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诗歌创作论略
2019-03-27游友基
游友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0多年前,笔者以施润梓笔名发表《略谈冯梦龙的诗歌创作》[1],当时所能见到的冯梦龙诗作约45首。2006年,高洪钧先生编著的《冯梦龙集笺注》卷七《遗诗篇》收冯梦龙诗约100首(以诗题计),包括新发现的诗作、《〈智囊〉韵语》(28则,广义的诗)、《墨憨斋定本传奇》下场诗12首等。据此,目前冯梦龙存诗歌约百首。按创作时间分,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入寿前、宦寿期间、清兵入关明亡;按题材、内容分,有写景诗、爱情诗、咏物诗、咏史诗、讽谕诗、题咏诗、社会诗、哲理诗、论曲诗、吊唁诗等。为此,本文将以题材和内容为据,对冯梦龙百首诗歌略作扫瞄与评析。
一、写景诗
《冬日湖村即事》是入寿前的作品。通过颓屋、疏叶的意象,写出冬日的萧索,透露出冬日里的春意,立意高远,别具一格。
自步入文学创作、文化创设领域,冯梦龙的创造力始终郁郁勃发,未见停滞、消歇。宦寿时期,也许是冯梦龙心情最为畅快的时期。尽管“肘掣于地方,而幅窘于资格”[1],但他的政治抱负与施政才能至少部分得以施展。他创作拟话本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编就、刊行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创作传奇《万事足》,著述别具一格的方志《寿宁待志》,写作并编集《游闽吟草》,请闽中著名诗人、藏书家徐火勃为之作序。寿宁知县任上的作品是冯氏现存诗歌创作的高峰。《寿宁待志》收入8首五律,徐火勃说他“耽于诗”“退食之暇,不丹铅著书,则捻须吟咏”。[2]高度评价其诗歌作品。寿宁任上的写景诗,在摹景咏物时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情感。他于崇祯七年甲戌八月十一日到任。“次日申刻,见黄云朵朵,自西而东,良久忽成五色,最后变为红霞,生平所未睹也。余喜而赋诗,是冬果有年。”诗云:“出岫看徐升,纷纭散郁蒸。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刚赴任的冯梦龙心情舒畅、踌蹰满志,以这种欢快、乐观之情看待景物,于是产生了瑰丽壮观、多采多姿的景物意象。那祥云,正是丰年的祥瑞吉兆。刚刚莅任的冯梦龙有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然而,事情并不顺利。他在私署附近老梅树下“构一小亭”,取名“戴清”,作《戴清亭》。诗云:“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诗的前六句描摹景物,眼前的“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取代了初上任时那种天空广阔、云海吉祥。冯梦龙只能以梅自许,“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保持高洁的志趣,不与贪吏同流合污,不与时俗随波逐流。石门隘是从建宁府治经政和到寿宁的必经之路,《石门隘》云:“削劈遮天半,扪萝未得门。凿开山混沌,别有古乾坤。锁岭居当要,临溪势觉尊。笋舆肩侧过,犹恐碍云根。”石门隘成了郁郁不畅、矛盾痛苦情感的寄托之物。这三首诗隐约透露了冯梦龙宦寿的三种不同心态:欢快—冷静—抑郁。
二、爱情诗
早年冯梦龙因科场失意而“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放浪忘形骸,觞咏托心理”。[3]但“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爱情的欢乐与痛苦,情感的波折与剧变。
《咏张润饮鸩未死三绝》写妓女张润与商人程某曲折复杂的爱情悲剧。他在评注里说:“语云,痴心女子负心汉,然也不少痴心汉子负心女。以余所睹妓张润三郎一事,足兼之矣。”据此,则故事前半属“痴心女子负心汉”,后半则属“痴心汉子负心女”。诗中把这个殉情故事写成两人皆“负心”之作。《慨世篇》对“负心”的责难,态度斩然:“虽有知音,不如名琴,虽有知音,不如黄金。”谴责为了黄金背叛爱情,批判金钱的罪恶。《怨离词》云:“漫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比起商人终是赊。”他在《挂枝儿·感恩》篇末评曰:“生则愿同衾,死则愿同穴,李三郎千古情语。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尽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断魂。’亦有此意。”这些诗歌咏了爱情的坚贞不渝。《吊柳七》肯定柳永那样的名士风流:“生虽白衣贱,死得红裙怜”“呜呼柳三变,风流至今传”。冯梦龙的爱情诗写得情深意切,一唱三叹。
三、咏史诗
《虞姬颂》迫切呼唤:“急将舞草变鸳鸯。”咏史仍着意于爱情,与历来咏虞姬的诗命意不同,堪称独出机杼!
