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空缺看《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以辜鸿铭的译本为例

2019-12-28侯学昌卢卫中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归化论语译文

侯学昌 卢卫中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1]要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典籍英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中西方在历史、习俗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为中国典籍英译提出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文化空缺现象就是其中一方面。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其翻译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已有前人从多个层面对《论语》译本进行了研究,如车欢欢、罗天[2]从翻译规范理论探讨辜鸿铭《论语》译本,徐向群[3]主要对比《论语》孝论语句的翻译特色,周小渟[4]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论语》英译本。但迄今为止,鲜见对《论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系统分类并据此考察其翻译方法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从文化空缺角度出发,分析辜鸿铭《论语》译本中对五类文化负载词翻译加工所体现的特色并探究其翻译策略。

二、文化空缺与文化负载词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其传达并象征文化现实。[5]文化空缺造成词语空缺,进而产生各具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对交流产生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文化空缺是译者应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空缺的定义

“空缺”一词有“空白”“缺损”之意,表示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现象,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成分及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换言之,文化空缺指由于各自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存在差异,一个文化社团里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语言社团里出现阙如。[6]

(二)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

空缺现象的产生非常复杂,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的产物。文化受生活环境影响,是一种社会现象。地理和生态的差别造成了中西方民族认知差异,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如汉语中的“四合院”和“绣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不存在,出现文化空缺。“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带有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汇。[7]

文化由民族历史凝聚而成,每种语言都有其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汉英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史,有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典故,这也是文化空缺出现的原因。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其分类

文化负载词指在一定语言背景下承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这些词汇反映特定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起来、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汉、英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间的文化空缺,出现大量文化负载词。

不同学者对文化负载词有不同的分法。Nida[8]认为,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必须充分了解文化的五个分支: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基于此,文化负载词可相应地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宗教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笔者认为奈达的分类条理,更适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三、辜鸿铭对《论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

辜鸿铭不满足西方汉学家诠释的《论语》,认为他们的译本有误解曲解、死译硬译现象,因此要重译《论语》,使西方人更准确地认识这个古老的国家及文化,改善对国人的态度。以下从五类文化负载词角度对辜氏译本进行分析。

(一)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政治特色、礼貌标准和称谓方式等,无形却能对人产生影响。

(1)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9]

The reigning prince of your State married a princess from the reigning house of a State whose family surnam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your prince.[10]

此句中“君”指鲁国国君鲁昭公,姓姬名裯。娶来的国君夫人也姓姬。古代同姓不应结婚,属违礼之事,因此国君夫人改名为“吴孟子”。辜氏用归化手段对这一文化背景进行解释,为加深译入语读者对这一文化习俗的了解,又在脚注中进一步阐述:在古代中国,男子娶表姐妹或同姓远房表姐妹不合乎礼法。由此丰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消除困惑。另外,“君”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辜氏将其归化为西方人普遍了解和接受的“prince”,以显其地位高贵,弥补了这一文化空缺。

(2)斯知仁矣。[9]

…you can judge of his moral character.[10]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概念词。孔子的“仁”包括忠恕、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观念。若用“virtue”,“benevolence”,“humaneness”翻译“仁”太过片面,远未达到“仁”的境界。辜氏译本考虑到“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含义,对“仁”有三种译法 :moral character,moral life,moral man,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传递,一定程度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达到了中西和谐,对论语的精髓把握得很准确。

(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生态文化词反映一个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名、山河等特征,以及由此传达的联想义。

(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9]

In that way he will find all men within the corners of the Earth his brothers.[10]

(4)夷狄之有君……[9]

The heathen hordes of the North and East,even,acknowledge the authority of their chiefs…[10]

“夷”是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狄”指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夷狄”即为偏僻落后、文明未开化的地方。英美国家读者对该词无概念,译者此处采用替换法,用读者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替代原文的文化词,使读者大致了解此处的文化背景,以此纠正直译带来的信息冗长现象。

(三)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用品如生产、交通工具、日用品、乐器、食品及度量衡等均属物质文化范畴,代表有形的和确切的事物。世界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物质产品也会有很大差异。

(5)一箪食,一瓢饮……[9]

Living on one single meal a day,with water for his drink…[10]

“箪”是竹制食器,“瓢”是用葫芦做成的汤类容器。这些中国特有器具会对英语读者理解文本造成困难,且“箪”和“瓢”超出了其字面意义。若直译,英语读者会因未接触过竹制或葫芦容器而感到困惑。所以辜氏直接对这两个词作省略处理,且附加“a day”帮助读者把握文本核心思想,就把源文信息清楚地体现在译本中,更易为受众所接受。

