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究
2019-03-28赵青山
赵青山 李 健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年印发,2017年全面启动,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承载体,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实验室的支撑,而高水平的实验队伍是一流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实验队伍建设也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实验队伍建设水平有所改善,但与“双一流”建设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全面发展的瓶颈[1-3]。因此,建设一支科学合理的、高水平的、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实验队伍尤为紧迫。为了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笔者对高等院校实验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从改变观念、科学定位,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完善体制、规范管理,重视培养、提高素质,强化培训、提升技能,注重考核、有效激励等方面探索了实验队伍建设的思路,以期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实验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实施的不断深入,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实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国内一些高校在实验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效果。西南交通大学通过分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室队伍的新要求,发现实验技术队伍存在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津贴待遇相对偏低,职称晋升通渠道不够顺畅,激励考核措施不完善以及缺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等问题,提出“双一流”背景下,重视科学设置岗位,注重提升人员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考核评价等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为打造高水平、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提供了思路[4]。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实验室人才队伍的数量、老龄化及补充、职称及学历、工作积极性及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实验室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科建设、实验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梯队建设、合理量化实验工作量、建立奖罚机制和加强精神鼓励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实验队伍[5]。上海交通大学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了实验室队伍的工作现状,包括工作压力、满意度和实验室归属感。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压力与归属感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提出高校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满意度,从而抵消压力大带来的负面作用。分别从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上提出培育实验室人员职业认同,提升职业能力;加强实验室队伍研究,建立保障体系,实施柔性管理等对策,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6]。南京工业大学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和实验队伍的现状,探索了实验队伍以 “专职实验教师”为主的新思路,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素质,发挥实验队伍作用,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对策[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实验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高校实验队伍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对实验队伍建设的模式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力资源理念、规划、遴选、培养、考核等多方面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实验队伍良性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支适应高校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实验队伍,促进了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8]。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通过对实验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领导重视不足、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队伍结构不合理、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等不足之处,也明确了其在职称评定及用人机制上的优势。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出发,提出了科学建设实验队伍的对策[9]。综合高等院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的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在提高实验队伍建设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从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教学与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经过调研发现,笔者所在学校实验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队伍处于弱势地位,受重视程度不够;第二,缺少统筹规划,实验队伍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第三,实验队伍学习和培训机会少,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提升;第四,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影响工作积极性。学校现有各级各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66人,其中2018年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13人,负责全校72个本科专业和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准备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工作量大,实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现有实验人员中,从年龄结构来看,各年龄段人数比例基本合理;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比例相对较低,硕士比例较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严重不足,而初级、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偏大;从学缘结构来看,本校取得学历或学位比例过大(见表1)。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不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措施
1.改变观念,科学定位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改变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认识到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稳定实验队伍,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任务,明确了通过职称晋升、津贴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调整,缩小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科研人员的差距,逐步提升到与教师同等待遇,使其充分认识到与教师、科研人员一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队伍,提升其工作积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不再是机械性的重复工作,而是一个参与教学、科研、实验方法创新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的多面手,其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相融合,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调整能够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仅稳定了实验队伍,而且还提升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统筹规划,优化结构
表1 实验人员基本情况统计
