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垃圾分类”小卫士
——记中班“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的探索和思考
2019-03-28龚宜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设幼儿园
文/龚宜丹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设幼儿园
随着空气、水土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日益加重,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应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有关垃圾分类的环境教育正成为对学龄前幼儿环境公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次常规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垃圾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契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在一日生活中由浅入深地向幼儿渗透环保知识,并结合家园、社区资源,帮助幼儿将分类垃圾、保护环境变为内趋行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相处。
一、活动缘起——图书漂流中最受欢迎的“垃圾书”
为鼓励亲子共读,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在班中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活动前期,我们向班中每个家庭征集了一本质量较高的绘本,为这些绘本建立图书数据库,设计对应的阅读指导,并绘制人手一份的记录书单。在这20 多本绘本中,宁宁带来一本绘本——《生活垃圾去哪了》(见图1)。这本绘本从拟人化的视角讲述了垃圾乱扔会造成的危害,并用生动的图画和语言向小读者科普了垃圾分类的标记和做法。我们为这本绘本设计了如下的阅读指导(见表1),出发点是希望中班幼儿也能对环保有一点了解和实践,更希望家长能够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为幼儿做榜样。没想到,在接下来三个多月的图书漂流活动中,这本“垃圾书”成了讨论度最高和亲子活动完成度最好的活动素材。
图1
表1
图2
图书漂流活动开始的第一周,我们收到了小丽妈妈发来的阅读活动照片。照片里,小丽正站在自己小区的垃圾站旁边,努力地把一个包装袋塞进塑料垃圾桶里面(见图2)。小丽妈妈还高兴地跟我说:“小丽以前从来不关心家里的垃圾,看了这本书之后,她主动问我家里的垃圾有没有乱扔。还好小区宣传垃圾分类有一段时间了,家里的垃圾平时我都分类处理。我带她看了家里的干、湿垃圾桶,还一起去扔了垃圾。小丽以前都不知道小区里有这个垃圾站,觉得很好玩。”
小丽妈妈对图书漂流活动的认真态度让我们很感动。因为小丽完成了阅读指导活动,第二天,我给小丽的书单上贴了一颗奖励星星,还将小丽扔垃圾的照片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并请小丽上来介绍。小丽有点害羞地说:“书上说垃圾不能乱扔,不然河里面的小动物都要死掉的。”我点点头,“如果有害垃圾乱抛乱扔,的确会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把垃圾进行分类,扔到对应的垃圾桶中噢。”幼儿一下子对《生活垃圾去哪了》这本书很感兴趣。新的一轮图书漂流开始后,大家都抢着要借这本绘本,成功借到这本绘本的幼儿,也都兴致满满地完成了垃圾分类的初次实践(见图3)。一位妈妈反映说,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已久,但怎样落实却很困难,看着小娃娃都能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家长们觉得真的很有成就感。
图3
二、抓住契机——从绘本生成的主题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里,应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自主地选择,主动地发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抓住契机生成的活动,不仅能做到以儿童为本、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还能从单一活动延伸出系列活动,启发幼儿自主探索更多相关的内容,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当我看到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只增不减,便开始引导他们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展开系列探索活动。
1.活动网络图。
在系列活动开始前,我挖掘了“垃圾分类”主题所存在的多元价值,结合幼儿在阅读绘本中表现出的兴趣和经验,将纵向多个层面的活动具体到细节,预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垃圾分类小卫士”的活动网络图(见图4)。在后续的探索过程中,我仍然紧跟孩子的脚步重新切入活动网络,调整内容,让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更具生命力。
图4
2.集体教学活动。
虽然幼儿对“垃圾分类”活动学习的热情很高,但是除了个别幼儿在家了解过相关知识,大部分幼儿对于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以及怎样进行垃圾分类仍然不清楚。因此,我先进行了“生活垃圾去哪了”的集体教学活动,借助绘本《生活垃圾去哪儿》,和幼儿 一起初步了解垃圾乱扔的具体危害,认识了垃圾分类的四大标记,并讨论了一些常见垃圾的种类及该把它们扔到哪个垃圾桶里(见图5)。
图5
活动后半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可现场操作的垃圾分类小游戏,请幼儿把一些常见的垃圾送到正确的垃圾桶里(见图6)。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再次强化了对垃圾分类标记的记忆,并了解了几种常见的垃圾分类方法。
图6
