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文化视阈下高校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2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6)
一、导引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具体要求。
从高校工会来讲,工会是教职工之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与众不同的使命与责任。作为党群组织,工会要认真履行传递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责任,引导教职工能够更好的去围绕国家、社会、学校的发展来塑造自己,来培养学生。大爱文化所彰显的爱心、奉献、责任等主题观念与高校的育人本质、与工会“三性”的具体要求有莫大的相通之处,工会的发展要注重内涵式发展,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需要在凝聚广大教职工的过程中实现更多的育人功能。用大爱精神所彰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感染更多的人。
二、大爱文化在高校工会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功能体现
中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社会主义大学大爱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社会及学生的高度责任感上,同时大学的大爱精神也越来越显示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特点。在工会群众文化工作中,大爱精神及大爱文化也越来越彰显出团结凝聚、宣传教育、价值引领、辐射激励等功能。
(一)团结凝聚功能
大学办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落脚点在于调动汇聚起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奋斗的合力。而大爱文化具有的向心作用和内聚作用,能够确立广大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形成和巩固教职工之间的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共同利益关系;能够作为连接教职工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化解矛盾,高效沟通,有助于形成和谐团结的氛围。工会群众文化工作是面向广大教职工的,寓大爱文化于群众文化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引导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教职工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宣传教育功能
高校工会群众文化工作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依托各种载体,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在丰富广大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同时,间接的宣传了大学的大爱文化以及大学的办学宗旨等,在持续的宣传过程中,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力的激发了教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培育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三)价值引领功能
大学文化具有目标功能和导向作用,比如一次受益匪浅的大学文化活动,一件感人心脾的英雄壮举,一位具有大爱精神的老师,都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职工们产生影响,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的行为。在大学里,有很多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有很多默默奉献在管理一线的职工,怎样充分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其教育和激励作用以及价值导向作用,这是工会组织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辐射激励功能
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精神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是精神发展的共同规律。大学是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优秀精神包括大爱精神的汇聚地和发散源。大学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当大学文化和大学大爱精神传播出去的时候,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文化和精神的辐射功能,这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使命,工会群众文化工作对大爱文化的挖掘、凝练、宣传和传递,不仅是为大学文化注入活力,也在辐射、带动和激励整个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述大爱精神及大爱文化彰显出的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明确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向,凝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力量,不断为广大教职员工注入奋斗的动力,引领大学的发展,才能辐射和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高校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分析
在长期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阶段,高校群众文化工作慢慢凸显出组织建设薄弱,发展速度缓慢;覆盖面较窄,参与度较低;创新性不强,内涵式发展不够等问题。
组织建设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在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工会组织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基层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显得较为薄弱。工会组织自身对干部的选拔、考核、管理与奖惩没有形成合理有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熟悉工会群众文化工作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等在内的专业化综合型干部,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
覆盖面较窄,参与度较低。高校群众文化工作与广大教职工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承载大学的大爱精神及大爱文化,让广大教职工可以更好的感受和传播这种文化。当前,基层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活动平台的搭建及活动载体的选择都会严重影响教职工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此时,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工会大爱精神及大爱文化的传播及体系建设。
创新性不强,内涵式发展不够。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改变落后观念,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与新的矛盾,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工作中因循守旧,沿着过去的工作思路、“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和形式去开展工作,缺乏广泛调研,创新性严重不足。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有新的、好的思路,才能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内涵式发展。
工作载体不够丰富,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方式不够多。高校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载体是传播大爱精神和大爱文化的有力平台,借助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大爱氛围,但是,在工作中,依然缺乏运用互联网开展组织建设、活动开展的相关平台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会干部的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不强。因此,在新的阶段,我们必须不断开发利用互联网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平台,逐步打造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学习、组织、宣传、考核等于一体的群众文化工作系统。
四、大爱文化视阈下高校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及举措
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注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职工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体,必须要按照职工意愿开展工作,以职工为中心,确立职工的主体地位,兼顾学校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求,统筹协调实现双赢。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群众文化队伍,为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必须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组织要注重对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培养和指导,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提供职工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路径,包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以及群众文化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知识。要牢牢把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用改革发展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要切实走好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造一支创新务实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
提升文化活动的多元性,拓展活动载体及平台。职工的文化背景、文化修养、年龄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都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职工文化工作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性活动,更需要针对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个性化、多元化的活动品牌,以兴趣小组或以俱乐部为载体开展相关工作,在共同的环境与平台上,共同锻炼,互相学习、互相引领、共同进步,充分调动职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将俱乐部及兴趣小组小型化,常态化,适时组建职工文化活动菜单,使广大职工可以自由进行选择,同时,使群众文化工作可以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融入到职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活动平台创新性搭建、拓展的过程中也要有目的的进行引导,培养和锻炼群众文化工作骨干。
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群众文化工作育人功能。工会群众文化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工第一”的工作理念,牢记职工需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个人意愿,在多元化、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会迅速建立职工的归属感,提高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要想将大爱文化融进工会群众文化工作工会,就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不断的深入基层参与基层文化活动,深入互动了解基层职工的需求及想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爱文化的培育和传播培育坚实的基础。此时,大爱文化也会随着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慢慢培育为大爱精神,文化的传播也在间接的承担着育人的功能,而这种育人的功能对于教师来讲,不仅是教职工之间,也在师生之间传递着,将文化的传播寓予活动的开展,不断强化,不断塑造。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趋势,深入推进互联网+工会群众文化工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及其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进社会的各领域内,随着融合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的深度应用将会为工会工作机制体制以及方式方法的一系列创造创新,以网络为载体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传播大爱文化,实现职工与职工、工会与职工之间的便捷式互通互联,在群众文化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应积极适应信息化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新趋势,整合工会群众文化工作的网络资源,创建群众文化工作在线学习、教育、党建、活动组织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群众文化工作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传知识于课堂之外”。大爱文化的培育,应与大学文化同频共振,找准切入点,发挥群众文化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宣传优势,使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扎根学校、服务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