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记者的舆论监督策略
2019-03-27杨楠
杨楠
当我们讨论新时期以来舆论监督成败得失的时候,一些名记者及他们的名篇自然而然跃入我们的眼帘。笔者偶然读到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郝斌生的新闻作品集《雪地日记》《郝斌生文集》等,被其中大量带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批评性报道所吸引。后来又亲闻作者讲述舆论监督背后的一些奇闻逸事,激发了笔者对郝斌生舆论监督报道的研究兴趣。研究郝斌生的新闻生涯,分析他的舆论监督作品,管中窥豹,可见中国新闻人的担当意识、职业精神乃至中国舆论监督的环境与运势。
一、“舆论监督见证记者的血性与良知”
梁启超曾指出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记者似乎疏远甚至背离了这两个神圣天职,要么高高在上,成为传声筒或留声机;要么陷入商业主义的泥潭,为生存谋稻粱。由于舆论监督往往带有对公权力批评的性质,因而为受众所青睐,但却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所厌恶,甚至可能为监督者带来种种麻烦。有人将舆论监督的开展归咎于天时地利,郝斌生直言不讳地说,“舆论监督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看记者想不想搞,看媒体怎样搞”“搞监督是个良心活,见证着记者的血性与良知”。由此可见,记者的血性与良知,是其做好舆论监督的前提。
论及舆论监督的重要性,郝斌生更是妙语连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上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社会少一个歌手没关系,多一个乌鸦嘴很重要”。正因如此,郝斌生尤其偏爱采写舆论监督报道,他在担任《采写编》杂志总编辑工作12个年头中,从客观上看,《采写编》是学术性刊物,他完全可以不去涉足新闻采访乃至舆论监督,但每当他“路见不平”,却忍不住要以笔为刀“辣手著文章”。
据郝斌生自述,1996年他从邯郸人民广播电台调入《河北日报》,刚进报社就对报社总编辑说:“郡县治,社稷安。我要用自己的报道,一年拿下两个县委书记。”总编辑笑而不答,算是给了他面子。回家后,他爱人嘲笑道:“报社有几百个记者,如果都像你一年拿下两个县委书记,全省就没有党的领导了。”郝斌生的话虽然偏激了点,但新闻工作者中坚持锲而不舍搞舆论监督的人的确不多。
进报社第二年,郝斌生就以《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斩获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稿件中写到两个县(市)长、一个县委书记都是如何对待上访和处理干群矛盾的典型,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风向标指路牌作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的评价:“‘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应成为一个促进干部的素养建设及党和人民政权建设的富有感召力的响亮的口号,成为所有党和人民干部的座右铭和指路牌。”[1]著名杂文家、时评家鄢烈山读郝斌生作品后评价说:“他的许多文章,分明有教训人的味道。不过不是教训老百姓,而是‘教训官员,尤其是言论部分,都可算是对官员的耳提面命。”[2]如他的批评性监督报道《三万亩蟠桃种在哪里?》,批评的是连4000亩蟠桃种植面积都凑不够数的临漳县,靠谎报数字骗取“中国蟠桃之乡”的美誉;《河北日报》首发、《人民日报》转载的《我们的收入谁说了算?》,揭露国家贫困县赞皇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象,获全国党报好新闻一等奖……研读郝斌生的新闻作品,每一篇都有泥土味儿,都见证着他的血性与良知,体现着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
2011年记者节那天,暨南大学陈伟军教授打电话给郝斌生问他为何没去北京参加中国新闻奖表彰大会,那一年他采写的《栾城草农敢闹海》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郝斌生幽默地回答:“京西宾馆不会有茅台酒。”那天,他在清河县耐火材料厂喝得酩酊大醉。他问老厂长:“我算不算名记者?”酒桌上的人异口同声赞扬他是名记者。可他心情很沉重地说:“陕西有位名叫李秀明的六旬老人,在第八次进京上访回汉中的路途上,慕名七拐八转来到河南商丘找到赵作海。赵作海只是一个连自己姓名都书写不好的农民,坐了十几年牢的农民,幸运地冤案得以昭雪。陕西李秀明指望着能从这个河南农民身上找到一点希望。我在想,石家庄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他去北京8次,就必须从石家庄经过16次,可他一次也没找我。……李秀明怎么不来找我呢?即便是陕西的李秀明不知我,那河北版燕赵版的李秀明们怎么也不来找我呢?作为一名在主流媒体干了几十年的高级记者,不能解决农民的痛痒,每天写一些表皮文章领几个奖状又有什么意思呢?”[3]
