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2019-03-28张淑洁刘丽妍王春红马崇启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纺织导师

王 瑞,刘 雍,张淑洁,刘丽妍,王春红,马崇启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我校(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科于2006年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问题,并于2009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始实施。随着纺织科技的快速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原有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不清晰,不能适应纺织产业发展的需求[1];同时在实际执行中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区别度不够,工程实践与岗位锻炼落实不到位,未能突出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宗旨,实际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校支持纺织学科开展广泛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实施改革与专项研究“基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平台条件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明确了培养能够胜任工程师岗位、具有纺织系统工程知识及新产品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在纺织工业领域集中体现在向高技术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生产装备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上[2]。纺织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既要培养面向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具有系统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提升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4],创新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针对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的需求,强化立足岗位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我国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及纺织强国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5]。

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实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分类培养。经调研发现,由于经验不足,全国同类院校纺织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都是在以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调整。我校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只是对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主要课程进行增减,实施两届后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1)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6],体系不完整,无法适应现代纺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不能形成与产业链对接的知识链;(2)课程过于强调纺织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岗位能力的训练;(3)企业导师发挥作用不够,缺少案例教学与实践,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资源不足。

二、 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方案

1. 培养模式

针对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专业”、培养过程脱离实际的问题,革新了培养模式。强化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开设系列案例教学特色课程,实施“工程课题、项目驱动,学习与实践交叉进行,研究与应用同步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明确、不能与职场有效对接的现实问题。企业导师既参与实践及论文指导,又参与案例教学,真正发挥企业导师的工程指导作用,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缩短了校企间的距离,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率与效果。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项目研究,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强化实践与应用,以服务企业带动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2. 课程体系

依据培养目标定位,重建核心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侧重点,注重学科专业的内涵延伸,重新设置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面向“全产业链”工程与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力求有效支撑系统工程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突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知识与能力培养[7],在传统纺织工程的基础上向两端延伸,强化新纤维的结构性能与应用、纺织智能制造技术和功能整理与绿色染整技术方面的科学理论、工程基础及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学环节,并强化计算机及数字化、互联网与信息化、智能制造等创新所需的现代化工具及特定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

3. 平台条件

为促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平台及实践基地的建设,落实企业导师的教学任务,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产业链系统工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需求,聘请数名企业导师开设了集原材料应用、新产品研发、纺织加工与控制、品质检测与表征于一体的系列案例教学课程,特别是增加了新材料、差别化、多功能、高性能产品研发及智能制造方面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校内自建的全流程、数字化小型创新平台与校外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平台紧密对接[8],小型研发与放大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上岗实践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来源于实践的课题驱动联合培养,实现了学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直接转化,使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建成了“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改善了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教育的效果。

4. 教学方法

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特色与实际效果。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即学即用+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达成。以“纺织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授课教师以加强研究生的纺织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在每堂课中均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融合到教学内容中,重点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能力和专业英语商务谈判能力。在课程教学后期,举办研究生专业英语论坛,论坛以纺织科技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汇报,以墙报展示和学术报告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并邀请评委老师进行点评。即学即用、活学活用,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 改革方案的实施与效果

1. 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连续实施三届,培养研究生200多名,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这些学生年发表SCI、EI等检索学术论文由原来的人均0.40篇增加到0.85篇,年人均申请发明专利从0.25项增加到1.10项,研究课题80%以上来源于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年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70余项,并有30余项技术与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近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资助9名,获市级及校级创新创业资助7名,在天津市及全国性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中获奖10余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职场表现和职业素养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与好评,毕业的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领军人才。

2. 助力学科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科建设的步伐。近年来,由于研究生系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覆盖“全产业链”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我校纺织学科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研力量,使本学科开展企业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也促进了教师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应用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我校纺织学科专业与企业对接的桥梁及纽带,带动了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了教师服务企业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研究生的助力,近3年我校纺织学科的横向合作项目新增100余项,申请专利新增90项,成果转化新增3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特别是研究生参与研发的“小型数字化、全流程纺织产品快速出样系统”,除解决了自身的研发创新平台外,已在多所相关院校以及数十家企业推广应用,彰显了学科的特色与优势。2013年,我校纺织工程领域学科荣获首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称号。2017年,我校在第四届全国纺织类同学科评估中获评A+,同时我校现代纺织学科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3. 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提升了自身专业应用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与交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合作,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我校与天津纺织集团共建的“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成果丰硕。近3年,依托企业实施共性技术、新产品、装备及检测类研发项目10项,有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项。此外,2014年依托企业基地联合建成天津市阻燃纺织品企业重点实验室并于同年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7年建成天津市先进纺织及检测技术协同创新实验室。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也带动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向交流,激活了导师队伍,丰富了导师的工程经验,极大地发挥了企业导师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除参与论文指导外,企业导师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了系列案例教学课程,内容包括产品开发过程的设计、加工、检测、评价问题,市场营销与产品设计开发的关系问题,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技术问题,以及数字化、自动化与互联网应用问题等。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产生影响与示范效应

“适销对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使学科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几年,我校在天津、江苏、福建、宁夏等省市建立了多个工程中心、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等,提高了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受到国内外关注,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研究生生源。来校短期进修或课题研究的国内访学人员、留学研究生和攻读学位留学研究生不断增多,每年稳定在50名以上,其中2013、2014年每年均超过80名。同时,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连年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多次在国内院校进行交流,其中2015年7月在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经验交流会和2015—2017年连续三年在全国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会议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国内纺织相关院校除采用我校师生合作研发的纺、织、染快速出样系统外,借鉴我校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革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对本科教学也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加快了我校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步伐,聘请的企业导师为本科生设立“经纬大讲堂”,开设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等系列讲座,传授前沿知识,启迪学生思想,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 结语

针对研究生分类培养实施几年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平台条件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实践,强化了岗位能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突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鲜明特色,并在我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改革理念与做法在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同类院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很好的辐射作用与推广应用价值,对带动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有效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纺织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澳洋纺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