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中高年级写作教学微观指导策略
2019-03-28陈秀
陈秀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福建闽侯350119)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笔者根据日常观察总结,将当前小学写作教学大致概括为“四部曲”:1.作前审题.选材;2.学生完成习作;3.教师批改;4.习作评讲。教师在各步骤上煞费苦心,学生仍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四步曲”只侧重“学生写”与“教师评”,而缺乏写作过程的微观指导。写作中,学生处于“孤军奋战”,遇挫遇难时也得不到具体指导,硬挤硬凑,久而久之,自然一写作就面露难色。[1]如何有效地进行微观指导呢?笔者从三方面来具体谈谈写作教学过程的微观指导。
一、细构思,善启发
构思作文,就好比建筑一幢大楼前画设计图,“图”为先,“建”其后。[2]简单来说,就是“图”出中心主旨、文章结构、详略层次,做到胸有轮廓,方可“建”出广厦。怎么指导学生构思作文?笔者从列提纲入手,宏观指导,让过程有章可循。如指导《炒马铃薯》,根据学生回忆,列出以下四步骤提纲:
①取出马铃薯,洗净,切片。
②热锅,放油。
③将马铃薯片倒入锅内翻炒,调味,出锅。
④品尝。
由于小学生思维与语言的特点,他们组织出来的提纲多是直线型的,需要教师指导取舍与设计。如果在每个步骤上平均用力,必然导致详略不当,有流水账之嫌。怎样取舍与设计,方为合适?笔者引导学生判断四步骤中最主要的环节,从而分出详略,并标注在相应段落后面。此时再做进一步启发:
“切马铃薯片时,马铃薯乖巧吗?出现哪些小插曲?看到这,你心里有什么担心?之前看大人切时也是这样想的吗?”“翻炒马铃薯片时是否出现炒糊烧焦的现象?放调料的顺序?怎样把握调料的量?”
启发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想象,达到详写目的,让作文更加生动、灵动,更有“曲线”感。通过启发指导个别学生,让其他学生也领悟到原来要在提纲上先规划好详略,可以在该详写的地方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把问题回答后再写下来,就会让自己作文更加丰满。
二、读后感,搭框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一种新文体,初学者总会感到茫然。于是,教给方法,给定模式,搭建文体基本框架,是必要的。下面,笔者就以指导学生第一次学写读后感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写作过程的微观指导。
写作,从模仿开始。教师出示一篇读后感,学生默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读后感的基本框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四段体)。接着分步骤进行微观指导:
1.拟题。训练拟题技巧,明确文章的题目即“文章的眼睛”,读后感的题目一般由正、副标题两个部分组成。①正标题一般围绕中心来拟,可让学生围绕所读书目或文章谈收获,并由此话题确定题目,如:读《逐梦路上,与你同行》(可围绕“逐梦”“坚持”来拟定题目),读《勇气,我把你追随》(可围绕“勇气”“坚持”来拟定题目)。②副标题一般指所读的书。可以用“读《×××》有感”作副标题。
2.首段:围绕自己读后心情来写,引出下文。读文后的心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沉重的(如,伤心、失落、痛苦等);另一种是轻松的(开心、愉悦、敬佩等)。先引导学生说、评、改,最后,教师出示例句供中下水平的学生参考、识记。句子如下:①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写的《××》读完之后,我思绪万千,似在平静的心湖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浪花。②看完××的《××》,真是受益匪浅。纯美的故事如冬日的暖阳,光芒直射我的心房,让我的心来了一次温暖旅行。③手捧××的《××》,那动人的故事.有趣的情节如醇香的美酒,萦绕、回甘……
3.二段: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平时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在教给方法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平时笔者主要以题目拓展法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两种方法为训练手法。写读后感时对所读文章的概括还可以适当加几句感悟与启发,这样可以体现出文章连贯,不会感到突兀。同样授予较统一的模式:《××》讲述的是……
4.三段: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围绕书中人物、细节或情节观点,将笔锋集中到自己感触最深的其中一两点材料上展开联系。切入角度务必做到要小,选材要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不落窠臼。[3]同时,指导学生用过渡句进行承上启下,如:①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那是……年前……②书中主人公的优秀精神品质,令我深深地敬佩。这样优秀的品质,不禁让我回想起一件事——那是x年前……告诉学生,这部分是读后感的主要内容,需要展开详细描写。
5.结尾:总结升华全文。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文章对你的感悟或给你的启发;亦可扣住题目,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注意:本部分要做到言简意赅。
讲解完,再让学生多读两遍,以待识记,学生写作是才可胸有成竹.眼前有“步”。教师巡视相机指导,遇到写作瓶颈,再给予个别指导。作品完成后,教师收齐批阅,归纳总结出共性的问题,以待统一讲评。讲评后学生针对各自问题动笔修改,以期臻于完美。修改后的二次作文,抄正上交。
如果没有具体的模式感知,多数学生就会把读后感写成了复述内容,无感之文,何为读后感?不必担心给定模式进行指导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约束其创造力与想象力。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心中建构读后感的基本模式,进行反复训练实践,熟能生巧后自然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突破与创新,将会衍生出更多的精彩,从而达到妙笔生花、下笔有神的理想境界。
三、精修改,促成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笔者善用榜样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如,用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推敲斟酌,用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五载,增删十次”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妮娜》几次推倒重写的故事来树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如何指导学生学修改呢?
一是教给方法。对于学生的每次习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每一次习作的大体情况,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二是指导自改。要求学生出声逐句朗读自己的作文,发现字、词、句、标点、意思重复或成份残缺等明显错误,对照修改要求。三是同学互改。提升了认知水平,互相修改促进了互相交流,而且内化了作文技能技巧。
总之,微观指导体现了写作教学的过程性原则,将微观指导贯彻到教学中,让学生写作不再无助,不再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