《历代帝王歌诀》共20首,见《纲鉴统一》,冯梦龙于崇祯十五年编成,署“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前有黄道周于崇祯十五年序。《历代帝王歌诀》主要是按朝代把相关历史知识编成韵文形式,有点像顺口溜,便于读者记忆。如《三皇五帝总歌》:“首出盘古分天地,有巢燧人羲农继。黄帝少皞与颛顼,高辛尧舜中天际。三皇五帝在其间,上古相传无定据。”末句点出,从盘古到三皇五帝都只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是真实的历史。《唐帝总歌》:“高祖太宗高中睿,玄宗肃代德顺继。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昭宣二十帝。合年二百八十八,中间武后廿一岁。”几乎没有评论,只是在叙述唐朝288年时,特别点明中间武则天执政21年,把李唐与武氏区别开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两宋帝总歌》:“太祖太宗真仁英,仁哲徽钦都汴京。南渡高孝传光宁,理度恭端帝昺倾。南北二宋各九主,三百一十七年存。”前四句几乎都是皇帝名字依顺序之排列,仅嵌入“都汴京”“传”“倾”数字,用语极为节俭、精确。这是20首《历代帝王歌诀》共同的写作特点。《元帝总歌》:“太祖四传至世祖,始一天下传成武。仁英泰定明文宁,顺廿八年归真主。”诗写得有详有略,太祖铁木真之后蒙古族贵族政权即铁木真、窝阔台、贵由、蒙哥,才“四传”至世祖忽必烈,只用“太祖四传至世祖”七字一笔带过,不提其名,因元世祖灭南宋,改国号为“大元”,从此元朝一统天下才开始。之后,历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惠宗。惠宗至顺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终于“归真主”(回归汉族统治),冯梦龙的记述相当客观。唯“归真主”三字透露了他的民族意识。20首歌诀大多类此,评史的意味淡薄。
最能揭示历史现象之本质的,当推《四六词》。此篇采自《有商志传》卷二《纣王作酒池肉林》回。前10句铺写纣王亭台楼阁之豪华,酒池肉林之奢侈,接下来14句,着眼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陈述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要害实质。“游宴者恣情欢乐,供力者劳瘁艰辛。涂壁脂泥,尽是万民膏血;华堂彩色,皆收百姓精神。绮罗锦绣,空尽织女机杼;丝竹弦歌,变作野夫啼哭。”道尽统治者的纵情享乐是建筑在被统治者的劳瘁艰辛、万民膏血、百姓精神、织女机杼、野夫啼哭之上,对比尖锐。末四句:“真个以、天下奉一人;须始信、独夫残百姓。”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十分深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冯梦龙65岁,卸寿宁县令职,致仕返里。作为爱国忠臣、文学家、编辑家,他仍孜孜以求其人生理想、艺术追寻的实现。《小诗奉和耐庵王年老》赞友人王耐庵:“白发萧然兴转狂,贪嬉强入少年场。诗逢险韵能辞和,曲遇新声暗记腔。五簋有程从客过,扁舟时泛为花忙。撑天自有长戈在,不把闲愁混藿肠。”这不是老年冯梦龙的自我写照吗?尤其是诗的尾联“撑天自有长戈在,不把闲愁混藿肠”,表明诗人雄心壮志不因年老而衰减。约于是年或翌年,编刊《三教偶拈》。在序里,他指出,宋儒讲学之头巾损害“国家元气”,提倡取三教之精髓以治世:“其间于释教吾取其慈悲,于道教吾取其清净,于儒教吾取其平实。”他尤其推崇王阳明是“文事武备,儒家第一流人物”。因此,据《王文成公年谱》,“演为小传”,其创作目的是“使天下之学儒者,知学问必如文成,方为有用”。王阳明讲学,并不“依经傍注”,而是“揭良知二字为宗,直扶千圣千贤心印,开后人多少进修之路”。