(6)天将以夫子为木铎。[9]

FA16-T支持作为AG使用,可以通过IP承载网络,以SIP协议接入IMS或NGN网络,或者以H.248协议与媒体网关控制器MGC对接。在这两种情况下AG分别称之为SIPAG和H.248AG。

Now God is going to make use of your Teacher as a tocsin to awaken the world.[10]

“木铎”原指木舌的铜铃,中国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文中喻指上天借助孔子教化百姓。若直译,读者则无法理解“木铎”代表的精神意义。辜氏采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比喻意象“tocsin”,并添加解释“to awaken the world”传达原文的真实含义,顺应了文化交际的需要。将“木铎”的联想义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了解其文化深意,以最小的推理努力体会其在古中国的象征作用。

(四)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宗教文化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主要表现为各种与宗教有关的信仰、物质和仪式。由于中西方宗教信仰和观念差异较大,英语读者在理解中国宗教文化负载词时常会遇到困难。

(7)入太庙……[9]

When he attended the service at the Great Cathedral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 …[10]

太庙是举办代表国家、王室的宗庙大典的地点,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辜氏将“太庙”译为“the Great Cathedral”,并用括号加以解释,用西方的基督教概念进行替代,采用了归化加注法。教堂在西方是庄重神圣的象征,可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相似的心理效果。

(8)天生德于予……[9]

God has given me this moral and intellectual power in me…[10]

“天”既可理解为“自然之天”,即浩瀚宇宙,也可理解为“主宰之天”,即掌控天地万物与社会历史命运的最高权威意志。有学者将“天”译为“Heaven”,但西方读者读到该词时,浮现在脑中的除造物主,还有灵魂和来世等概念,很难体会到“天”的真正含义。缘于多数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的宗教背景,辜氏采取归化法将“天”译为“God”,让人联想到西方宗教里的上帝,有着深深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印记[11],西方读者更易接受。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由于英汉语分属不同语言系统,具有各自特殊性,这反映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上。各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也属语言文化范畴。《论语》存在大量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及对偶等。

(9)君子不器。[9]

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10]

原文意为君子不是要成为有特定用途的器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在这句话中,孔子并未使用明显的隐喻标志词。辜氏则采取归化加注法改写并补充原文内容,译文更倾向于解释性,表达浅显易懂。辜氏语言选用体现其交际意识,让西方人了解儒家思想。

(1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9]

When a bird is about to die,its notes are mournful;when a man is about to die,his words are good.[10]

例句采用对偶修辞,前后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又存在押韵,充分体现了汉语的排列和韵律之美。辜氏采取了从句加主句这样相对一致的句式,保持了上下两句结构的一致,也忠实再现了原文意义。但因中英语言符号的差异性,原文四字对偶的简洁明了及押韵之美在译文中并未体现出来。

四、从《论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看典籍英译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汉语词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的词汇在英语中无对应词,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对之进行恰当翻译处理。根据辜氏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笔者概括出如下几种典籍英译方法。

(一)省译法

省译法与增译法相对,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和语言习惯的表达,避免译文累赘。如《论语》中的“箪”和“瓢”等词,这些中国特有器具会对英语读者理解文本造成困难,可将之省略保障译文流畅性。在某些情况下,文化负载词的字面意思在语境中并不重要,不必详细翻译,此时可采用省译法,摒除某些文化细节信息,保障文本中体现的中国文化精髓能顺利传递给西方读者。

(二)替换法

替换法是使用近义词或以另一角度的措词实现词语代替,以适应行文表意需要。使用替换法最重要的是译者对原文词义准确的理解。替代法运用得当,可去除汉语行文上的阻滞,加强译文可读性。如辜氏将“太庙”这一中国古代专有祭祖建筑译为“the Great Cathedral”使目标语读者大致了解其地位,消除带给读者的陌生感。

(三)归化加注法

归化加注追求通顺,不拘泥细节,将意译和注解结合,传达出原文的涵义和精髓,从而尊重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译者应推敲词语的深层义和文化内涵来翻译,达到“以西释中”的境界。如辜氏大量采用西方作家和诗人的言语为《论语》的章节加注,进一步阐释中国文化,通过增加恰当的字词实现上下文连贯,因此译文地道自然。

五、结语

中国典籍英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重难点,不仅要求译者精通英汉语及其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还要熟悉中西方传统文化。本文从文化空缺角度探讨了辜氏《论语》译本中对五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炼出适合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省译、替换、归化加注等。这些翻译策略各有优势,但其目的均应为忠实准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灵活变通地运用翻译策略对中国典籍进行英译。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忠实的译文奉献给世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归化论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如何读懂《论语》?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