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古诗偏离常规结构的英译
2019-03-28邹幸居
邹 幸 居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一、引言
汉语古诗词中存在大量名词词组并置、篇章隐喻、叠词连用、对话体等偏离常规的结构,Ostman的语篇构式语法(DCG)能为这些特殊结构在汉语古诗中的存在提供较合理的解释。本文将从语篇构式语法的视角探讨上述汉语古诗词中特殊结构的意义建构过程,并提出这些现象的翻译方法。
二、语篇构式语法
1.语篇构式语法
Ostman[1]首次提出语篇构式的存在,他认为语篇构式语法(DCG)是构式语法研究发展的新阶段。“语篇构式就是语篇的‘宏观结构’或概念图式”,由反复出现的语篇类型表示。[2]袁野认为语篇构式的形式极为语域(register),功能极为语类。[3]语域就是由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构成的符号系统。语类是语篇的文化目的,是分阶段(staged)、有目标的社会过程。[4]一般来说,常规语篇构式的语域和语类呈对应关系,如以广告的形式完成宣传产品的功能,这样的广告语篇就可视为常规的语篇构式。
袁野结合功能语言学的知识建构出语篇构式的表征,语篇构式框架如下图所示[5]:
第一个大方框中的dp代表语篇类型,即第三个大方框中的语域(register),语域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第一个大方框中的frame指情景框架,即第二个大方框中的语类(genre),语类包括目的(goal)、语篇构式的阶段性(staging)或步骤,dcm指语篇构式的意义;第一个大方框中的prag指语用因素;第一个大方框中的synsem由多个小方框表示,代表语篇中各个子句的构式表达(CN),数量可为N个。例如,“Mother drown baby”作为普通英语句子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然而,该句子是新闻标题文体,当第一个大方框中的dp和第三个方框的register设置为新闻标题,“mother”和“baby”缺少冠词的表达就合法了。
2.压制
计算机术语压制(coerce)成为了构式语法的重要术语,指构式的形与义发生冲突时,构式中形式-语义构型迫使构式中的词汇意义改变,达到形与义的和谐。例如,“A coffee, please”出现在“a/an N”构式,“coffee”的意义受到构式压制,由不可数物质名词“咖啡”变为可数意义“一杯咖啡”。
3.语篇构式语法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译者在阅读汉语古诗的过程中,文本的语言、语法结构激活(evoke)了译者脑海里关于汉语古诗的语篇构式,语篇构式相当于布满空位的模板,词语的概念、子句的构式填充在模板的空位上,完成了意义建构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则与之相反,译者需要在目的语中重构能够建构相同意义的语篇构式,因此必须选择能够激活对等语篇构式的语言符号和语法结构翻译。
三、语篇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古诗偏离常规结构的意义建构
1.名词词组并置结构的解读
可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语篇构式框架阐释汉语古诗中名词词组并置结构是如何由组合关系变为聚合关系的,而且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名词词组并置组合是如何建构意义的:
例1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白朴
曲子的题目“秋”激活了语篇构式[秋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成为填充该语篇构式的成分,上图方框中语篇构式的dp(语域)设置为小令,synsem表征为NP1……NP12,代表12个名词词组的构式。它们分两组、从两个相反的视角描绘秋色。其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秋日黄昏图”;“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的组合构成了“绚丽秋色图”。通过语篇构式框架和语篇构式意义的压制,译者在脑海中能再现曲子的意境:由宁静、寂寥的秋日黄昏图到明朗、鲜活的绚丽秋色图的转变。
例2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红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赵善庆