王阳明心学理论之“良知”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值此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国势危急的多事之秋,冯梦龙强调平实致用,反对侈于空谈,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三教偶拈》中,《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是冯梦龙晚年创作的历史传记小说,《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非创作,属于编辑。《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篇末分别以后学、髯翁之名各吟一绝。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说,这是叙述人的叙述策略,借他人之口,对小说主人公及其故事作出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作者的观点,但多少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评判与审美评判,也可宽泛地视为作者写的诗。诗之一云:“三言妙诀致良知,孔孟真传不用疑。今日讲坛如聚讼,惜无新建作明师。”认为王阳明的“良知”说是孔孟真传,与之相对立的“讲坛”虽热闹如“聚讼”,可惜毫无建树。诗之二云:“平蛮定乱奏奇功,只在先生掌握中。堪笑伪儒无用处,一张利口快如风。”赞颂王阳明“平蛮定乱奏奇功”,稳操胜券,“堪笑伪儒无用处”,只会逞口舌之利。二诗对比鲜明,明白如话。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冯梦龙70岁,可能于是年改定并刊行《新列国志》。他作《读〈新列国志〉》诗。此诗称得上典型的咏史诗。诗云:“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人祀恨东迁。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首联指出八百年春秋战国的变迁,“半由人事半由天”。这是读史的感想。颔联认为平和绵延缘于忠厚,暴力替换致使人事颠倒。颈联总结历史教训,六国媚秦甘愿称臣以致亡国。尾联总观千古兴亡大局,尽在朝中用奸佞还是用贤臣,把千古兴亡的原因归结于朝廷用人上。这虽未能揭示朝代更替的实质根由,却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
四、咏物诗
寿宁任上写的《竹米》表露冯梦龙对民生疾苦的殷殷关切之情。旱荒之年竹而生米,“值米贵民乏食”“民赖以食”,冯梦龙借咏竹米来言志。他把竹米视为乾坤降福于民,“荒山无赋税,多产亦何妨”二句透露赋税之重,透露诗人的宽慰情怀。《瑞禾》歌颂竹米“此君生意在,暂槁亦何妨”的自我牺牲精神,指出这种精神将永存不灭。自然也有不按常规的时候,老竹生米,预兆着灾荒,但该年竟“年臻大有”。忠君与泽民在此暂时得到统一,然而“穷民犹蹙额,五月卖新禾”的现状又刺痛着冯梦龙的心。
五、题咏诗
冯梦龙《顾隐亮像》题跋:“尔非儒,谈谐博有余。尔非侠,肝肠一何热。尔非僧,潇洒绝尘情。尔非艺,首口俱灵异。绘尔容,外朴而中通。图尔貌,气和而骨傲。匠尔心,城市即山林。谁知尔?里人冯仲子。”前八句高度概括顾隐亮的精神特质,中六句勾勒顾隐亮外貌特征,透过外貌进一步揭示其高尚品格,为晚明高士写真,歌颂理想士人的人格、气质。末二句表示自己是顾隐亮的知音同调,树起了做人的楷模,定下了遵循的标准。亦可视为自况。《垂柳落雁图》为冯梦龙亲手所绘,上有题画诗一首,诗云:“飒飒垂杨自欲衰,小船深系草堂隈。即今景色犹如默,何处秋横一雁来。”此诗再现、丰富了画的境界,只抓住飒飒欲衰的垂杨,深系草堂边水湾处的小船和横飞秋空的一雁,便描出了浓郁的秋色。此境界以静为主,静中有动。衰柳、落雁的意象,既是写实的,又具有象征意味。《顾隐亮像》题跋与《垂柳落雁图》显示出冯梦龙于书画艺术有颇为精深的造诣。
咏人诗亦可视为题咏诗。现存冯梦龙咏人诗主要是歌咏女性的诗。《咏美人张小莲》歌咏少女。小莲天生丽质,“冷冷玉质”,纤尘不染,仿佛仙子降落凡间,但她与其他女子一样,有思春之情,“夜深犹为牡丹来”。冯梦龙能平等对待女性,诗风清新高雅,迥然不同于庸俗文人把美人当玩物之庸俗趣味。
