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2019-03-27杨志英刘笑雷

腹部外科 2019年6期
关键词:左肝瘤体直径

杨志英,刘笑雷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029)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体检的大规模普及,其检出率越来越高,文献报道的发病率为0.4%~20%[1]。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是否引起症状,这与血管瘤的大小直接相关。最早,肝脏巨大血管瘤的定义为直径大于5 cm[2-3],但实际直径在5~10 cm的肝血管瘤病人较少合并临床相关症状,不需要治疗。因此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肝脏巨大血管瘤定义为直径大于10 cm[4-6]。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仍有较多争议。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微创外科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文献报道及我们既往的研究结果,对上述问题提出我们的观点。

一、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

临床上遇见的肝血管瘤,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中发现,因此多数不需要任何治疗。一般而言血管瘤导致的相关临床症状与血管瘤的体积有关,血管瘤体积越大越容易引起相关临床症状。但目前关于肝脏巨大血管瘤如何定义,学者们仍有较多争议。我们曾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对大量肝血管瘤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发现肝血管瘤的相关临床症状,如腹胀、腹痛、进食后饱胀感等,与血管瘤的直径有明显相关性。临床上有症状的肝血管瘤病人,其瘤体直径多在10 cm以上;仅有少部分直径在5~10 cm的肝血管瘤病人会合并有症状;而体检发现的直径在5 cm以下的肝血管瘤病人,基本无任何临床相关症状[7]。因此对于肝脏巨大血管瘤的定义,我们赞同将标准定为直径大于10 cm,这也与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一些体积巨大的肝血管瘤可以导致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临床上不只合并腹胀、腹痛等症状,还可进一步导致血小板减低、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合并症。由此可见,肝血管瘤的相关症状与其大小直接相关。

除血管瘤大小外,血管瘤所在位置与其导致的症状也有关系。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血管瘤大小相近的两组病人,位于左肝的血管瘤合并症状的比例要高于右肝的,且症状多以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为主。因此,肝血管瘤是否引起症状不只与大小有关,与其位置也有关系[7]。

对于无症状的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目前仍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血管瘤虽为良性肿瘤,但仍会缓慢生长,随着瘤体增大,一些原本无症状的血管瘤就可能会出现症状,不如在瘤体尚小时切除,手术更加简单、安全。对于此种看法,我们部分赞同,但首先要清楚血管瘤的生长速度与什么因素相关。既往文献从无相关报道,我们通过对140例血管瘤病人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血管瘤的生长速度与年龄相关,30~40岁为血管瘤生长速度的最高峰,50岁以后血管瘤生长速度减慢[8]。因此,对于血管瘤的外科治疗决策,不只是考虑血管瘤的大小和位置,病人的年龄同样要考虑。同样大小和位置的血管瘤,因年龄不同,其治疗决策可以完全不同。而对于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笔者认为不适合于血管瘤的治疗。因为较小的血管瘤(10 cm以下),病人无明显症状,不需要治疗,而直径大于10 cm的血管瘤,射频消融难以安全施行。

二、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的特点

肝血管瘤体积巨大的病人,可以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其指血管瘤瘤体巨大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从文献报道来看,其发生与瘤体直径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9]。在临床中,我们曾遇到许多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这些病人除了合并严重的腹部症状外,还会导致血液系统、凝血系统以及肝功能的异常。通过对在我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直径>20 cm)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这些病人合并血液系统、凝血系统及肝功能异常的比例远大于直径在20 cm以下的血管瘤病人。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病人,其影像学也有一定特点,巨大瘤体压迫肝脏重要血管(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下腔静脉)的比例要大于直径在20 cm以下的血管瘤病人,提示了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0]。