曲子的题目中“秋日”一词激活了语篇构式[秋景],上图方框中语篇构式的dp(语域)设置为小令,synsem表征为NP1……NP11,代表11个名词词组的构式,也是填充语篇构式空位的成分。它们分为四组,从不同视角描写秋景。前五句并不是“秋”场景的典型成分,通过语篇构式[秋景]的意义压制机制,译者才明白到这五个诗句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景,其中“山对面”“兰堆”“翠岫”“草绿”“沙洲”等词组构成了“对面山景图”“橘柚青”“蒹葭秀”的组合构成了“初秋景色图”“沧波”“红楼”构成了“隔江楼景图”。“传黄”“败柳”是典型秋天景物,它们一起构成“典型秋色图”,通过语篇构式的意义压制,译者能够确定这两句透露出秋色的萧瑟之意。
2.篇章隐喻结构的解读
诗文中的某些语言符号或背景知识激活了篇章隐喻的语篇构式,这些语篇构式的空位通常由根隐喻、次隐喻(sub-metaphor)组成。可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语篇构式框架阐释汉语古诗中篇章隐喻的各组成部分的认知机制和意义建构过程:
例3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支支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攀花折柳手,/直熬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
该散曲的最后一句“眠花卧柳”激活了译者者脑海里关于狎妓的隐喻知识,译者才意识到整首曲子使用了篇章隐喻,激活了篇章隐喻的语篇构式,上图方框中语篇构式的dp(语域)设置为散曲,synsem表征为CN1……CN6代表6个子句构式。译者由此可确定第二个方框中的根隐喻“狎妓是折柳攀花(眠花卧柳)”,并在散曲的篇章隐喻语篇构式压制作用下,进一步确定各次隐喻的源域“花、柳”、目的域“妓女”;源域“红蕊嫩、翠条柔”、目的域“妓女的娇艳”;源域“花残柳败”、目的域“任意摆弄妓女”。结合社会框架和诗人关汉卿怀才不遇但放荡不羁的背景框架知识,读者理解到曲子反映了诗人对封建规范的蔑视、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3.叠词连用结构的解读
叠字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成一个词。语篇构式语法能够阐释汉语古诗中叠词组合结构是如何产生聚合意义的,其语篇构式框架如下图所示:
例4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梳剌落,孤孤另另单枕上迷丢模登靠。
(叨叨令·悲秋)——周文质
曲子的题目激活了语篇构式[悲秋],上图方框中语篇构式的dp(语域)设置为元散曲,元散曲常用叠词连用的结构和带有口语性质的四字象声词象声状物,而且使用固定的意象表达“悲秋”的主题,译者在阅读曲文时产生了期待,曲文符合这种规范。上图第一个方框中小方框空白是指叠词连用结构的子句构式非常复杂,其子句构式的表征要视具体语境而定。该曲的前四句使用了一组叠字象声词名词词组加口语象声词动词词组,最后一句则使用叠字象声词加口语象声词形容人的感觉,可以用NP1+VP1……,NP4+VP4,ECHO+PP+ECHO表示该曲子的子句构式。在语篇构式的意义压制作用下,第一句中的象声词“叮叮当当”指铁马的响声,兼意象声词“乞留玎琅”表示“急切密乱、摇响不住”,“闹”字揭示了秋雨中听到断肠的铁马声吵吵闹闹的声音难以入睡的情景;第二句中的象声词“啾啾唧唧”指促织的叫声,兼意象声词“依柔依然”表示“如泣如诉”的感觉,“叫”字揭示了秋雨中听到“哀音似诉”令人发愁的情景;第三句中的象声词“滴滴点点”表示雨声,“哨”揭示“淅零淅留”是形容细雨落下的动态;第四句中的象声词“潇潇洒洒”指梧桐叶落的声响,“落”揭示“淅零淅留”是形容梧叶落下的动态;第五句叠词“孤孤另另”和下文“单枕”对应,描述了枕单衾只的处境。
4.对话体结构的解读
对话体是指对话形式贯穿全诗、叙事抒情。通过语篇构式框架,可阐释这种特殊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的建构过程:
例5 与谁画眉?/猜破风流谜。/铜驼巷里玉骢嘶,/夜半归来醉。/小意收拾,/怪胆矜持,/ 不识羞谁似你 !/ 自知理亏,/ 灯下和衣睡。
(朝天子.闺情)——张可久
曲子的题目激活了语篇构式[闺情],上图方框中语篇构式的dp(语域)设置为小令,作为元曲的一种,小令常用粗俗口语和衬词,对话体是其常用格式,像其它古诗一样,它使用固定的意象表达“闺怨”的主题,曲文符合这种规范,妻子与丈夫的对话贯穿全文,synsem表征为CN1……CN9,代表9个子句构式,也是填充语篇构式空位的成分。曲子的意义受到语篇构式[闺情]的压制,给每个句子添加主语后,可以确定曲子以女子口吻,叙述“闺情”:妻子夜里等丈夫回家,丈夫酒醉夜归、先硬后软却不肯认错,妻子责备丈夫。
四、语篇构式语法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译者必须在目的语文本中重建与源语文本相同的语篇构式以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构同样的意义,获得相同的感受。