《和驿亭女子绝命诗五韵九绝》描写女性为人妇之后的无奈与痛苦。“颜如红粉命如尘”“千秋红粉尽成尘”,是对妇人不幸命运与遭遇的高度概括。“红颜埋没浑闲事,多少才人不出头”,从对女性被压抑的同情升华为对社会压抑人才的愤懑。诗人疾呼:“老天若解题诗意,应有风雷起笔头。”《乱离歌》二首关注女性的普遍命运,富贵女、贫贱女,都免不了悲剧命运。第一首《富贵女叹》记述了富家女儿由无忧无虑到“落魄悲歌”的一生。第二首《贫贱女叹》把目光集中于贫寒之家的女性,她们的命运比富家女更为悲苦。一生从未享受到幸福的贫女,老了后飘零异乡,“止余睩老含糊眼,哭遍胡城百万花。”冯梦龙深切同情女性,深深感受到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不平,希望能改变她们的处境与命运,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空留咏叹之作。这是冯梦龙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清兵入关后,编辑《中兴伟略》的目的,正如其《引》所说:“中兴伟略者,为南北变故而辑也。”[4]是抗清小册子,它总结历史教训曰:“三百年来文治日久,武备废弛,官军眼眼相觑,贪生怕死,是以致虏寇两犯神京,震惊皇陵。”为郑伯芝、黄道周等迎唐王监国,“协扶幼主中兴大务,恢复大明不朽之基业”,而深受鼓舞。署“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恭撰”[5]。
1645年,冯梦龙还为杨忠盛手书赠应明德诗册作跋,并作三绝句。该跋署“吴门后学七十二老人冯梦龙书于天宁僧舍”,跋题为《题杨忠愍赠养虚先生诗册三绝句》。其序赞杨忠盛、应明德是“真忠义”。其诗云:“忠臣一日千秋远,何况三年活命恩。比部生前无片语,福堂赖有手书存。”(其一)“何曾知面独知心,一片丹诚日月临。松柏由来同骨气,任教恶木自成阴。”(其二)“拼得无官舍得躯,世间何事不由吾。侍郎墓冷尚书朽,千古犹传应大夫。”(其三)第一首称颂杨忠盛、应明德乃名扬千秋的忠臣,应明德对杨忠盛有“三年活命恩”。但比部(应明德)生前对救助福堂(杨忠盛)之事未吐露片言只语,他的救人之举完全出于至诚,不为沽名,不避祸害。而福堂(杨忠盛)心存感激,在狱中手书数百言赠之,并对人说:“杨子得有今日,皆养虚赐之耳。”养虚,应明德号。杨忠盛系狱三载,于40岁时遭杀戮,临刑赋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始终惦记着报答之事,表现出重情重义的高贵品质。应明德作诗哭之,曰:“汝与谁人游地下,我将何面立朝端。”第二首指出,杨、应二人是“知心”的义士、朋友。其“一片丹诚”可与日月同辉,从而肯定两人之品质、友谊的价值。并以“松柏”喻其坚贞,“由来同骨气”,以“恶木”成阴喻严嵩结党营私的罪行。针锋相对,对比鲜明、尖锐。第三首盛赞应明德“拼得无官舍得躯”,并将此上升至哲理的高度,认为有此品格,便获得“世间何事不由吾”的极大自由,再对杨、应二人与严嵩之流的历史地位进行对比,“侍郎墓冷尚书朽,千古犹传应大夫。”杨忠盛(1516—1557),字仲芳,号椒山,有室名福堂,河北容城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南京兵部员外郎,累迁刑部员外郎,奸相严嵩欲拉拢之,改兵部武选司。杨忠盛甚恶严嵩,劾其十大罪,嵩诬陷忠盛,遂下狱,杖之百,创甚,送刑部拟罪,侍郎王学益、尚书何鳌皆奸党,受严嵩密嘱,欲置之死。刑部主事应明德,字在明,号养虚,浙江临海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刑部主事,别称比部郎。他与杨忠盛并不相识,出于大义,独检汤药,视饮食,严加保护,周悉备至,受到威胁也不怕,让杨忠盛存活了三年。杨死后七年,严嵩败,杨冤狱得以昭雪,穆宗追谥其“忠愍”。这三首绝句,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冯梦龙最后的诗篇了,表明冯梦龙是非明辨,爱憎鲜明,正气凛然。
六、讽谕诗