鉴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血管瘤病人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上的特殊性,我们建议将直径在20 cm以上肝血管瘤定义为肝脏超巨大血管瘤[10]。因为瘤体巨大导致的血液和凝血系统异常,以及瘤体肝脏周围大血管的紧邻关系,可能导致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需引起重视。但血管瘤为良性肿瘤,术中可以使用自体血回输,从我们的治疗经验看,大部分血管瘤病人术中已不需要输异体血[11]。但对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病人,其输异体血的比例要远高于直径在20 cm以下的血管瘤病人,提示手术风险相对更大。因此,对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术者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进行充足的术前准备,以避免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三、肝血管瘤手术方式选择

目前肝血管瘤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肝脏解剖结构为基础的规则性肝切除,另外一种是沿着血管瘤的包膜将其完整剥除的血管瘤剥除术。对于何种手术方式更有优势,目前尚无定论,支持血管瘤剥除术的学者其观点是,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不需要更大的手术切缘,只需将瘤体剥除,而且不损失正常肝组织,术后病人恢复更快[12-14];而支持肝切除术的学者认为,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出血更容易控制[15-17]。但这些研究在对照肝切除术与血管瘤剥除术之间的差异时,均未考虑血管瘤位置与大小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通过对本中心手术治疗的肝脏巨大血管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血管瘤的位置有明显关系,左肝以肝切除术为主,右肝以血管瘤剥除术为主[7]。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肝脏的解剖结构相关,左肝肝叶体积小,即使做肝切除术,损失的正常肝组织也很小,对病人无明显影响;而右肝体积大,血管瘤剥除术可以避免较多肝组织的损失。

血管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血管瘤体积的大小也有关系。通过对手术治疗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直径>20 cm)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病人均接受肝切除术,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血管瘤瘤体巨大,可占据半肝或者三叶,即使行肝切除也不会损失太多正常肝组织;②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病人可能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表现为凝血及血液系统的异常,并且可挤压肝脏周围重要血管,处理不慎或准备不足,可能导致术中大出血,而预先结扎一侧肝动脉及门静脉可以使瘤体变软、变小,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③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的瘤体影响肝脏游离,而勉强游离肝脏可能会导致瘤体破裂,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预先结扎相应肝脏的动脉及门静脉分支,可以使瘤体缩小、变软,此时游离肝脏更容易、安全。因此,对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我们建议行规则性肝切除术。我们手术切除的最大的肝血管瘤直径达50 cm,术中行规则性左三叶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且未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病人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8]。

四、肝血管瘤的微创外科治疗

1991年Reich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腹腔镜肝切除[19],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腹腔镜肝切除的手术方式及适应证逐步拓宽。1993年,Wayand等[20]报道了1例腹腔镜下肝6段结肠癌转移灶切除术,是最早的关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报道。1995年,Hashizume等[21]报道了位于肝脏浅表部位肝细胞癌实施腹腔镜肝局部切除的1例病例。截至2016年3月,全球腹腔镜肝切除术数量已经超过9 000例,并体现出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22]。目前对于左肝、特别是左外叶血管瘤,由于显露和切除相对方便,且对于左肝体积较大的血管瘤,规则性肝切除并不会过多损失正常肝组织,因此腹腔镜下左外叶切除已认为是治疗左肝外叶血管瘤的“金标准”[23-24]。相对而言,其他部位血管瘤腹腔镜下切除的独立报道则较少,手术入路、操作步骤、技术细节也大多参照恶性肿瘤的经验,缺少针对性的规范化流程。考虑到血管瘤病例需要手术切除的病人,其瘤体体积往往较大(直径超过10 cm),且质地柔软、极易出血,因此在腹腔镜下的处理有其特殊性,而不同于恶性肝脏肿瘤病变。血管瘤为良性病,且与正常肝脏组织存在清晰的界线,而沿瘤体包膜剥除是大多数血管瘤病人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尤其是位于右肝的血管瘤,血管瘤剥除手术可明显减少正常肝组织的损失,对病人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既往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经验多来自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为保证足够的手术切缘,手术范围多为解剖性的肝切除术。但血管瘤为良性病,且有完整的包膜,因此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剥除术成为更适合、创伤更小的治疗方式。我们通过前期的探索发现,对于右肝的巨大血管瘤(直径>10 cm),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可以安全施行。其技术要点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首先进行肝门阻断,然后开始游离肝脏或血管瘤剥除。血管瘤质地较软,血流阻断前张力高,游离肝脏过程中容易破裂出血,且难以控制。而阻断肝门后再游离肝脏,可以使血管瘤明显缩小、张力减低,游离肝脏更加安全。且病人肝脏质地较好,可以耐受更长时间或更加频繁的肝门阻断。第二,剥除时需寻找到血管瘤的包膜,沿包膜进行分离。寻找到这一层次十分重要,如果进入瘤体或肝组织,均会造成出血难以控制。而沿包膜剥除,可以清楚地显露出血管瘤的供给血管及血管瘤周围的管道结构,如受挤压的胆管、门静脉或肝静脉。

