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字书写的一条规律
——以中竖为对称的字为例
2019-03-27张薇薇
张薇薇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文中所指的“近代汉字”时间段的划分主要是唐代到民国时期。具体可参见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1)、费锦昌先生《汉字研究中的两个术语》(2)和张鸿魁先生《近代汉字研究的几个问题》(3)等论著中的说法。明确了范畴,接下来我们用具体例证说明这一时间段汉字的主要书写面貌,并且根据面貌的呈现,总结出近代汉字此类型的一条书写规范。
一、川
(一)唐代
(P.2528)(4)(P.2049v)(P.3573)(P.2174)(欧阳询千字文)(李世民)(李怀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颜真卿),像这样从左往右写的笔顺最为普遍和常见。诸如:(P.2174)(P.2504)等很多例字均是连笔丝带清晰地显示出“丿,丨,丨”这种笔顺。
敦煌写卷中还有一种写法值得探讨:(P.2049v),这种写法因为缺乏明显的连笔,笔顺似乎难以判定是先中间后两边,还是从左往右写。但从笔势和字形呈现出的特点上看,我们认为应该是先中间后两边的。虽然这种情况在实际手写材料中并不多见,但是是否也说明“川”还有另外的笔顺?同时我们注意到,敦煌写卷中很多“川”的最后一笔是这样写的:(P.2174),最后一笔并非“丨”,而是写成了“乚(或)”,这对于笔顺的安排也有影响,因为这样的写法,实际上就把“川”字看作是以中“丨”为对称的对称结构,那么先中间后两边就顺理成章了。
因为“流”字就包含“川/” 部件,我们可以用“流”字作为参考,来看一下:(孙过庭)(苏轼)(赵孟頫)(文征明),以上例字我们选择的是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的,脉络梳理后发现所有的草体写法都是先中间“丨”,次之左“丿”,再次之右“乚”,无一例外。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川”字写成“”形时,应该是先写中“丨”的。
(二)宋代
(P.2649)(黄庭坚)(赵佶)(王十朋),这几个代表例字连带清晰,很明显是从左往右的笔顺:丿,中丨,右丨。
(三)元明清民国
1.手写材料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鲜于枢)(文征明前后赤壁赋)(沈粲)(傅山)(徽州文书),依然是从左写到右,例字均清晰显示笔顺为:丿、中丨、右丨。
2.字典或习字书规定
《字汇》:先中丨,次。
《习字秘诀》:丨,。
《书法正宗》:丨,。
《父师善诱法》:先中丨,次。
《习字入门》:丨,。
《字学及书法》:丨(1)(2)
《中国书学浅说》:先丨,次丿,次丨。
我们发现,唐代一直到元明的手写体中,均是先左“丿”,即从左往右写“川”字;而明代之后的几乎所有字书的规定均是先中“丨”、次“”,即先中间后两边写“川”字。
综上, “川”的近代汉字笔顺面貌主要有:
1.丿,,川。(主要见于明代之前手写资料中)
2.丨,,川。(主要见于明代之后字书规定中)
也可以认为,在实际手写中“川”字是从左到右写的,但是受到楷书“方正、楷模、规范”等思想的影响,字书等在做汉字规范时,会选择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面貌,后世习字书等沿袭之。这种规范书籍的规定和实际情况相悖的情况,十分常见,兹不赘述。
二、将
“将”的左边本来是“爿”,甲骨文作“”,后来写成了“丬”,以此为部件的“状,壮,妆”等也随之变成了“丬”,但是也有一些依然保留了“爿”,;例如:戕,斨,牁,牂等。
(一)唐代
“将”的笔顺相对简单,右边的部件“”从上到下写无需讨论,左边部件笔顺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下面逐一分析之。
1.起笔丨,次,次丬,一竖起笔分中间,先点后提左边齐。
(S.526)(4)(P.2174)(P.2418),例字笔顺清晰,先中“丨”,“丨”尾向左上钩带出,提尾再向右顺势带出“”。还有:P.2174)(P.2163)(P.3918)(P.2861)(颜真卿)(虞世南)(贺知章)等,这些例字都很清晰能看到先中间的“丨”,接着连笔带出左边的(P.2418)(柳公权),这几个例字清晰地显示出由左边的提,再顺势连带出右边的部件“”。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以中“丨”为对称的左右结构。
2.起笔丶,次冫,次丬。从左往右漫落笔,先点再提竖收笔。
(P.3718)(P.2049v),我们看到“冫”的提尾与中“丨”有个笔画的先后丝连,所以中“丨”是接在“冫”笔画之后写的;还有诸如:(P.2049v)(P.3714v)(P.2882v)P.2538),这几个“将”的写法也是“从左到右”写。
类似的(S.1145v)(P.3412),亦有参考意义。