1.押韵译法
例 4 译文 The iron bell on bell on the eve ring pellmell;/The cricket chirps so shrill chill my heart still./Drizzling rain drips and drops but never stops./Plane leaves fall in shower from hour to hour./Alone on lonely pillow when night is deep.[6]113
英语诗歌的特点是使用押韵,而且同一行诗句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包括头韵、谐元韵和尾韵。汉语古诗词中的叠字和英语诗歌的押韵异曲同工,恰当使用能增加诗歌的韵律美。叠字、押韵都是语篇构式的形式极,属于语域的一部分。因此,译者选取了押韵译法,精心挑选词语翻译,使得译文的每一行都押韵。第一行的“bell”“ring”“pellmell(“凌乱地”,译者为押韵特意选的生僻词)”押尾韵“[l]”;第二句 的“shrill”“chill”“still” 押 尾 韵“; 第三 句 的“Drizzling”“drips”“drops” 押 头 韵“[dr]”,“drops”“stops”押尾韵“”;第四句“shower”“hour”“hour”押尾韵“”;末句“Alone”“lonely”“pillow”押谐元韵“[ə]”。这样的译文以押韵的形式再现了原文叠词的韵律效果,能够在目的语文本中激活对等的语篇构式,通过意义压制,目的语读者能够重构以下的意义:“傍晚时分,铁马铃声叮叮当当,响不停;蝉声啾啾唧唧,叫得我心烦意乱;细雨点点滴滴,没完没了;潇潇落叶掉不停;夜深了,孤孤单单倚枕上,确难眠!”
2. 综合翻译法
综合翻译法是指采用两种以上的翻译方法翻译。
(1)直译与显译相结合
例 3 译 文 ipluck flower on flower over the wall,/And break off branch on branch of willow tree./The red pistil of the flower are slender./The green twigs of the willow are slender./A gallant like me/ Will gather flowers and break off branches till till I see/Withered leaves and flowers fall./ihave been picking them half my life; / I’ll love and sleep with them as with a wife.[6]45
在英语诗歌中以植物喻人是常见现象,如“a red red rose”就以红玫瑰喻美女,因此,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保留了填补语篇构式空位的主要意象,如“攀花”直译为“pluck flower”、“折枝”直译为“break off branch”、“红蕊嫩”直译为“red pistil slender”、“翠条柔”直译为“green twigs slender”、“花残柳败”直译为“Withered leaves and flowers fall”。 然 而, 由 于汉英文化差异,英语文化的读者不能明白“柳”和“花”喻指妓女,“红蕊嫩”“翠条柔”喻指妓女娇美,“攀花”“折枝”“眠花卧柳”喻指狎妓,“花残柳败”喻指妓女被摆弄。此外,汉英语言规范也有差异:汉语古诗词常常省略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则必须显示人称代词。因此,完全直译的文本无法激活对等的语篇构式、使目的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考虑到这一点,译者翻译“浪子风流”时,显化其内涵,译为“(文学作品中的)豪侠”,以戏谑的口吻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诗人放荡不羁还自命不凡的心态;在翻译“眠花卧柳”时,显化其喻义,译为“像和妻子一样和她们同床”,显示了彼此的关系;而且,所有句子都显化了主语“I”。译者只在曲文末尾显化喻义,而在其它地方“留白”,让目的语读者能够细细品味曲子的韵味。这样的译文能够激活对等的语篇构式,通过压制建构相同的意义:“我攀墙外朵朵花,又折枝枝柳,红蕊嫩,翠条柔,我像豪侠一样,攀花折柳,直到花残柳败,我一辈子折柳攀花,像和妻子一样和她们同床。”
