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长大以后……
——记小班幼儿参与的一次“饲养搬家”经历
2019-03-28陈丽清江苏省苏州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儿园
文/陈丽清 江苏省苏州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儿园
一、活动的背景
近日,我们正在开展“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主题伊始,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蛋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们分享。在分享的同时,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蛋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是鸡妈妈生的吗?所有的蛋都是鸡妈妈生的吗?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参与了讨论,萱萱妈妈还淘遍了周边的市场,买了一对鸡宝宝和一只鹅宝宝带到了班级饲养角里。
三个小家伙的加入,让许多来自城市里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这么真实又可爱的小动物,大家欢腾不已,也对饲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科学领域的一条目标指出,“幼儿要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成人要为他们提供良好适宜的环境,支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本文以“小鸡长大以后”居住的生活环境需要改变的现实问题,来讲述由此引发的三次搬家的故事。虽然只是简单的“挪一个窝”,但这个过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既是有趣的,又是具有挑战性的。从主题出发,再生成新的故事探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有时能力有限,但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小班幼儿天真又饱含爱心的稚嫩举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感知,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二、行动的历程
(一)第一次搬家——问题的开始:“安一个新家”
三个小家伙加入小5班的大家庭后,孩子们就一起给它们取了新名字:奇奇、妙妙(一对鸡宝宝)和小黄(鹅宝宝)。三个小家伙住在纸箱里,孩子们每天都会去看它们,照顾它们,讨论它们的变化。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个小家伙也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旻旻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纸箱家”(图1 所示)里已经快要容纳不下三个小家伙了。他说:“老师,奇奇飞出来啦!这个箱子太小了,它们待不下了。”原来,随着奇奇、妙妙的长大,它们开始扑腾着想要离开这个最初的家………
图1 最原始的“家”
1 教师的思考。
在不断地观察中,孩子们其实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小动物们的成长,发现它们翅膀上的羽毛长长了,个头儿长大了,还学会了飞……这些种种,都是他们善于观察后发现的秘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观察兴趣。有了观察,才会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其实他们本身也只是一群刚入园不久的孩子,但从孩子对三个小家伙的关心和爱护来看,他们已经萌发了一颗想要守护小动物长大的爱心。
2 教师的支持策略。
当发现原来的这个家已经容不下三个小家伙的时候,我引导孩子在班里展开了讨论:
有人提议:“我们要搬家!”
众人附议。
教师:“可是,我们搬到哪里去?怎么搬?”
这可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孩子们一个个抬高了小脑袋,化身聪明的一休,开始想办法:“我们用积木搭一个出来!”“我们找更大的纸箱。”“我们可以让木工师傅来造一个木房子,和家里的小狗住的一样的房子。”……
好,那就去试试吧!
3 幼儿的行为。
和同伴一起用木质积木尝试搭建(图2);
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更大的纸箱;
请木工做一个“家”,但不知道去哪里找木工师傅,也没有钱请师傅做工;
……
孩子们想的办法不少,可真的要去做时,难度非常大。最后,在经历自我解决问题失败后,孩子们开始去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最后,中班的周老师说:“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狗窝,可以带过来给你们养小鸡,你们要吗?”孩子们闻声,欢呼不已:“要啊!”于是第二天,周老师就把一个废旧的狗窝(图3)搬了过来,成为了奇奇、妙妙和小黄的新家(图4)。
4 新问题的产生。
图2 用积木搭建的“新家”
图3 原先的狗窝
图4 改造后的“新家”
入住“新家”之后,三个小家伙活动的空间明显要比之前大了很多,而且没有了纸箱的闷热,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还能看看风景呢。孩子们表示这个新家令他们非常满意,相信奇奇、妙妙和小黄也一定很高兴。
但是,当我们都以为这次搬家非常成功时,却在一夜之间,出现了新的问题……
(二)第二次搬家——问题的延续:“家要更大一点”
随着三个小家伙的日渐长大,他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孩子们发现只是一晚上的时间,它们就把拉的“粑粑”溅得到处都是,它们扑腾得十分开心,可是我们走廊的墙面、地面,顿时变得不堪入目,卫生情况也很糟糕。孩子们说:“看来这个狗窝也没法待下去了。”“那我们是又要搬新家吗?”妍妍问道。对于第一次搬家,孩子们已经筋疲力尽,才没两天,又迎来了新的问题,这可怎么办才好?
1 教师的思考。
在饲养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发现照顾小动物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有一颗满满的爱心,但是发现自己真的照顾不好。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们一次次遇到了困难,有点有心无力。那么,问题难道就真的无法解决吗?《指南》中指出,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资料。当自己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再次寻求他人的帮助呢?学会有礼貌地征求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帮助,也是小班幼儿在交往能力上的重要发展。
2 教师的支持策略。
引发第二次关于如何“搬家”的讨论,提出我们可以向谁寻求帮助。
3 幼儿的行为。
利用散步时间,我们在校园里兜了一圈,孩子们找到了能干的保安叔叔,询问他是否愿意帮助我们为奇奇、妙妙和小黄建造一个新家,叔叔一口答应了。
孩子们又去找寻需要建造新家的材料以及地点,最后发现幼儿园中有一处废弃的狗窝,可以将三个小家伙安置在那里。
4 新问题的产生。
于是,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大家齐心协力在“嘟嘟之家”旁边的空地上,找来了垫子、铝合金等材料,重新打造了一个更大的家,还在地面上填上了一些泥土,这样,小鸡们的“粑粑”就不会乱飞啦!自此,奇奇、妙妙和小黄就有了一个更大的新家(图5)。保安叔叔还很细心地为它们搭建了一个顶棚,这样就算遇到刮风下雨天也不怕啦!