综观郝斌生的新闻作品,一看标题,如“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家园保卫战”“申纪兰的市场观”“栾城草农敢闹海”“村民代办室是俺老百姓的依靠”“不要扰民”“农民欢迎真公仆”“信访大县看信访”“下了基层怎么办”等,都可见明显的百姓情结与底层特色,从无对官员阿谀奉承或评功摆好之作。至今,郝斌生已经五获中国新闻奖,其他省级奖项更是难以统计。有人说郝斌生是获奖专业户,但他关心的不是获奖,而是稿件起的作用如何,解决的问题如何。对于自己所能做的,他并不满意,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常令人感到痛心。他在《我的社会痛觉》一文里写道:“我盼有苦有难有冤情的老百姓找媒体找记者,但真正找上门来我又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我研究了一下近几年的一些新闻作品,少有振聋发聩,关乎老百姓痛痒的新闻……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正是记者有所作为有所担当的时代,可为什么鲜见黄钟大吕呢?”[4]
因为常采写批评报道进行舆论监督,尤其是写一些教训官员的文章,郝斌生在报社内被认为是“另类”,但他并不在意这些。他当《采写编》总编辑期间笔耕不辍,写下4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除新闻作品外,还有不少具有现实主义关怀的文学作品,多带有忧国愁民之情怀,比如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汶川涅槃》,以山西天脊集团苯胺泄漏事故为题材的报告文学《漳河告急》,以太行山區某铁矿塌陷事件为题材的《清明13哭》等。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如此评价郝斌生的作品:“他写的文章,小葱拌豆腐,青就是青,白就是白;疼就是疼,痒就是痒,不含糊,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俺老百姓喜欢他这样的文章,尤其是喜欢他那些敢于向不良倾向叫板,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敢于摸老虎屁股的文章。”[5]山西省作协会员王芳是郝斌生报告文学《漳河告急》中写到的肇事企业长治天脊集团的员工,她在读完《漳河告急》后评价:“如今的社会,还有谁把社会责任背在身上,面向媒体、面向公众,为民请命,说真话,鼓与呼?郝斌生做到了。”[6]
二、“舆论监督,陆路不通走水路”
当然,记者要做好舆论监督这一天职并不容易。面对现实中新闻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种种困境和无奈,郝斌生认为,舆论监督工作既需要血性和良知,又需要讲求技巧,有时甚至需要百折不挠的斗志和勇气,甚至可以说,舆论监督之道是一门艺术。郝斌生说他的每一篇稿子,都能写出上千字的坎坷经历。或许因为他曾经有过5年军旅生涯和两年采煤工人的经历,他把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比作战士,看成是苦差事,轻轻松松不行,患得患失也不行。既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又要有迂回爬行的智慧。这种舆论监督的策略,用他的原话说,即“舆论监督,陆路不通走水路”。
郝斌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一篇稿子的“长征故事”》,文章讲述了自己采写《邯郸城建吹响冲锋号》的经历。“那是四五年前的春天,我带新闻系学生去邯郸采访,我给他们说,咱们这次不打死老虎,要打活老虎,实习生很兴奋,说跟着我能摸摸老虎屁股也行,于是我们分头采访发了疯的城建细节。这事很快就被当地外宣局盯上了,因为我不吃请,最后吃了罚,当地主要领导亲自打电话到报社……”洋洋5000多字的大稿最终未能在报纸上刊发。郝斌生不死心,千方百计联系其他媒体。该稿子经过漫漫长征,最终于一年以后刊发在了《民主与法制》杂志上。虽然稿子最终变成铅字发表出来了令人欣喜,但看到新闻特稿最终变成了“明日黄花”,郝斌生内心还是五味杂陈。作为邯郸的游子,作为“无冕之王”,明知道邯郸城建要出问题,却没有及时起到船头瞭望者的作用,对写出的舆论监督稿子没能遏制邯郸城建大跃进的乱象而深感痛心。
2013年春天,郝斌生在报社院里与总编辑邂逅。总编辑问:“最近忙什么呢?”郝斌生答:“在写漳河污染。”总编辑听后很是惊讶,建议他去请示社长。郝斌生想,如果请示领导,都明确不同意怎么办?干脆,偷着写吧,反正也别想在本报发表了。越是发表难就越写,最后写成洋洋洒洒15万字的报告文学《漳河告急》,首发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6月号。同年,黄河出版社出版了《漳河告急》单行本。这篇报告文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入围2014年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一如往常,对于获奖,郝斌生并不觉得欣喜,他内心反而感到沉重,因为“漳河告急”的写作初衷是想刊发在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上,但严峻的现实又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新闻停滞不前时,报告文学就跃马上阵。”郝斌生言称这也是他在无奈的现实环境下选择的舆论监督迂回策略。