为了让幼儿更深刻地了解垃圾的危害,我搜索到一部名叫《公开的秘密》的垃圾分类系列短片,每集四五分钟,我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播放给全班幼儿看。短片用半动画、半现实的剪辑方式,生动地向幼儿科普了垃圾的危害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见图7),幼儿每次都看得非常认真,还不时地发出惊讶的感叹声。
图7
3.班级环境。
言必行,行必果。垃圾分类不能只是看看说说而已。在了解了垃圾分类相关的经验知识后,我趁热打铁,在班级教室中打造了一个垃圾分类站(见图8),请幼儿将一日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扔到对应的垃圾桶中。因为班级中产生的垃圾多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所以我将班中的两个大垃圾桶作为主要垃圾桶,套上了垃圾袋,每天更换;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则选用了两个较小的盒子,无需每天更换。而在垃圾分类站旁边,我还创设了一面垃圾分类知识墙,用于提醒幼儿一些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
图8
垃圾分类站设立后,幼儿把它当作一个游戏站,扔垃圾的兴趣很高。有些幼儿为了扔垃圾,甚至找遍了班中的每一个角落,想找到一些可以扔的垃圾。为了让幼儿了解垃圾是一种宝贵资源,我还请幼儿将家中可回收的废旧物品带来放在“可回收”垃圾桶里,如果平时的游戏活动有需要,就可以去里面取用(见图9)。
在得知班中进行“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后,部分家长向班级图书角捐赠了几本相关的绘本(见图10),幼儿翻阅的兴趣很高,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得更宽广了。
图9
图10
4.家园共育。
垃圾分类毕竟是社会性行为,幼儿园环境太小,幼儿在班级中扔垃圾的行为性质也以游戏为主,要让幼儿真正感受垃圾分类的严肃性,还是要以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为主。因此“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通过家园共育协助原生家庭开展垃圾分类。除了常规的分类扔垃圾活动,我还鼓励爸爸妈妈帮助幼儿设计“垃圾记录表”, 简单地记录家庭每天所产生的垃圾(见图11)。苗苗记录了一周后,跑来跟我说:“老师,我家每天的垃圾太多啦,我一张纸都快记不下啦,怪不得我们地球一天产生的垃圾可以绕太阳系一周!”苗苗还记得《公开的秘密》短片中提到的知识点。我点点头:“确实呢,老师家烧一顿饭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垃圾,所以要分类垃圾,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要让它们被好好地安置。当然能少制造一点垃圾就少制造一点,比如不用一次性的东西。”
图11
图12
小橙子的妈妈也是一名老师,她特别重视班级开展的这次主题活动,不仅带着小橙子认识了小区的垃圾站,还特意选了一个周末带着小橙子参观了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内有关于垃圾分类十分科学详细的讲解,小橙子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见图12)。小橙子妈妈还帮她做了一份PPT 记录这次垃圾探索之旅。回幼儿园后,我请小橙子看着PPT 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幼儿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提出也要到科技馆参观。
三、深入探索——问题与收获并行的分类之旅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大部分幼儿已经把垃圾分类当作自己每天的任务,还能及时指出爸爸妈妈扔垃圾的不当行为。我很高兴地看到,垃圾分类已经慢慢成为幼儿的内趋行为。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垃圾分类不明。
一天早上,我到教室后随手将一个牛奶盒扔到了干垃圾的垃圾桶中。过了一会儿,涵涵去扔餐巾纸,她看到牛奶盒中有一些剩余的牛奶流了出来,就跑来告诉我:“老师,怎么有人把湿垃圾扔到了干垃圾箱里?”装有牛奶的牛奶盒到底算什么垃圾?我一下子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上网查找资料后,我发现这里面还有学问呢。首先牛奶盒是可回收物,但扔垃圾时,牛奶等纯流质的食物垃圾应直接倒进下水口,清洁牛奶盒后压扁后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内。我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全班幼儿,看来扔垃圾前还要先清理垃圾呢。
除了牛奶盒,一天中还是会遇到许多分类不清晰的垃圾。比如:沾有鼻涕的餐巾纸是有害垃圾吗?沾有汤汁的塑料袋是干垃圾吗?这些问题即使参照了上海先后出台的《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也还是很难定义。
2.部分小区缺乏配套资源。
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部分家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这些家庭的小区里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站点,有些小区是统一收走楼下的垃圾袋,有些小区仍然只有一种垃圾桶,u所有垃圾都往里面扔。还有的小区虽然有垃圾分类站,但因为疏于管理,垃圾随意地被堆放在一旁,环境又脏又臭,幼儿都不想去那里扔垃圾。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教育影响的结果,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埋入下一代的心中,不仅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力量,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还在进行中,从对一本“垃圾书”很感兴趣,到身体力行地去分类班中和家中的垃圾,定时定点扔掉,相信垃圾分类这个关乎每个家庭、关乎每个人未来的名词已经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荡起了一丝涟漪。希望未来,幼儿能在一个环保的、内涵的、自然美的环境中成长,感受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利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