3.起笔丶,次,次丬。(李隆基)(褚遂良家侄帖)(李邕麓山寺碑)例字很明显起笔“丶”,“丶”与中“丨”笔画相承,中“丨”写完尾部向左直接与“提”相连接。这种写法应该是书写时连笔的结果,有些类似于“扌”的写法。
(二)宋代
1.起笔丨,次,次丬。(S.4400)(P.3320)(吴琚碎锦帖),和唐代的主流面貌一致,这些例字均是把“将”看作以中“丨”为轴的左右结构,然后按照“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写。
2.起笔丶,次冫,次丬。(P.3697),均是由“冫”丝连带出中“丨”,故而和第一种中“丨”先写的笔顺面貌不同。
还有类似的也可作参考:(P.4071)(S.4489)等。
3.起笔丶,次,次丬。(米芾),例字的“丶”尾部有个很明显的回环向上带出中“丨”的笔画丝连,还有(苏轼)(米芾)等,这几个例字笔顺清晰:起笔“丶”,第二笔“丨”,然后“丨”尾向上连带出来提,“提”尾部丝连顺带出右边的部件“”。
(三)元明清民国
1.手写材料:
(1)起笔丨,次,次丬。(赵孟頫)(鲜于枢)(张瑞图陶渊明诗)(徽州文书),笔画丝连明显看出以中“丨”为对称轴,带出左边的“冫”,然后再由第三笔画“提”带出右边的部件“”。
(2)起笔丶,次冫,次丬。(徽州文书)通过笔画的丝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也都是“冫”提尾与中“丨”连笔,先后承接井然。
(3)起笔丶,次,次丬。(王铎),这个例字的“丶”承接上一个字,可知起笔是“丶”;(赵孟頫)(祝允明歌风台诗)(董其昌昼锦堂记)(文征明)(徽州文书)等,例字清晰的看到“丶”写完后尾部与中“丨”之间有个丝连,中“丨”尾部又向左上勾带出“提”,笔画丝连清晰,笔顺明确。
2.字典或习字书规定:
《书法三昧》:先丨,次冫,次。
《字汇》:先丨,次,次。
《书法离钩》:先丨,次,次。
《习字秘诀》《书法正宗》:丨,,。
《习字入门》:丨,,。
综上,“将”近代汉字笔顺面貌主要有3种:
1.丨,,丬,将。(实际书写中最常见,也是《字汇》等字书的笔顺规定)
2.丶,冫,丬,将。
3.丶,,丬,将。(元明之后在实际书写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三、飛
(一)唐代
“飛”字起笔先写右上角的“飞”应该没有争议,有点类似于右上方的半包围结构。例如:(S.0514V)(P.2257)(P.2602)等。
接下来写哪个笔画,大致分以下两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飞”(右上)之后,第四笔写中“丨”。
(P.3030):这个例字连笔清晰顺畅,中“丨”尾部向左上挑起,带出左边的两个撇“”,“”写完向右连带出下面的第二个“飞”;(欧阳询)(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正臣明征君碑),这几个例字也是“”的尾部回环带出右下的第二个“飞”,十分清晰;还有诸如:(陆柬之文赋)(P.2613)(S.343),这几个字的笔顺面貌也都比较清楚,可以看出“飛”的笔顺是:飞(右上),中丨,,飞(右下),相当于“飛”的下半部分“”是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面貌。
2.第二种情况:“飞”(右上)之后,第四、五笔写左边的两个撇笔画“”。
(P.3718)(P.2361),通过例字我们注意到右下方的“飞”与中“丨”的顺承关系,它是和中“丨”直接相连的,很明显这个情况和上面第一种情况中的右下角的“飞”由“”带出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写法的笔顺是:飞(右上),,中丨,飞(右下),相当于“飛”的下半部分“”是从左到右的笔顺面貌。
(二)宋代
(李建中宠书聿至帖),这个例字笔顺清晰,中“丨”的尾部有个钩挑,向左方便连接“”,“”的尾部有个向上的钩绕顺势带出右下方的第二个“飞”;(米芾),此字也是一气呵成,无须赘述;(S.0289),敦煌写卷中的这个写法虽然简省,但笔顺很连贯,即右上的“飞”写完后,接下来的第四笔画应是中“丨”,紧接着左上行笔,最后带出右下方的“飞”,只是左边的“”由于连写,显得简省了;还有诸如:(P.2718)(苏轼洞庭中山二赋)(S.0289) 等,均可看出先右上的“飞”,次中“丨”,再次“”,最后右下方“飞”的这种笔顺面貌。
(三)元明清民国
1.手写材料:
(王铎香山寺作五律诗轴),此字笔画丝连非常清晰,注意上面的“飞”写完后有个笔画的细小丝连,直接回环向左行笔和中“丨”相接;(赵孟頫临圣教序)(祝允明歌风台诗),接下来的“”也是直接与右下方的“飞”笔画首尾相接;还有(王宠秋怀诗卷)(宋克),连笔清晰,可做参考。
2.字典或习字书规定:
《书法三昧》:先,次。
《正字通》:先,次。(《字汇》:先,次。据《正字通》更清晰一些。)
《书法离钩》:先,次,次。
《习字秘诀》《书法正宗》:,,,。
《父师善诱法》:先,次,。
《字学及书法》:飞(1)丨(2)(3)飞(4)
《中国书学浅说》: 先,次。
综上,“飛”近代汉字笔顺面貌主要有2种:
1.飞,,,,,飛。
2.飞,,,,,飛。