讽谕诗“大堪警世”。《咏蚊》辛辣讽刺剥削者“夜动昼伏似鼠,饥附饱去如鹰”的本质,《人疴》讽刺世人的庸俗。从观众的角度说,他们“俗眼爱奇僻”;从“人疴”来说,“但求布施多,何须手足有?”整个社会美丑发生移位,“重瞳困箪瓢,骀駞贵无偶”,从“人疴”现象推而广之,扩大为对整个扭曲、变形乃至颠倒、狂乱的社会的讥刺。诗人慨叹:“由来公道衰,千秋一漂母。”最后两句:“假髻先入宫,吾亦愿蓬首。”把矛头对准朝廷,揭示的封建社会是非颠倒、美丑不分的实质,十分深刻。《咏王元鼎杀马充铣四绝》讽刺王元鼎的豪奢。通过尖锐对比,笑骂成文章,沉痛批判爱美人不爱人才,是非颠倒的行径。《许子伯哭》讽刺许子伯的迂腐。该诗以夸张之笔勾勒许子伯的讽刺肖像画,十分形象生动。
冯梦龙的讽谕诗平易而不守诗律,引俗语入诗,滑稽有趣,讽刺辛辣。朱彝尊说他:“善为启颜之辞,间入打油之调”,畸人之“畸”,正在于有乖于世,有乖于常。
七、社会诗
写于寿宁任上的《催征》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坦露诗人的胸怀,是一首成功的社会诗。诗云:“不能天雨粟,未免吏呼门。聚佥欠非吾术,忧时奉至尊。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安得烽烟息,敷天颂圣恩。”它以法与情的矛盾,泽民与忠君的矛盾,内心情与智的冲突作为诗的底蕴间架。一方面是一念爱民,“聚佥欠非吾术”;另一方面是忧时忠君,“忧时奉至尊”,而“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的现实使诗人更加痛苦。这矛盾、痛苦无法解决,诗人最后只能祈祝早息烽烟,使天下齐颂圣恩。然而,烽烟安得而息?这烽烟包括清兵入侵与农民起义。诗人在希望的渺茫中仍然排遣不了痛苦。
八、哲理诗
《题后醒子诗》的主旨是:“大道无分别,俗情自升坠。冥冥若循环,悠悠孰趋避。”为了表达这“无分别”“自升坠”“若循环”“孰趋避”的哲理,诗人用饮酒作比喻,使这一哲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他认为,吾的“醉”与醒者的“醒”都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众醉固是悲,独醒亦所愧”,但大丈夫还是要像“松柏标晚翠”那样,“不与朝争华,不与夕同瘁”,应当以己之醒来启彼之昏,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改苏诗》云:“多事此劳拢,一日如一刻。便活九十九,凑不上一日。”其题旨与苏诗恰成对照。苏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苏诗透露了作者的禅宗思想——求静。而冯诗则写世间的劳扰多事,提出光阴易逝,必须珍惜。
冯梦龙于天启六年(1626)编撰成《智囊》,后于崇祯七年(1634)补充有关“智”的事例,编成《智囊补》。冯梦龙写有“自叙”,将“智”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捷智、术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等10部,每部皆有“总叙”,用散文体写成。每部或二卷或三卷或四卷,全书计28卷。各卷均有小引,用韵语。不少条目,还附评注。这些理论性文字,连同书中事例,共同构成冯梦龙对“智”的看法,构成他的“智慧观”。在冯氏的思想体系中,“智”乃重要的一环。他论“政”,论“情”,论“智”,论“谐”,论“俗”,形成一个较严密的思想体系。“情”是核心,“智”也占据重要地位。[6]《〈智囊〉韵语》(28则)就是各卷的小引。《见大》:“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这是在阐述何谓“上智”。《远犹》:“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犹”通“猷”,意为“谋划”。“简”,即“谏”。什么是“远犹”?宋高祖“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例。“远犹”就是要深谋远虑。《通简》:“事本无事,庸人自扰。惟通则简,冰消日皎。”不要庸人自扰,要善于变通,化繁为简。《迎刃》:“危峦前厄,洪波后沸。人皆棘手,我独掉臂。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危难面前,人皆棘手,我独奋起而行,行动前已有充分准备,行动时出其不意,行动中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28则韵语都是人生经验的总结,都采用格言式的语句来表述,每个标题都概括了这个韵语的内容。看标题,大多能知道它所述的是哪一种“智”;只有几个较为费解。另,《不战》《制胜》《诡道》《武案》属兵部,探讨用兵之道;《贤哲》《雄略》言妇智,属“闺智”部,冯梦龙认为,“智妇胜男”。
