华(2014)提出慈善组织公信力高低与否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足会严重制约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改善[15]。陈玲(2015)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指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主要有制度规范体系不完善、公民参与网络短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诱发信任流失等[16]。卢永彬(2015)也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找出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因素主要有信息透明度、合法性、社会网络、内部治理结构以及慈善文化[17]。从整体来看,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都不够深入,且学者都有提及各种因素对慈善组织的影响,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三、小结与讨论
上述文献已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因素方面中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但是笔者有两点想做进一步的探讨,一是研究方法上,二是研究内容上。
已有的研究在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较少地运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只能提供一个参考方向,不能深入探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计算出方法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效果有多大?众所周知,关于公信力的定性分析是主要是以专家的经验、主观感受为基础,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而定量分析可以依靠大数据的挖掘和计量分析,有效地区分出原因的重要性程度,通过明确问题、确定变量、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够使整个研究变得更加精确,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但是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采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特别少。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向定量分析这一块倾斜。
在研究内容上,专门针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很少,很多学者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都只是泛泛而谈,点到即止,并没有深入研究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目前有学者对慈善组织公信力作进一步研究分析的,如肖雪(2016)构建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因素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五类:救助对象的准确率、救助满意程度、财务管理制度、救助物资时效性和利用率、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能力。通过对河北省三个地市的社会公众、救助对象和慈善组织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对象的准确率与慈善组织公信力正相关;救助满意程度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呈正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与慈善组织公信力正相关;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能力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呈正相关;救助物资时效性和利用率与慈善组织公信力正相关[18]。但类似这类研究特别少,这样会不利于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建。今后在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需要更加深入并且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