例5 译文 Of whom will you pencil the brow?/iknow with whom you are in love now./Deep in the lane ihear your horse neigh,/Drunk at midnight,you’re on your homeward way./itake great care to make your bed./But you pretend to turn away your haughty head./Who is so unashamed as you?/Unworthy,you know it’s true/ I’ve done my best,/So by lamplight you lie down, not yet undressed.[6]175
由于英语诗歌也会采用对话体的格式,考虑到直译的文本能够激活大致对等的语篇构式,译者主要用直译来翻译,保留了源语文本口语体的语言风格,但是,由于英语语言结构和语言规范的差异,译者必须显化某些汉语特有的表达和语言特征。例如,“风流”一词指“到妓院风流快活”显译为“in love(风流快活);“小意”指“小心仔细地”显译为“take great care”;由于丈夫喝醉了、需要卧床休息,因此,“收拾”指“铺床”显译为“make your bed”;“怪胆矜持”指丈夫“故意摆布折腾”显译为“you pretend to turn away your haughty head”。此外,所有的人称代词都根据语境显译为“you”“I”。这样的目的语文本能够激活汉英对等的语篇构式、不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误解、建构以下的相同意义:“你在为谁画眉?我知道你在跟谁风流快活。我听到你的马在小巷深处嘶叫,直到半夜,你喝得醉醺醺的归来。我小心翼翼地帮你铺床,你却违背情意,把高傲的头扭过一边。你深知我为你做了那么多,在灯下和衣而睡。”
(2)直译法、调整语序法与增译法相结合
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常常使用调整语序法和增译法,显化隐含在源语文本激活的语篇构式中隐含的意义,并保持源语文本的押韵效果。
例 1 译 文 At sunset over lonely village rainbow clouds glow;/Over mist-veiled old trees flies a cold crow;The shadow of dot of swan in flight/Over green hills and bluish rills/Sees leaves red,flowers yellow and dewy grass white.[6]57
英汉描述秋色意象的相似性使得译者能够直译源语文本的意象,它们在目的语文本中激活对等的语篇构式,填充关于意象的空位,通过压制建构大致相同的意义:“落日孤村残霞照,轻烟老树寒鸦飞,影下一点飞鸿。越过青山绿水,只见红叶、黄花、带露珠的白草。”译者要解决的是完全直译引起的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激活的语篇构式不一致的问题,包括了隐含的意义无法建构和押韵效果的差异。译者使用以下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句的语序调整为:“落日”放句首,“残霞”后增加“照(glow)”一词,既达到押韵的目的,也显化了语篇构式中第一个场景“秋日黄昏图”秋日萧瑟的含义;第二句语序不变,但在“寒鸦”增加谓语“飞(flies)”、且使用倒装句;第三句完全颠倒了语序,“影下”放在句首,“飞”由定语变为状语、且放句末;第四句在句首增加了“越过(over)”一词,显化语篇构式中第二个场景“绚丽秋色图”中“青山绿水”的背景,译者故意选择“rills”翻译“水(小溪)”,是为了“hills”和“rills”能够形成押韵关系;第五句句首增加“只见(sees)”一词,语序也是完全颠倒,“红叶”放前面、“黄花”放句中、“白草”放句末,这样调整顺序,既为了押韵,也增添了“人”的动作,增加了曲文的逻辑性,因为只有“人”看到这些秋景才会产生由“悲秋”到见到绚丽秋景、心情愉悦的感觉。译文也形成了押韵的关系,达到音律美的效果:“glow”、“crow”押韵为“”(与源语文本“霞”“鸦”“花”的押韵“a”大致对等),“flight”、“white”押韵为“[alt]”。通过调整语序和显化隐含意义,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激活的语篇构式才能对等。目的语读者也能感受到曲文对秋色的赞美。
五、结语
本文创新性地把语篇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名词词组并置、篇章隐喻、叠词连用、对话体等汉语古诗词中偏离常规结构翻译过程的研究中,这些结构的语篇构式框架的表征和意义压制机制能够清楚地阐释在阅读过程中它们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在目的语文本中重构这些偏离常规结构的语篇构式,以便在目的语文本中建构相同的意义,使目的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语篇构式语法的研究能够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