碰到的这类经历多了,郝斌生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技巧,并将心得与众人分享。为此,他还投入舆论监督研究,写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论文。早在1999年,他就写了篇题为《舆论监督的刚柔之道》的论文发表在《新闻战线》上,并获得该杂志“舆论监督大家谈”征文赛铜奖。在文章中,郝斌生结合自己进行舆论监督的实践,体会到“搞舆论监督很有点像打仗,光会冲锋陷阵不等于是合格的战士;做一个好的战士还必须研究战略战术,学会刚柔之道”,并提出舆论监督要坚持“刚柔并济、进退有术,心中火热、头脑冷静,为民解难、替党分忧”等策略[7]。而政府该如何面对舆论监督,郝斌生认为:“智慧的选择是因势利导,开发舆论资源,让各种意见有充分表达诉求的平台,为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渠道与方法,让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成为民主与法制的助推器。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才能长治久安。”[8]对于一些地方容不得舆论监督,动不动就对记者或媒体扣帽子和打棍子,郝斌生表示深恶痛绝。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他不主张媒体这样简单地划分。他认为一篇正确的及时的恰到好处的舆论监督稿子,甚至能比上一个巡视组、一个纪检会的作用。
郝斌生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还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试图用个案反映全局,他不介意批评或处理某个人某个单位,但更希望通过舆论监督推进社会文明进程。这与有些批评性报道不同,他说“有些记者是专门找茬,凡错就批就揭,因为我不在专职记者岗位,也没有写稿任务,所以我只写那些热点焦点或有代表性的事件和问题”。因此,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要善于选择题材与选取视角。如郝斌生的《田头三盼》,以河北省邯郸县、磁县和峰峰矿区三秋大忙季节的农事活动为背景,非常准确及时地传递了农资管理、小康建设和干部作风方面的三种不良倾向。或许有人说,《田头三盼》反映的问题并不新鲜,属于老生常谈。但作为党报,能在三秋大忙季节及时反馈农民的心声,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正像中宣部新闻局评阅组说的那样:“‘对全国其他省也很有指导意义,很有共性。”[9]
作为从业30多年的老记者,郝斌生见证着中国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日益普及,我们进入了“全民记者”社会。郝斌生表示:“‘全民记者时代拓宽了监督的渠道,但也会导致舆论监督的乱象丛生,导致监督环境更加复杂。”的确,由于不少公民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且带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他们发布的各类信息难免有失客观公正,受众面临的是信息超载和信息虚假难辨的困境。在新媒体时代,新聞工作者的舆论监督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丰富舆论监督报道的方法与手段。
郝斌生曾在50岁生日时写过一首五言诗自我勉励:“我手写我心,我心忧黎民。帮扶窦娥姐,关怀卖炭翁。打戳假丑恶,讴歌善美真。做个文关羽,扛笔天下行。”[10]这就是真实的郝斌生,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人,他的血性与良知,他在舆论监督中坚持的策略,值得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陆贵山.人民干部的座右铭和指路牌:优秀短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一文赏析[J].新闻知识,2000(3):23.
[2]鄢烈山.郝斌生文集·火狐狸[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3.
[3]郝斌生.我的社会痛觉[J].中国记者,2011(1):100.
[4]郝斌生.我的社会痛觉[J].中国记者,2011(1):100.
[5]申纪兰.郝斌生文集·火狐狸[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5.
[6]王芳.血性与良知:也说郝斌生和他的《漳河告急》[J].采写编,2013(4):44.
[7]郝斌生.舆论监督的刚柔之道[J].新闻战线,1999(7):39-40.
[8]郝斌生.一篇稿子的“长征故事”[J].新闻爱好者,2012(11下):45.
[9]林放.犹闻子规夜啼血:《河北日报》之《田头三盼》读后[J].采写编,2000(1):16.
[10]郝斌生.我的社会痛觉[J].中国记者,2011(1):100.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