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经典 浸润先贤哲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探索

2019-03-28巫雪琼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诸子孔子生命

巫雪琼

(漳州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目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佛家及其他流派共同融合而成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及至今日其影响依旧深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设立先秦诸子选修课的理念是让高中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学,体会其文化内涵,汲取中华民族的智慧,能用现代眼光评判其思想观点,并作出理性评价。

《先秦诸子选读》是人教版教材中极具教学价值的一个模块,对学生人生智慧的培育乃至于文化传承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引领学生学习此教材,走进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了解比较先秦诸子各自的思想体系,让学生对诸子各家的思想有所沉淀,结合自己的理解吸收其精华,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知识体系;写作中可以援引经典论说,可以借鉴简练精彩的语言。

走进先秦诸子的世界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提升文化素养,是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作为文化经典研读系列,其内容对于基础教育阶层的教师与学生而言,内容较为精深。该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挑战。一线教师在备课前需通读原著,对诸子散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备课时查找相关资料来辅助教学,并将一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用语。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心血,一线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由于时代久远,先秦诸子的散文以及所体现的一些思想,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所选课文多是以片段组合而成,彼此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学生缺乏主动性,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再者,在课程上本选修模块的时间安排仅为36个课时,而该教材共有7个单元,共有26个章节,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少,直接导致了很多教师为了赶课时而照本宣科、蜻蜓点水,这就大大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三、《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策略探索

为了响应“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基于当前中学诸子散文教学的现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观念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

(一)走近诸子,拉近距离,激发求知欲。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时代久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但并不是一板一眼的说理教条,而往往是生动形象的、温情感人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独具慧眼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近诸子,感受诸子的可敬可亲,读其文,与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譬如,在很多学生心中都认为被人们奉为大圣人、大教育家的孔子肯定是高高在上、刻板严肃的师者。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在品读“论语选读”这个章节之前,笔者播放了由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电影中的孔子听到别人说他是丧家犬时,嘿嘿一笑;当理想不能实现之时,孔子说自己要坐个筏子漂向大海算了……学生发现原本遥不可及的圣人竟然也有这么可爱的一面,仿佛就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可爱老头,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性情的长者。电影拉近了心灵的距离,而心灵的贴近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易中天教授的《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易教授说:“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我们的青少年应该多读读先秦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1]读孔子可以得到仁,读孟子可以得到义,读老子收获的是智,而读庄子可以悟出慧。这些思想精髓是炎黄子孙的根。观看完视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意识到学习《先秦诸子选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认同、精神寻根之旅。

有些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早有涉猎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个男生在课前三分钟分享《我眼中的道》:老子站在一个至高点上,诠释了“道”的所有内涵,建立起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他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同龄人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让台下的同学深受震撼,他们也被“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吸引,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

(三)侧重文化内涵,注重人文教学

《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价值重点体现在人文性上,教材说明中对学习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旨在陶冶青少年的身心,培养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因而,该课程的教学需有别于必修课本文言文的教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在文言词汇的掌握上,更应侧重引导学生领会诸子思想的内涵和文化精髓。孔子面对“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礼”与“仁”;孟子面对诸侯好战嗜杀的暴政时,发展了“仁”“仁政”的理念;道家主张人性返璞归真、无欲不争,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法家主张强兵富国,重法制而轻道德。

在教授《尊生》一文时没有逐字逐句翻译文章,而是在落实文言积累后梳理文本内容探究“尊生”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度的延伸,指导学生全面认识庄子的思想;以现代视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庄子“尊生”思想。讲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除了讲授文中蕴含的思想观点,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义与利是否矛盾”等相关话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孔子义利观的普世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

(四)碰撞思想,掀起“头脑风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历史、社会生活,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判断。[2]因此,教授《先秦诸子选读》,教师不能搞“一家言”,不能一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链接生活,自己去“联想”“体会”“讨论”,让思想碰撞。如在教授完《尊生》后,学生理解了庄子所强调的“以生命为尊”,为了拉近庄子思想与现代生活的距离,笔者播放了专题纪录片《生命缘》,观看时不少学生都落泪了,他们发现生与死这两大人生难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每个人都要直面的,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与思考,不可逃避。课堂上大家对这两大人生难题各抒己见,课下有学生写下这样的观点:

死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人何尝不也是如此。向死而生就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坦然,不必担心下一刻我们是否活着,而是把这一刻活得最精彩,把这一刻的价值由点延续线,由线铺开到面,由面汇聚成体。

面对生,我们要从容不迫;面对死,我们要淡定自若。

学习经典,不仅阅读经典,也要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诸子思想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及历史局限等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授完孟子和庄子的选文后,将“舍生而取义”的儒家生命观与庄子“生命为尊”的道家生命观作比较,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学生对儒道的生命观不再仅仅停留照本宣科的理解,而是将先哲的智慧和现代的思想相互融合,作出了这样的总结:

道家提倡的珍惜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不仅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还应该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包括动植物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敬畏生命的态度。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需要有人舍生而取义,倘若人人都只为保全生命,这个国家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所以在现代社会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学生在激辩中结合时代的精神去思考自身人生的价值,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构架自己的思想体系。[3]

(五)重视文化传承,学习文章之道

诸子百家文风各异,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成熟的写作技巧与丰富的思想内涵两个方面。解读文本时与学生一起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品读诸子各家迥然不同的文风。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精彩篇章与高超技巧。例如,在《论语》中有很多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精彩描写。在《伯牛有疾》中,伯牛生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自牖执其手,关切悲痛地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段文字语言极其简洁,但孔子对弟子的关切之心跃然纸上,缘于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而在老子的文章中时常闪烁着辩证思维的火花,荀子文章逻辑严密,孟子的文章中比喻论证精妙绝伦,学生在写作时都可学习和借鉴这些高超的修辞手法。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探索中,教师努力研究、探索并不断完善教法,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浸润先贤哲思,在培养文化认同感的同时,陶冶学生的身心,涵养学生的德性,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担当精神的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诸子孔子生命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先秦诸子谈大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