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2019-03-28
(贵州商学院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引言
源于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速度都收到了深远的影响。就我国而言,作为目前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场危机的波及,我国经济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后来,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将目前中国经济归纳为“新时代”,相对于以往的发展方式而言,新时代经济增长方式、速度、驱动力都发生了改变,改变的主旨为效率、优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仅经济结构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的投入效率也面临进一步优化的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湘西扶贫工作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到2020年实现我国贫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按照习近平2015年6月的阐释,“精准”归结为“六个精准”;扶贫手段,则归结为“五个一批”,教育精准扶贫则属于“五个一批”的范畴。
紧邻湘西的贵州,属于我国西部的欠发达省份之一,在全国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中,贵州就有3个,要在2020年达到全面脱贫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贵州的任务非常繁重。贵州的“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省各级政府也做了全面的部署,具体到教育扶贫,从政策到经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贵州高校为样本,从“教育扶贫”这一角度系统论述贵州高校教育脱贫的进展、问题,探索在后脱贫时代,贵州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
二、相关的文献综述
从产品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公共物品,经费要求由财政部分提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共同负担。经典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因为更了解本地居民的需求及偏好,在分权体制下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Tiebout,1956)。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Li,Zhou,2005),过度的唯GDP至上的地方政策造成了公共支出结构的系统扭曲。扭曲的公共支出结构,造成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的生产性公共支出大大挤占了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公共支出(卢洪友等,2012)。在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因财政实力雄厚,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还不算特别突出。但欠发达地区,因财力薄弱该矛盾则更加严重。因此,贵州如何在有限的财力下,平衡地方经济和教育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关于贵州的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三个方面: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和教育效果。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贵州各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得到了持续加强。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大幅提高,并且通过高校贷款办学、引进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投资等政策支持和引导,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更加多样化,多措并举下高校的教育经费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教育资源方面,主要问题为: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条件落后,资源的短缺体现在软、硬件两个方面,这从贵州高校数量和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比例可以直观地比较出来。教育效果方面,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贵州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偏低。从贵州高校教育的现状看,存在一系列的短板,但自从提出“精准扶贫”以来,贵州的高校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机遇。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政策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央及各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表述,最重要的两个文件为中央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续发布的各级政策文件都是以这两个文件为基础。
围绕“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试图构建“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部分学者分别从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精准扶贫进行了不同的阐述,研究的内容包括对精准扶贫的理念、内涵、原则、作用机制和意义等方面的探讨。例如,汪三贵(2016)、傅熠华(2017)、庄天慧、杨帆(2017)等人的系列研究。第二类研究,从宏、微观的政策执行角度分析“精准扶贫”。该类研究往往采用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将精准扶贫的运作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集中在:精准扶贫的运作机制、问题、挑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如郑志来(2018)、张明皓、豆书龙(2017)等人的研究。第三类研究,从精准扶贫的技术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分软、硬两类技术,“软”技术包括管理技术和策略等,如郑宝华、蒋京梅(2015)、陈爱雪、刘艳(2017)等人的研究。“硬”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等,例如,汪磊、许鹿(2018)等人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精准扶贫运行过程中运用问题。
就精准扶贫的途径而言,对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生产脱贫”、“发展教育脱贫”两方面。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从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生产脱贫方面寻找突破口无疑是一种见效快的务实之举。然而,教育脱贫才是全面脱贫的根本。只有全方位地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才能为根本脱贫、杜绝返贫、为全面小康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而贵州要从根本上脱贫,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扶贫无疑是根治“穷根”的根本之策。
三、贵州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
