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19-03-27张丽红马宝萍
张丽红,马宝萍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儿科,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000)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医疗机构儿科患儿的住院率在逐年升高,明显加重医疗负担,患儿在住院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哭闹及调皮现象易导致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及医患纠纷,风险防范式护理通过预测患儿住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防范,可降低患儿出现危险现象的可能,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受到普遍推崇,本文就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评价观察,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6.12~2017.12符合研究条件的200例急诊科患儿进行观察研究,其中常规组100例,男女比为56:44,平均年龄为(1.42±1.48)岁;观察组100例,男女比例为55:45,平均年龄为(1.38±1.51)岁,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年龄及病程等资料不具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纳入标准
①本院儿科的患儿;②告知监护人后同意患儿参与并签字者;③无严重认知障碍及其它严重器官功能病变患儿。
1.2.2 管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由本院儿科专业医护人员对本院患儿进行治疗与护理,指导患儿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等。实验组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进行干预:①成立风险防范护理小组:组织本院儿科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分配组长、组员并给予相关的任务,护理人员需学习相关的儿科护理知识及对常见的患儿发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分析;②风险防范式护理实施:护理小组需针对常见儿科患儿易出现的危险行为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在护理上细化对患儿的护理,对患儿进行适当安慰,给予小零食及玩具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同时护理人员需严谨记录患儿护理数据,书写模式应严格符合书写规范,不应偷懒漏写、错写或修改等;③护理效果考察:护理人员在危险防范护理干预后对患儿出现的危险现象、护理差错及医患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并记评价理人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1.2.3 项目观察及判定标准
两组各进行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及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分数及护理满意度状况进行统计并比较。①护理效果:分别记录在护理干预中出现风险事件、护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例数并进行统计比较;②护理质量得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分别从基础护理、专业水平及实际操作方面对护士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得到总分(满分100分)进行比较,并统计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并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以例(n)或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值验算或非参数验算,由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出现风险事件、护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例数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n%]
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分数(94.78±3.32)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88.00%)均高于常规组(87.46±2.34,64.00%)(P<0.05),如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分数及满意度比较(±s,n%)
表2 两组护理质量分数及满意度比较(±s,n%)
组别 n 护理质量分数 护理满意度常规组 100 87.46±2.34 64(64.00)实验组 100 94.78±3.32 88(88.00)P值 <0.05 <0.05
3 讨 论
患儿在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易产生恐惧情绪,若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不及时对其进行安抚易导致患儿进一步出现哭闹甚至伤人的情绪化行为,给医师及护士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带来很多的麻烦,若医护人员处理不好也容易产生医患纠纷,不利于科室环境和形象的维护,因此对患儿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和防范很有必要,风险防范式护理强调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教育,提高家长的危险防范意识来减少患儿危险行为的发生,和家长多做宣教。同时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危险行为进行科学化的数据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如对患儿进行安抚、转移对治疗的注意力及加强防护设备等方法来减少患儿危险行为的发生,例如可以加设床挡。同时风险防范式护理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明显提高医护人员对紧急状况的处理水平,避免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熟练而耽误患儿治疗的情况发生,由结果可知,实验组出现风险事件、护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例数明显小于常规组,且实验组的护理质量分数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主要从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出发,坚持服务为民的态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水平,减少由于此类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同时专业、人性化的服务可进一步巩固医患之间的关系,促进医患之间彼此信任与体谅,让患儿及其家属体会到人性化管理与服务,也大大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交流。