但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瘤仍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对于超巨大肝血管瘤(直径>20 cm),腹腔镜手术仍难以保证安全实施,此时选择开腹手术可能更加安全。其次,肝血管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仍未完全建立,需要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进步,相信腹腔镜技术会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远期效果评估

采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确切,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目前,肝动脉栓塞术已被广泛应用,而且不仅限于肝癌的治疗。有报道显示这种方法已被应用到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特别是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病例的急诊治疗[25-27]。但是,目前对于无合并症的肝血管瘤是否应行介入治疗仍有争议,而且很少有研究报道肝血管瘤行介入治疗后长期随访的结果。Sun等[28]报道了27例肝血管瘤病人行介入治疗的结果,介入前血管瘤大小为(11.24±5.08) cm,介入后6个月随访血管瘤大小缩小至(7.60±3.90) cm,提示介入治疗可显著缩小血管瘤体积。但上述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只有6个月,长期随访的结果并未报道。我们曾对肝血管瘤行介入治疗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只有少部分病人(34.5%)血管瘤体积会长期保持缩小状态,而大部分病人血管瘤会持续增长或短期内缩小后继续增长[29]。进一步按血管瘤大小进行分组,直径≥10 cm血管瘤介入治疗的远期有效率仅为11.8%。这可能与大血管瘤的血供来源较多有关,介入治疗很难完全阻断血管瘤的血供[29]。虽然直径<10 cm的血管瘤介入治疗远期有效率为44.7%,但该组病人绝大多数并无症状,是否需要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

另外,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肝脓肿、胆汁瘤等严重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肝内正常组织和胆管坏死及狭窄。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也可出现局部的肝坏死或肝脓肿,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如重症胰腺炎或瘤体破裂出血[29-31]。但肝癌与血管瘤的病理性质不同,两种疾病的预后也截然不同。肝血管瘤病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治疗,也可长期存活,血管瘤本身对病人的影响有限。因此在进行治疗选择时,应首先考虑安全性。我们报道的病例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为7.3%,虽然不高,但一旦出现就会对病人产生严重影响,其中4例严重并发症病人中,2例胆汁瘤病人最终均行手术治疗[29]。杨俊山等[32]报道1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右肝内胆管广泛坏死病例,行右半肝切除术后治愈,与本文报道的2例胆汁瘤病人相似。黄晓强[33]曾报道8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出现胆道并发症,其中4例为胆汁性肝脓肿。上述报道显示,介入栓塞治疗肝脏血管瘤可引起较严重并发症,应慎重选择。

六、总结

对于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决策,需要综合考虑血管瘤的大小、位置以及病人的年龄。对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病人,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进行相应准备,避免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对于大部分病人,腹腔镜血管瘤剥除术可以安全实施。腹腔镜手术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远期效果差,且有严重并发症风险,应慎重选择。

猜你喜欢

左肝瘤体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
腹腔镜不同范围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效果分析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左肝外叶切除与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