两种笔顺面貌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的三个部件“”“丨”“飞”是先中间后两边,还是从左到右。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以第1种最为通行和常见,后来成为《字汇》等习字书规定的官方规范笔顺。而第2种笔顺除了在唐代写卷中可见,宋代以后几乎没有见到用例。
四、坐
(一)唐代
“坐”在唐代所见资料中几乎未见其他写法,呈现的笔顺面貌整体比较清晰,也十分统一和稳定,我们具体看一下。
(S.343),这个例字笔画丝连明显:“坐”字左边的“(人)”向右带出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又回环向上带出中“丨”;(孙过庭书谱),例字也是清晰的先“人”,次“人”,再次“丨”,最后是“二”;再如:(P.2174)(S.1824)(S.0514)(颜真卿争座位稿)(杜牧张好好诗卷)(李怀琳绝交书)(欧阳询)(褚遂良文皇哀册)等,也均是由“丨”向上钩挑带出二横,可知“土”的笔顺都是先竖次横:丨,一,一。
(二)宋代
宋代与唐代笔顺面貌保持一致。
(S.2474)(S.2973)(苏轼)(米芾),以上例字笔画丝连明显,可以看出写法是先“人”,次“人”,再次“丨”,最后“二”。
(三)元明清民国
1.手写材料:
除了依然延续唐宋的主流笔顺面貌之外,元明也拣得了“坐”的其他写法。
(1)先“人”、次“人”,再次“丨”,最后“二”。
(鲜于枢)(赵孟頫)(王铎)(徽州文书),这些都和唐宋“坐”的笔顺面貌一致。
(2)最后一笔是中“丨”的写法在此时期也有用例。但这种写法应该主要是草书写法,为了“”部件一气呵成,只能最后写中“竖”:
(赵孟頫),我们看到右边的“人”与下面的“一”直接首尾相连,所以可知先“人”,次“人”,再次“一”;(徐渭煎茶七类卷)(董其昌)(文征明),这几个例字又很明显的看到最下面的横尾都有一个向上的钩挑,可知最后一笔是“丨”。
2.字典或习字书规定:
《字汇》:先丨,次。
《习字秘诀》:丨,。
《书法正宗》:丨,,二。
《父师善诱法》:先丨,次。
民国的习字书未见收录“坐”字作为笔顺例字。
综上,“坐”近代汉字笔顺面貌主要有3种:
1.,,,,坐。
2.,,,,坐。
3.丨,,,,坐。(《字汇》笔顺规定)
第2种和第3种的区别就在于“丨”在“”之前还是之后。
结语
从以上“川、将、飛、坐”四个例字所呈现出的从唐代到民国时期的主流书写面貌,我们可以得出近代汉字书写的一条规律:以中竖为对称轴的汉字,一般先写中竖,次写左右,无论左右是相同抑或不同的部件。
注释: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版,第313页。 (2)费锦昌《汉字研究中的两个术语》,《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第25页。
(3)张鸿魁《近代汉字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94年第4期,第98页。
(4)文中所引敦煌文献所藏单位均用公认定名简称。P.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伯希和编号;S.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斯坦因编号。以下均与此同。
陈斌.2013.行草书法字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
陈斌.2013.行书字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
陈斌.2013.楷书字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
陈斌.2013.五体书法字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
陈斌.2013.中国书法字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
韩非木,高云塍.1936.字学及书法[M].上海:中华书局.
纪昀,等.198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一六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蒋和.1989.习字秘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刘伯山.2005.徽州文书: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梅膺祚.1991.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孙隽.2012.中国书法大字典:行书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唐彪.1976.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
吴澄渊.2011.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