研究贵州的扶贫工作,必绕不开贵州的毕节地区,毕节地区的扶贫是整个贵州扶贫工作的试验和缩影。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毕节扶贫试验区。经过30年的发展,毕节扶贫试验区于2018年成为毕节扶贫示范区。纵观贵州的扶贫历程,可归纳为“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多种形式的综合扶贫”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的贫困地区属于极度贫困的状况,如1985年新华内参上一篇反映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贫困状况的文章就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贫困群众的状况是缺衣少粮。因此,从1987年开始中央和贵州的各级政府采用的扶贫方式就是“救济式”“输血式”的扶贫,这一时期的扶贫属于是“点”上的扶贫,任务是保障贫困群众活下来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当时最紧迫的吃饭穿衣问题后,后续的扶贫工作更加从制度上、方法上都具备系统性。从制度上,开始改革生产管理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从方法上,开展扶贫扶优的“双扶”工作。这一时期专门扶贫机构、专项资金、专门优惠政策陆续建立,扶贫的目标、思路更加明晰,扶贫方式为“造血式”的大规模开发扶贫。2010年之后,贵州的扶贫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包括以工程项目为主的产业化扶贫,以劳务培训输出、移民搬迁扶贫等方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以及社会保障扶贫、开放式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陆续试验和应用。2013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扶贫工作从目标任务、工作方式都基本系统化、完整化。
贵州的贫困是一个整体问题,集中连片贫困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落后、公共设施与服务欠缺等多种问题都交织在一块。这也意味着贵州的扶贫工作必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从人民收入的增加到人民素质的提高都是扶贫的内容。贵州的教育扶贫,在1990年代省内发布的一些政策、方式上就有所体现,但并不突出和系统。教育扶贫大规模的开展,始于2015年贵州出台的两个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实施办法(试行)》。以这两个文件为基础,贵州的教育扶贫开始系统性地展开。
四、贵州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自开始精准扶贫以来,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安排,并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群众进行贫困识别,国家从体制到机制都进行了详尽规划。国家的规划注重宏观层面,但在各省市及各领域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贵州高校中,在校贫困生可享受“两助一免(补)”和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国家助学金按学生的在校成绩等因素分等级发放。上述补助政策在具体操作上较为简便,但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生贫困程度的区别。学生的贫困程度不同,对贫困补助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制度设计上如能精准识别学生的贫困程度,并将之作为参考按需发放,将会更好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用。
(二)精准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校生要享受扶贫政策扶持,需要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并提出一系列的佐证材料。材料繁多,程序复杂,部分材料还需要学生送回家乡所在地的村委会或居委会签字盖章。贵州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家庭基本以老人、小孩为主,文化水平也偏低,在家老人协助高校贫困生的贷款、扶贫等材料的申报过程力不从心,部分高校贫困生也因为繁琐的程序而放弃了贫困申请。大数据作为贵州的主打产业之一,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与体现。没有将贫困家庭的贫困卡信息、在校贫困生的补助申请等信息联成一个网络体系,形成信息联动、无纸化办公。
(三)扶贫方式过于单一
贵州省高校目前的贫困补助基本还是经济补助,用以保证贫困生在学校的基本生活。贫困生从生源地看,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贵州的高校贫困生则主要来自于山区农村。从山区走向城市,在校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落差,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精神上的落差。加之中小学时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存在认知偏差,高校的在校贫困生很容易出现学业迷茫、心理失落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的精准扶贫除在经济上扶贫以外,还需要在精神上扶贫下功夫。
五、结论建议
贵州高校的教育扶贫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这从扶贫的财政支出规模、扶贫覆盖的学生范围、贵州高校和高校生体量的急剧扩张,都从不同方面证明了贵州高校的扶贫成果。2020年即将到来,扶贫攻坚战即将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包括教育扶贫工作都将正式告一段落。但在后脱贫时代,如何将前期的成功经验继续推广,将前期的短板进一步补齐,防止返贫,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1)对政策制度进行梳理优化。扶贫攻坚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现行的教育扶贫的政策都是基于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的制定的。2020年之后,随着扶贫任务的结束,大部分的政策也即将废止。2020年之后,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可能就是如何防止返贫,在这一方面,现有一些成功经验和成熟的政策是可以继续推广的。另外,结合今后的教育任务,通过对以往相关政策的梳理优化,政策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2)加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评价与监测。从贵州高校精准扶贫目前的实施情况看,还存在部分的信息孤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今后,贵州的高等教育领域可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数据收集、联网、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用以监测、预防返贫,监测、评估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的公平和奖助学的效果。
(3)扶贫还需扶志。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特别是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高校在校贫困生基本上在经济上都能得到各种专项资金的扶助,但学业的迷茫、生活的迷失、志向的缺失等问题,教育部门和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已经有所警醒,并且通过加强思政工作、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手段予以应对,但目前还不够系统和细致。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需要通过思政、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综合应用,塑造他们正确的学风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