九、论曲诗
戏曲改编与创作贯穿于冯梦龙的一生:从早岁(约1602年,29岁)作《双雄记》,向吴江派首领沈璟请教,沈璟“丹头秘诀,倾怀指授”,到前后改定12本戏曲作品,成为吴江派重要成员;再到晚年,于寿宁知县任上(约1635年,62岁)作《万事足》;直至退休乡居,71岁(1645年),在明朝内忧外患叠加、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仍念念不忘戏曲。他于甲申冬,送祁彪佳至吴江,找到沈璟的后人沈自晋,谆谆催请他修订《南词全谱》,之后,作霅川(苕溪,今湖州)、武林(今杭州)之游,与沈自晋相约“十旬”之后,聚首杭州留侯斋,以完成曲谱修订工作。这表明作为戏曲家的冯梦龙,其艺术追求何等执着!不意局势急速恶化,同年四月,清兵占领扬州;五月,攻陷南京;六月,攻占苏州;接着,杭州降清。冯梦龙不知所终,或潜入福州,或回到长洲。清顺治三年(1646)逝世。
冯梦龙有8篇论曲专文(包括为王骥德《曲律》作序),《墨墨憨斋定本传奇》有6篇总评和大量批注,还有借剧中人之口对戏曲发表的看法,12首下场诗(以诗题计)以及《万事足》编后诗、《杀狗记》编后诗等,形成了相当系统严密的戏剧理论体系。[7]27-52
论曲诗首先肯定自己改定他人剧作的目的、作用:“墨憨笔削非多事,要与词坛立楷模。”(《新灌园》下场诗)立什么楷模,怎样改定实现之?要遵依几个原则:一是主题要有积极意义。如《女丈夫》改动较大,它根据多个剧本合并改编,删去《红拂记》里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夫妻离合的故事,因与歌颂巾帼英雄反暴政的主题关系不大,补充了柴阳郡主这一角色,增添她与丈夫柴紹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以响应李世民的情节。红拂是女丈夫,郡主也是女丈夫,一删一增,突出、强化了歌颂女英雄的主题。其下场诗云:“红拂从来是女英,药师今古号知兵。补将柴紹平阳主,此段传奇始擅名。”他认为,张翼凤的《灌园记》可谓奇矣,但内容缺乏严肃性,没有思想深度,所以“无可传”“终不传”,即使演出,生命力也不长久。而经他修改的《新灌园》,由于“忠孝志节种种具备”,所以,“可传矣”。《精忠旗》歌颂抗金英雄岳飞,“不等闲追欢卖笑,须猛省子孝臣忠。”(《精忠旗》下场诗)《邯郸梦》下场诗批判卢生追逐功名富贵,指出此乃黄粱一梦,批评“纷纷陌上功名客,尽是卢生梦里人”。开拓诗境:“因笑乾坤皆大梦,吕翁亦是梦中人。”视整个乾坤为大梦,最为超脱的吕翁亦是梦中人。虽有点虚无色彩,但那种看破一切的气概却震撼人心。《人兽关》通过人变狗、狗变人的荒诞情节,“笔底锋芒严斧钺,当场愧杀负心人。”(《人兽关》下场诗)改编《永团圆》,愿天下夫妻都恩爱,“唤醒当今势利人”。无论褒与贬,都将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洞烛人世,“喻世”“警世”“醒世”;“朝夕照自家面孔”,改正错误,克服自身的人性弱点,作品都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二是要事真、情真。事真即事要真实合理,事真以情真为前提。《洒雪堂》描写书生魏鹏与小姐贾娉娉出生入死的爱情故事,两人由父母指腹为婚,后魏到贾家求成亲,贾母不允,魏虽设法与娉娉私相会面,但婚事无果,娉娉因此抑郁而死,死后借宋月娥肉体还魂,终与魏鹏结为夫妇。其下场诗二首:“洒雪堂中再生缘,多情生死总堪传。情人自有情人报,花谢重开月再圆。”(其一)“谁将情咏结情人,情到真时事亦真。一自墨憨笔削后,梨园终日斗芳新。”(其二)三是要遵依曲谱,便于当场。他深明“若士先生千古逸才”,故修改《牡丹亭》《邯郸梦》,都未改变其主题,对其情节、文词的改动也不大,但他亦深知,汤显祖剧作乃“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欲付当场敷演,即欲不稍加窜改而不可得也”(《风流梦小引》),“惟填词落调及失韵处,不得不一窜耳”(《邯郸梦总评》)。冯梦龙在《风流梦》下场诗之二曰:“新词催泪落情肠,情种传来玉茗堂。谁按宫商成雅奏,菰芦深处有龙郎。”他的改笔,适宜演出,后来昆曲演《牡丹亭》的《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多根据他的删改本,说明其改编的成功。
