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递进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

2019-03-28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校企

陈 广 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信息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一、实践教育的治理模式

(一)实践教育治理的理念

1.治理的涵义

治理是个人或组织、公共部门或私有部门管理其一般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使得冲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协并采取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1]“管理”与“治理”虽一字之差,内涵与理念却大不相同,“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它要求学校建立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协调的治理体系,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学校现代转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现代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宏观上的行政化管理,更需要利益相关者多元化参与的协同治理。

2.利益相关者治理

弗里曼在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即“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企业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学校、行业、社会组织、受教育者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市场经济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利益相关者的主张与诉求不容忽视。

(二)实践教育体系的合作构建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实践教育治理的一种模式,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双元制”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直接性职业经验的获得。在德国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崛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中国式的“双元制”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实践教育治理的模式,共同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实践证明,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等院校专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新中国的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联合攻关,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此校企合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中国式的“双元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双元制”模式成就了德国制造,中国式的“双元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该治理模式似乎遇到了一些问题,无法走向深入。从高校来看,校本理念相对封闭的治理结构无法反应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企业来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从政府来看,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校企合作治理是一个不断协调的过程,需要利益相关者建设性地参与,并能够从机制上确保治理结构公平公正、经济有效、生态可持续地运行。单纯苛求企业一方的社会责任,或高校一方的担当是不现实的,如果任意一方感觉无利可图或“利益”受损,则合作就很难维系下去。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需要其他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介入,第三方的介入能够有效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三、“三元”递进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三元”治理的理由

1.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之选

教育部在“转型”相关的政策文件中要求“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4];辽宁省等地方政府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文件中要求“校企、校所、校校、校地之间要打破阻碍创新的壁垒,大力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将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理念贯彻改革始终”[5];体现了“三元”共育的思想,其中的行业协会等组织即为利益相关的第三方。

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协”字上的建设性参与,能够促进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职业协会以及工会等都能够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或实施。调查表明,我国有近70%的企业加入了行业协会,但其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自觉性并不高。因此,以行业协会等组织为主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并不现实,而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桥梁”作用则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

2.职业培训机构的参与是务实之选

高等院校办学的宗旨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价值观相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第三方的协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表1所示,在“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的调查中,“缺乏第三方的协调”就排在了第二位。在“校企合作方式选择”的调查中,“高校-培训机构-企业”的模式远高于其它选项。在“企业更愿意以下哪种招人的方式”的调查中,从“第三方培训机构招人”也是重要的选择之一。

表1 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调查结果

职业培训机构的存在是企业教育制度不健全、高校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相脱节的必然结果,培训机构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深化,是企业教育的基础。实践教育体系按照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分段的模式构建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既能够让高校、培训机构、企业三方各司其职,又能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系统化、培训机构教育专业化、企业教育职业化的特长。

3.企业参与积极性调动的理性之选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辽宁省政府确立了“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的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条件基本具备。《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制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办法”对企业似乎并没有什么约束作用。

那么,该如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呢?在表1所示的“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调查中,“得不到经济效益”排在了第一位,从中可见一斑。如表2所示,在“以获益为前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结果中,有65.71%的企业“同意”把企业的资源定义为实践教育资源,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为高校提供实践教育服务。其中,如表3所示,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结果中,虽然有11.43%的企业选择回答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但交叉分析表明如表4所示,如果设立“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收益”的前提条件,竟有高达66.67%的企业选择了“同意”,结果高于总体65.71%的平均值。

表2 以获益为前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结果

表3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结果

表4 以获益为前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交叉分析结果

对企业来说,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本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不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企业对此缺乏热情是情由可原的。可见,若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教育体系,需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尊重企业的利益诉求;在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校企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与校企利益相关的第三方来协调。

(二)“三元”递进的体系结构

1.体系构建的目标

“三元”递进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就业导向、创新驱动、体系支撑、制度保障”为指导思想,目的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企业主体、“第三方”主推、高校主动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让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南,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下面向未来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育治理的可持续性。

2.体系构建的策略

“三元制”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通常是指瑞士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治理模式,即把学校教育、生产性培训实习中心(即第三元)和生产企业结为一体,通过生产性培训实习中心将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学员进行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以培养出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和企业高级生产管理者。[6]因为对标了瑞士制造,并且三方协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所以该模式在瑞士取得了成功。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也应该有“第三方”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应发挥好职业培训机构的协调作用,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无拐点对接。如图1所示,本文构建了专业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实习分段式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其中,职业培训机构的价值在于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资源向高校实践教育资源的转化。为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为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培训、就业提供支持;为改革成果的共享、宣传、推广,发挥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供支持;为促进区域企业间、校际间的互助合作提供支持。

图1 “三元”递进实践教育体系结构图

四、“三元”递进实践教育体系的协同机制

(一)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社会化程度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理念,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需要社会化的多元化参与。实践教育治理的社会化将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人才迫切需求的一种常态。因此,转型高校要构建外部参与内部治理的结构,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同时,还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将专业、就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要树立市场化意识,通过购买、租赁等模式整合社会的实践教育资源,借力而行实现实践教育治理的目标。

(二)健全服务体系,依法治理教育

要制订校企合作法规,明确利益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以行政准入制度和质量标准规范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过程;要建立刚柔相济的执行制度,通过内外融合反馈机制的建立监督实践教育的治理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通过全方位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减少对高等院校治学行为的行政干预,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引导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自觉地调节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促进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改变人才观,实现治理专业化

改变企业“拿来主义”的人才观,通过全面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共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教育功能为高等院校提供实践教育服务,允许闲置的设施设备以转让、租赁等形式向教育领域转移,通过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延伸产业链。此外,要发挥培训机构在实践教育体系中的“桥梁”作用,培训机构能够将职业课程体系与高校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前沿性、实用性的教育产品,能够提供企业级的“工作”体验,实现实践教育治理的专业化。

(四)创新治理模式,提高智能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实践教育的治理也需要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一是教育基础设施服务智能化:主要关注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即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整合社会的资源,建设“准公益”软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使高等院校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获取相应的服务;二是校企合作平台服务智能化:主要关注社会的多元化参与,目的是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育环境,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提供支持;三是解决方案服务智能化:主要关注服务能力的提供,即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构建“智库”服务平台,为高校实践教育、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策略咨询、方案设计服务。

五、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三元”递进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符合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式”的理念,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三元”递进实践教育体系保障机制的建立能够让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能够充分激活社会全要素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构建外部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企业需要主动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职业培训机构需要提高专业化程度,政府需要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校企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