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机制及综合支持体系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9-03-28任森春占韦威刁其波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壁垒高水平师资

任森春 占韦威 刁其波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2016年达到756万,人社部预计2017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95万。虽然每年大学生就业率较为稳定,但是,由于基数逐年变大以及历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大学生,从而导致失业的大学生规模呈递增趋势,并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例如,据统计201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仅为66%。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热议的话题,从高校教育视角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教育质量不高、供给过剩、供需错配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造成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也不例外,在专业设置上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必须对高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是对那些就业率连续下降、市场严重饱和以及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仅仅采取减招、合并、停招整顿等手段是不行的,要果断进行淡化和退出。但是,高校在专业退出中会存在种种壁垒阻碍相关专业的退出,从而会影响整个高校专业优化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有套科学合理的专业退出机制以及完善的综合支持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中明确指出: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

在此背景下,加快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和构建综合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连续不达标的专业进行适时退出,可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而突出高校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构建综合支持体系可以为专业退出解决后顾之忧,有利于为专业调整和优化扫清障碍,建立专业退出长效机制。安徽省在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安徽现有8所高校已获“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立项,在建设方案中对专业建设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定位。在《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2014)中指出:立项分类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落实“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破解高等教育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矛盾的重大举措。因此,结合现实背景研究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机制及综合支持体系(以安徽省为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专业设置的结构合理性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近年来,学者们对高校专业设置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调整与优化、专业预警机制以及专业退出等几个方面。关于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方面,刘志明、刘泽华等(2010)以南华大学为例,在全面分析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进行专业优化的基本思路:专业优化应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由专业数量、规模向专业支撑、监控发展;[1]杨靖(2016)从专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的角度出发,提出省域高等教育应以人才需求为标准,突出省域特色,同时要注重专业的微观调整;[2]邓凯、张耘(2016)以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强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提出应正确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现状、明确专业特色定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等对策建议。[3]关于专业预警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阙明坤(2012)分析了北京市与江苏省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科建设趋同化,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等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的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建议高校专业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需求,革新传统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4]鲁娟、王悦等(2014)通过文献回顾、小型专家会议等初步构建专业预警体系框架,再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5]任森春、占韦威(2017)从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构建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及原则,初步设计了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6]关于专业退出机制研究方面,谢冉(2012)回顾了我国高校专业退出的发展历史,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建立高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合理性,包括政策引导性、问题指向性和公共利益性,并提出通过发展第三方评估,提高高校自律性和主动性等措施完善高校专业退出机制;[7]彭旭(2012)分析了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专业退出的理论基础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的几点思路;[8]曹景萍,宋作忠(2012)结合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剖析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人才供需信息预警、校内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预警、专业调整与成长预警、就业信息横向联动预警、专业停招和退出预警一体化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9]薛娜(2016)通过SWOT分析法对专业退出的背景进行解读,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扬长避短,积极推动退出的发展。最后,关于专业退出综合支持体系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献涉及较少。[10]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发现,前人对高校专业预警及退出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对专业退出机制的研究时,只涉及专业退出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在专业退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而很少涉及专业退出方式的选择、退出时机和退出节奏的把握。本文以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研究对象、以安徽省为例,试图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分析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专业发展不同阶段应选择何种退出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退出综合支持体系,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存在的壁垒

高校专业退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涉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退出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博弈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客观和人为的障碍,我们把这种障碍称之为专业退出壁垒。本文把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存在的壁垒分为政策壁垒、资金壁垒、“沉没成本”壁垒以及师资安置壁垒四种。

(一)政策壁垒

由于政策的不完善、政策的限制以及政策漏洞导致高校专业不能顺利退出,称这种现象为专业退出政策壁垒。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权力主要在教育主管部门手中,高校的自主权是有限的,一方面,高校在专业设置之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向性,没有充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以及高校的自身特点,这样很容易给后面的专业退出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专业在退出时,高校没有决定权,必须通过申请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完成退出,过程中程序较为繁琐,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从而使专业退出的内在动机减弱。另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专业调整等都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但是,对专业退出的合理认定缺乏具体的评价体系,从而专业退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最后,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各教学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会在专业评估中“造假”,故意规避相关专业的退出,这时政策局限性所带来的诟病就会暴露。

(二)资金壁垒

资金壁垒是指由于资金缺乏而影响高校专业退出的顺利进行,又称资金障碍。高校在专业优化、专业评估、专业退出的合理认定、师资安置以及后期的综合保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配套,高校的专业退出只能停在讨论层面,很难付诸实践。这种资金缺乏可分为资金绝对缺乏和资金相对缺乏。资金绝对缺乏是指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能够运用的资金总规模缺乏,从而分配到专业建设及专业退出方面的资金不足,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经费相对紧张;资金相对缺乏是指高校各部门和各种类的资金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形成的资金缺乏,这种资金缺乏主要 出现在比较成熟的高校,资金总量和分配比例比较稳定,所以很难把资金分配到专业退出方面,由此产生专业退出资金壁垒。总之,高校专业退出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资金作为保障,否则专业退出很难顺利进行。

