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2019-03-27纪涛
纪涛
“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是山东省的地方课程,该课程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讓学生亲海、知海、爱海,促进学生海洋意识、蓝色国土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保护海洋、探索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见,海洋教育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元素。在此,以山东省青岛市富源路小学为例,探讨开设并实施该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 以生态教育为办学特色,
促进海洋教育的发展
学校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生态(ECCS)”特色文化体系,即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和生态科学(Ecological Science),从环境保护、文明习惯养成、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等领域,大力促进海洋教育的发展。学校本着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理念,引领师生关注生态教育、培育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文明、学习生态科学。在让生态文化浸润师生心灵的同时,助力师生形成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人生的意识、能力和心境。
富源路小学作为一所沿海城市的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开展海洋教育。如利用教学楼一楼的走廊,打造海洋教育文化。在“亲海、知海、爱海”的蓝色标题下,各种海洋生物“游弋”在蓝色的大海里,栩栩如生,让学生时时有体验、处处有发现。如今,这里已成为学校进行海洋教育的阵地,也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与二楼的生态圈走廊遥相呼应。海洋教育走廊更加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明确海洋教育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元素
小学海洋教育的重点,是生态教育启蒙、生态文化培育和生态意识形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富源路小学在生态教育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通过独具特色的“生态(ECCS)”特色文化体系,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学校在海洋教育中建设生态课堂,以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为重要目的。
学校在以“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地方课程为主轴的基础上,开设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蓝色大讲堂”,邀请与海洋有关的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校讲大海的故事及其对海洋的认识;组织学生去海洋博物馆参观,自己动手制作渔船模型和海洋生物标本,开展海洋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海洋文化走进学生们的课堂和课余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海洋环境保护行动,并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实现生态教育的目的,学校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小塑料袋和塑料瓶对海洋造成的严重污染,在海洋教育中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态教育。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向学生们展示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塑料制品给海洋带来的“全球性危机”,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并深刻地认识到“限塑”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使师生就“限塑”达成了共识,大家表示会尽量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师生到海边沙滩玩耍或开展实践活动时,绝不留下一个塑料制品,并积极参与净滩活动。保护海洋环境从“限塑”开始,在这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的教育和行动中,促进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
海洋教育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元素,在提升师生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 聚焦海洋教育热点,
深挖海洋教育的生态教育资源
实践表明,海洋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等待着教育者去挖掘,而学生据此可以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增强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这一教学活动将科学教育与育人教育有机结合,将海洋教育和生态教育有机结合,是打造高效生态课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既有广泛的生态教育做背景,又有具体而可操作的海洋教育作为实践空间。在海洋教育中抓住热点,切入生态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路径。
在当今世界,拥有了石油和天然气,就意味着拥有了财富。在人类竭尽全力地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同时,也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在海上开采,漏油事故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并会给渔业带来巨大损失等。
1.“海洋资源的保护”教学案例
在教学“海洋资源的保护”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了解某些海洋污染事件。例如,2010年,美国在墨西哥湾上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因事故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产生大面积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2011年,我国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些事例,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课堂上,通过组织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课后,以海洋资源的保护为主题,让每个小组做一份手抄报,宣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资源的保护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2.“休渔期”教学案例
休渔期是每年在规定的时间与规定的海域,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任何人进行捕捞活动,以保护海洋鱼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繁衍和生长。在“休渔期”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休渔期政策出台的背景: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升了捕捞的速度和效率,但这远远超过了海洋鱼类自身繁衍和成长的速度。被利益驱使的人类忽视了海洋自身的规律,无节制地捕捞,使得海洋中鱼类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许多悲剧。但人类又是智慧和理性的,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生态意识。所有这些,都促使了海洋休渔期政策的出台。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他们因人类的过度捕捞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造成了海洋生态的悲剧而忧伤,又为人类采取各种方式来改善海洋生态而喜悦,也为地球和海洋美好未来的憧憬而欢呼雀跃。通过辩论会、小组交流制定公约等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海洋教育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元素,通过海洋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知晓要用理性和智慧、制度和法律来保护海洋。合理地利用海洋,科学地开发海洋,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责任。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