《〈万事足〉卷场诗》:“山城公署喜清闲,戏把新词信手编。但愿闺人除妒嫉,不愁家谱绝流传。”(其一)“夫妻恩爱原无碍,朋友周旋亦可怜。少壮儿时须远虑,休言万事总由天。”(其二)该诗的内容为记述寿宁任上创作《万事足》传奇之事,阐发其除妒、延嗣主题,希冀通过友人周旋等途径,消除矛盾,实现家庭和谐。“少壮儿时须远虑,休言万事总由天。”更把诗的主题提升到凭借主观努力,改变命运安排的人生哲理高度,具有进步意义,它与冯梦龙早先的天命论有所乖悖,体现晚年冯梦龙仍葆有奋斗之精神。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冯梦龙修改同乡晚辈毕魏《三报恩》传奇并作序。这个自称“姑苏第二狂”的年轻人(小冯约50岁)以“奇才异识”改编冯梦龙自传体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为戏曲,正是响应小说“少不足矜,而老未可慢,为目前短算者开一眼孔”[7]68-106的主题,揭露科场痼弊,弘扬小说“老年颂”的精神。冯梦龙在其《三报恩》编后云:“利名何必苦奔忙,迟早须臾在上苍。须羡三番能报德,千秋留得姓名香。”批判追逐利名,认为这一切均由天定,流露老年冯梦龙仍相信命定论,赞颂小说、戏曲主人公鲜于同留得千秋姓名香。
十、吊唁诗
《挽毛允遂》可能是早期作品,诗云:“三凤才无忝,孤云意独闲,濡毫成急就,落简必函关。兴寄杯中圣,名留湖上山。疑君尸解去,应有鹤飞还。”赞美毛允遂的才能、风度,字里行间充满对毛允遂的悼念之情,其表达方式显示出冯梦龙创作诗歌的相当功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不久,清兵入山海关。冯梦龙以“七一老人草莽臣”身份,在苏州搜集、编写、自刻《甲申纪事》13卷。“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8]作为明王朝的忠臣,冯梦龙反对农民起义,其阶级立场是鲜明的。《甲申纪事》第一卷之《甲申纪闻》、第二卷《绅志略》、第十二卷之《钱法议》《中兴实录》,为冯梦龙亲撰,余则搜集刚登基的福王的二道圣旨以及当时的重要时文。第十三卷为悲悼明亡君死之诗作。其中,《和许玉重绝命诗四绝》《奉挽玉重先生四绝》是冯梦龙的诗作。
苏州布衣许琰在“闻神京之变”后,曾想应变,不成;多次自杀,不成;最后绝粒而逝。逝前作《绝命诗》二首:“正想捐躯报圣君,岂期灵日坠妖氛。忠魂誓向天门哭,立乞神兵扫群贼。将缢,题福济观壁。”(其一)“平生磨砺竟成空,国破君亡值眼中。一个书生难杀贼,愿为厉鬼效微忠。临终绝笔。”(其二)
《和许玉重绝命诗四绝》《奉挽玉重先生四绝》属政治诗。许琰表现出“草莽不忘君”的“节义”。冯梦龙与之同气相求,故在这8首(以诗篇计)吊唁之作中,称颂他“一个书生已绝伦”“愚忠江左一人儒”,赞美其“肯急君”,有“节义”,批判权臣反不如一介儒生,对其死去,诗人“无穷幽愤郁胸中”,还说“杀贼还须气鬼雄”,流露对农民起义的仇恨。这些诗虽为吊唁,其实亦表白自己的政治态度,诗情激愤,理胜于情,构思直拙,无论思想还是艺术,在冯梦龙诗中独具特色。
冯梦龙《游闽吟草》的内容不可知,现存四个“摘句”:“山屏左断雄城接,湖境全开小阁悬”“霓裳惯舞人如月,金谷长春梦亦香”“三杯古驿谈乡事,也算家园一纸书”“二十四桥埋草径,独留夜月想烟花”。徐火勃 《红雨楼文钞·寄冯寿宁》保存的这四个断句,或写景,或咏人,或怀乡,或思古,激起人们对诗的全貌的想象,意味悠长。
由于大量诗作散佚,我们很难窥见冯梦龙诗歌创作的全豹。这一历史的遗憾,也不知以后能不能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