图5 利用废弃狗窝重新搭建的“新家”
孩子们趁着午后散步时,把自己吃剩的小米粒喂给它们吃,每天如此,这好像成为了他们每天的挂念。空间变大之后,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一起照顾它们。然而,搬到新家之后,在孩子们细心地观察下,又有了新的发现……
(三)第三次搬家——问题的升华:“解决共处”
一次饭后散步,孩子们去看望奇奇、妙妙时,妍妍说:“老师,奇奇好像受伤了……”栋栋接着发现:“老师,我看到小黄在抢奇奇、妙妙的食物,它在欺负它们!”
怎么会这样呢?
一向平安相处的小家伙们怎么搬到了新家之后开始发生矛盾了呢?在一系列的细心观察和咨询了班里的保育员后,孩子们终于知道,原来是因为我们的小黄(鹅)长得太快了,三天变一个样,食量也突飞猛涨。原来的食物已经不够它们和平分食,于是就引发了它和小鸡抢食,甚至会欺负它们的行为。看到这点,孩子们开始心疼了……
于是,引发了新的想法:计划要“分家”。
*第一次“分家”*
妍妍说:把小黄和它们分开,它不听话,我们不喜欢它了。
琪琪说:可以把小黄养在我们原来的家里,这样它就不会欺负奇奇、妙妙了。栋栋说:分开吧,奇奇、妙妙一个家,小黄一个家。在决定了“分家”之后,幼儿园里的一个阿姨说她可以领养,于是把小黄带回了家。
但是几天后,孩子们却开始想念小黄了,他们听到阿姨说现在小黄长得更大了、更漂亮了,羽毛都变成了黄色。妍妍想了一会后,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们可以把小黄要回来吗?它一个人在别人家肯定很难过的。”其他人听闻,也纷纷表示想念小黄。
1 教师的思考。
小动物的成长其实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在成长的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要面对是更加残酷的食物链形态,这让孩子们的照顾又增加了新的难度。对于计划要“分家”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比较直观的,但这究竟是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无从知道,只能静观其变。当妍妍跑过来说“我们能要回小黄吗”时,他们已经对从小养起来的小黄产生了想念和不舍的情感,这是幼儿社会性情感的一种递进。
2 教师的支持策略。
支持孩子们的想法,陪同他们一起尝试“要”回小黄。
*第二次“分家”*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将小黄顺利接回了家。可是面对如何共处的问题,我们依然还是没能解决。
最后,大家决定寻求园长妈妈的帮助,“能否将奇奇、妙妙和小黄养在幼儿园的大鸡棚里?”园长妈妈给予了回应:“可以,但是那里原来有一只老母鸡,不知道小鸡过去以后,老母鸡会不会欺负它们。”
面对新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想要试一试的愿望:我们小黄很厉害的,让它一起过去,它一定会保护好我们的奇奇、妙妙!
3 幼儿的行为。
孩子们找来大纸箱,和保育员一起将三个小家伙运到大鸡棚。又鼓起勇气尝试自己捕捉,轻轻地、温柔地将三个小家伙抱进大鸡棚。(图6)
图6 孩子们齐心协力搬“新家”
这都是孩子们满满的爱啊!
可是搬进鸡棚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担忧,不知换了新环境以后,奇奇、妙妙还会被欺负吗?小黄会不会保护它们?
很幸运,在几次观察之后,孩子们发现这次搬家后的效果非常令人惊喜。原本大家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那只老母鸡也没有欺负奇奇、妙妙,小黄也没有再抢食,一切似乎变得很和谐。
有一天,孩子们发现老母鸡在鸡棚里蹲了好几天都不动,他们都很纳闷。后来,在查阅资料后,他们才知道那是老母鸡在孵蛋呢。果然,几天后,他们就在鸡窝里发现了两颗大大圆圆的鸡蛋(图7)。“原来,鸡蛋宝宝真的是鸡妈妈生的,那我们的奇奇、妙妙也会生蛋吗?小黄呢?”
于是,孩子们开始对生命有了新的期待……
图7 孩子们发现了“蛋”
三、活动的感悟
(一)饲养活动为幼儿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责任意识
在整个“搬家”的历程中,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小饲养家,认真地照顾着三个小动物,不断发现问题,又尝试解决问题,让它们能有一个舒适又安全的家。在一次次“观察—感知—提问—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集体建构着对动物成长的一种认识。同时,活动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耐心和恒心。小动物有生命,于是就有需求,照顾小动物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独立性以及不断增长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进而能够关心和爱护别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对周围事物更有探索的兴趣。
(二)教师退位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当遇到问题,教师采取的策略是以幼儿为先,赞同他们的想法,支持他们的行为,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通过一次次谈话与讨论,相互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不断鼓励幼儿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难题,提高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三)生成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深度的学习环境
陈鹤琴教育思想中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单纯的饲养活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幼儿的需求。他们爱思考,爱提问,爱探究,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观察活动中值得去讨论和研究的问题,立于幼儿的角度,展开追踪式的观察与持续行为。三次“搬家”的历程,虽艰难却是快乐的,幼儿不再只是一个看客,而是亲身去经历了这个过程,并参与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为他们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感到自主、愉悦、感兴趣。
期待接下来孩子们与三个小家伙之间发生更加有趣的化学效应,并能在饲养的过程中感受并享受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奇妙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