实验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把“双一流”建设与一流实验室建设和一流实验队伍建设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抓。学院根据学校《实验技术人员编制核定办法》核算出本学院应配置的实验人员数量,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分工与职责》,合理分配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与工作量,并明确岗位职责。在实验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时,必须要充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不能盲目地追求职称高和学历高的工作人员,而是注重动手能力强,实验技能过硬并有创新精神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岗位的作用和优势,还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定。学校把实验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人事部门从年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严把进人关,做到“聘”好人;实验室管理部门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培训,做到“育”好人;二级学院要把实验人员自身特点和岗位特点相结合,做到“用”好人。通过“聘”—“育”—“用”的三级联动,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队伍梯队。
3.完善体制,规范管理
实验队伍建设需要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作为保障。学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健全实验人员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任办法、管理办法、考核细则、职称评定、培养与发展等实验队伍相关政策,形成规范、科学、符合自身特点的实验队伍建设理念和管理模式。制定了《实验技术与工程技术人员引进方案》《实验技术与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实验技术与工程技术人员聘任办法》《实验人员学习、培训管理办法》《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人员工作职责》等相关管理制度,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提高、职称晋升、培训和交流以及职业发展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另外,还要给予实验技术人员一定的特殊政策,使引进和现有的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安心在实验室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定,还有利于实验队伍梯队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实现实验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重视培养,提高素质
在职称晋升方面,要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修订实验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使实验技术人员职称的晋升不仅可以看得见,同时还够得着。首先要增设实验系列正高级职称岗位,让实验技术人员有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机会。其次是改变过去以课题和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评判标准,制定以实验准备及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研工作、其他实验教学相关工作的成绩和贡献为标准的实验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最后是制定破格晋升条件,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中表现突出者,或实验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可以突破工作年限晋升职称。学校按照以上相关内容,对原有《实验技术与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进行了修订,并在职称评定实施方案中,将达到评审上一级职称标准的实验人员,只有三分之一人员能够晋升上一级职称的比例,提高到与教师系列相同的二分之一,明显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机会。科学、合理且可操作的职称评定条件,大大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实验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10]。
在学历提升方面,虽然近年来在实验队伍聘任方面,学历结构层次不断提高,但目前仍然以本科和硕士为主体。为了改善实验队伍的学历结构,学校修改了实验系列人员不准报考博士研究生的相关规定,明确了鼓励成绩突出、业务精湛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在职学历进修。实验技术人员可下载申请表,经所在单位和人事部门同意报考博士研究生。允许在职学历进修,不仅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定和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学历的提升为实验技术人员成为有实验管理和创新思维的 “专家型实验技术人员”奠定了基础。
5.强化培训,提升技能
学校为了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技能,每年从实验室建设经费中划拨出10%左右的经费用于实验队伍的培训和交流。按照《实验人员学习、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实验技术人员每年培训或学习不得少于4次,培训和学习的总结报告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依据[11]。培训和学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
(1)安全培训
每学期开学初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试,生物类、机械类和特种设备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实验安全培训,持证上岗。学校每学期至少邀请一次校内外专家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2)技能培训
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实验技术队伍能力提升、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相关培训和学习班,学习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了解实验室发展的新形势。
(3)仪器培训
学校在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培训会的同时,每学期还邀请仪器设备厂家的技术工程师来校,对仪器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进行讲座,使实验技术人员对所负责的仪器,做到 “懂原理”、“善操作”、“会维护”、“能培训”。
(4)学习交流
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内交流,便于各实验室间交流管理经验、展示管理成果和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除校内交流外,学校分批派出实验技术人员到国内兄弟院校进行考察学习,或进行中长期的访问交流,开拓视野,提高认识。此外,学校还有计划地输送部分实验系列技术骨干进行国际交流,以优化实验队伍的结构,提高实验队伍业务素质。
6.注重考核,有效激励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不仅限于准备实验的工作量,不能与教师系列一样,通过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来量化衡量[12]。学校为了充分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依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制定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核定办法》,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分为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研工作、其他工作等四个部分。实验教学准备工作量即为实验准备的学时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量包括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评估以及实验室数据的统计和上报等;科研工作量包括课题数量、论文数量、获奖项目或成果数等;其他工作量包括实验课程教材编写、标本制作、设备研发、实验室开放、对外技术服务等。学校规定的这四部分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和权重,由二级学院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并将绩效考核与津贴二次分配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避免了以往“大锅饭”现象的出现,体现了考核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还有效地激发了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束语
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是一流实验室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实验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爱岗敬业的实验技术队伍。学校把实验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整体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逐步补充实验人员数量,达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的标准。通过制定实验人员引进方案,提升了引进实验人员的水平和质量;通过修订实验人员职称评定办法,逐步改善现有实验人员的职称结构;通过修订实验人员学习和培训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实验人员提升学历的机会;通过完善实验人员考核办法,使实验人员的工作量考核更加科学、公正和公平。这些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弥补了原有政策和管理办法的不足,充分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力的支撑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