(三)“沉没成本”壁垒

“沉没成本”是指现已形成的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通过现在的决策很难改变、不可控的、难以作为它用和变现(或变现价值很低)的成本。专业退出的“沉没成本”一种是当初开设该专业培养师资的成本,我们称之为软成本,另一种是为开设该专业购买的固定资产而形成的成本。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若该专业是高校亟需退出的专业,一旦退出,该专业的师资很难合并到其他专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该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很难转为它用和变现,这样专业退出会形成巨大的“沉没成本”。高校在专业退出时,考虑到巨大的“沉没成本”就会有所顾忌,这样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壁垒。

(四)师资安置壁垒

高校专业退出中师资安置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在专业退出停招的同时,该专业的师资必然会面临着转岗和退出,非教学人员(如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转岗去其它专业或教学单位相对较容易,但是,专任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的局限性,很难转至其它专业。若让退出专业的教学人员转岗到专职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无论是待遇还是身份上的落差,他们都很难接受。当前我国高校用人主要是实行人事编制制度的背景下,如果师资安置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会激发各种矛盾,因此,高校为了“维稳”,对专业退出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对一些应该退出的专业不愿轻易放弃,这样,就给高校专业退出带来了师资安置壁垒。

四、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方式——以安徽省为例

专业退出机制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专业预警、退出专业的认定、退出方式的选择、退出时机和节奏的把握以及专业退出长效机制等等。其中,专业退出方式是专业退出机制的核心,专业退出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退出时机和节奏、专业退出长效机制的建立。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包括专业退出)都走在全国前列,安徽省现已立项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有8所: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表1为这8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近年来的停招专业情况。本部分以安徽省为例来分析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专业退出方式,把专业退出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全部退出和逐步退出。

表1 安徽省8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停招专业情况

(一)全部退出

专业全部退出是指该专业彻底停办,停止招生并且该专业教师会重新安置。专业全部退出这种方式往往是针对那些市场需求严重饱和或者该专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已“过时” 的专业,该专业通过减招或隔年招等方式仍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某些专业在全部退出的前期还有一个过渡或者缓冲的过程,例如,前期有个逐年减招或隔年招的阶段,这样会比较缓和,有利于各种矛盾的解决,不至于决策过于武断。另外,专业全部退出必须要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否则,一旦该专业退出后想重新开办会非常困难,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在师资的重新培养上都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并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退出前的效果,所以,在专业全部退出时一定慎重。同时,如果对于某个专业已经达到退出时机,这时应该果断退出,否则迟退出一年就会多出一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就业水平和质量,同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表1中各高校的退出专业基本上在减招或隔年招的基础上最终全部退出的,很少有直接全部退出的专业。

(二)逐步退出

地方高水平大学专业逐步退出相对于全部退出是一种比较“温和”的退出方式,包括专业的减招、隔年招以及专业合并等,故又称部分退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逐步退出是全部退出一个必经的阶段。首先,专业减招是指由于市场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萎缩、行业周期以及招生困难等原因造成的专业招生规模缩减的现象,专业减招一种是针对原先招生规模较大,通过逐步减招进行过渡,最后直至全部退出的专业,另一种是针对那种专业市场需求与行业周期相一致的专业,这种减招某种程度上不是为了使该专业全部退出,而是为了该专业的毕业生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相挂钩,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次,隔年招生是指高校某个专业不是每年都连续招生,招生年度是间断的一种招生方式,这样就会形成该专业整个年级不完整的现象,出现某个年度或者某几个年度没有毕业生的状况,因此,隔年招严格意义上说也属于专业逐步退出的一种,例如安徽大学的考古学专业、安徽农业大学的烟草和蚕学专业都是隔年招生典型的例子。最后,专业合并是指两个或者几个专业内涵非常相似的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的现象,这是由于专业划分过细造成的,表面上通过专业合并某个专业不复存在,但是,实质是一种形式上的退出,该专业会融入其他专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这种通过专业合并的退出对招生、就业以及师资安置影响都较小,因此也是一种“温和”的退出方式,例如,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并入金融工程专业。

五、专业退出综合支持体系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相应的配套措施,其中,综合支持体系的建立是专业退出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专业退出综合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停招、减招的信息公布机制。高校在专业停招或减招前要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信息公布,信息内容包括专业退出的时间、具体退出方案等,这样一方面让报考的学生有知情权,另一方面让该专业的教师能提前做准备以及便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信息的公开有利于专业退出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解决。二是退出专业师资的保障机制。教师队伍的稳定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对退出专业的教师进行妥善安置,在遵循教师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包括转岗、转专业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同时,学校应拨出专项经费对教师进行安置,严格专款专用,做好退出专业师资安置工作,避免各种矛盾的激化。三是学生权益维护及相关监督机制。高校的发展应以学生为本,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利益,高校专业退出势必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心理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该重视对退出专业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密切关注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保证学生的各项权益,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对专业退出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做到合规、合理、透明、公正,从而使专业退出有条不紊地进行。

六、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在专业退出过程中应注意几点:首先,专业退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重重障碍,我们应权衡各方利益,重点关注退出专业教师和学生利益,同时,重点突破资金壁垒和师资安置壁垒,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业退出扫清障碍;其次,应选择正确的专业退出方式,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专业退出方式,对于有些专业在退出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退出方式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协调各方矛盾;最后,应建立健全专业退出综合支持体系,避免专业退出“后遗症”的出现,其中信息公布机制是前提,师资保障机制是核心,学生权益维护及监督是关键,这样可以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长效机制的建立作准备。

猜你喜欢

壁垒高水平师资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鱼与鱼缸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