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护理中的临床运用及效果观察
2019-03-27任娜
任 娜
(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以中、小动脉阶段性及非化脓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血管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常见于青壮年男性,主要症状表现为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营养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缺失、残疾,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1]。本研究经临床护理实践发现,根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对其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本院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年收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年龄24-51(36.23±3.58)岁;病情分期:I期9例,II期18例,III期12例。观察组年龄24-50(36.52±3.66)岁;病情分期:I期10例,II期19例,III期10例。对比两组年龄及病情分期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饮食护理及对症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特征制定心理护理干预计划。由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同时还会使患者产生痉挛性痛,导致常伴有抑郁情绪,增加其心理压力,从而对治疗失去耐心。因此在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医疗设备,并对病情进行分析,以消除其内心顾虑和不安;(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修养,提高交流技巧,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注意用词用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中的困难,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3)对于病情严重需采取手术的患者,对其手术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鼓励患者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4)在患者倾诉情感时耐心聆听,并给予同情和安慰,建议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照顾,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及护理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价,总分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情绪越重。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包含沟通技巧、服务态度、护理水平、康复状况等,总分为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75分≤得分≤84分为满意,<7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焦虑、抑郁情况
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SDS、SAS评分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 (±s ,分)
表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 (±s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SDS SA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9 57.63±8.23 48.08±4.64a 55.74±7.45 47.36±3.25a对照组 39 57.57±8.66 52.18±5.06ab 55.98±7.23 50.69±3.51ab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例(%)
3 讨 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周期长,患者易产生疼痛感,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对本病患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干预可改善负面情绪,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与康复。但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在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时,掌握患者心理特征,根据其情绪变化进行施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2]。本研究中,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彼此信任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措施实施的前提,而良好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是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促进护患间建立互相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患者临床治疗及病情恢复创造有利条件[3]。
综上所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护理中给予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有效改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